..续本文上一页到第八地的“不动地”,我们讲八地菩萨,证的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其实跟阿罗汉的不动地是一样的。那么不管是声闻、大乘的菩萨所要证入的,所体证的法,其实是一样的。八地菩萨的无生法忍跟阿罗汉在法的体验上、法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二乘以为“所做已办、不受后有“,就是究竟了。但是八地菩萨不认为这样就是究竟了,差别在这里而已,只是对这样的体证,一个是认为已经究竟了,一个认为还没有而已。
如《十地经》第八地中说:菩萨证得无生法忍时,想要证涅槃了。佛告诉他说:「此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
《十地经》解释第八地的时候,就这样的讲:菩萨悟到了无生法忍,也想涅槃(无生法忍就是体证到一切法的本性空寂,法性寂灭)。但是佛陀就告诉他说:你所体会的这个法性,其实不管有没有佛陀出世人间,这个法性都常住,都是这样子的。也就是说,有佛无佛,法性都是本来如此的。一切诸佛成佛,并不是因为得到此法才叫如来呀,因为二乘的圣者同样能得到这样的无分别法性。这就表示真正的如来,不是只有证得这个法性而叫如来,应该还有更深的意义。
无生法,是三乘所共证的,诸佛并不以得此法而名为如来,即说明了大乘没有把它看作「完成了」,还要更进一步,从大悲大愿中去广行利他。关于这点,《智度论》卷七五说:「得无生忍、受记,更无余事,唯行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大智度论》也谈到这个问题:得到无生法忍的菩萨,受记就没有其它的事了,就是“严净佛土,成熟众生”。这个就是真正行菩萨道,与二乘不同的地方。
依于此义,故卷五说:「无生忍是助佛道门」。这可见大乘在正觉解脱的──自利立场,并不与声闻乘不同。这里所谓的“自利立场”,就是自己修行、悟道、成就、解脱的立场。也就是说你所悟的、所体证的,跟声闻乘都一样,在法的本质上都一样。都体会到法性的本来清净,本来就是空寂,这一点都一样的。
不过一般声闻行者自利心切,到此即以为一切圆满了,不能更精进的起而利他,所以大乘经中多责斥他。我们站在行菩萨道的立场,除了自己的成就以外,自然会生出悲心,因为自己过去那么辛苦,也可以体证到众生是非常的苦,他生出悲心:我自己是解脱了,但是看到芸芸众生都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啊,心里会生那一种悲悯之情啊!希望这些苦海的众生也能得度,他并不认为我自己这样就圆满了,他希望能够帮助这些苦难的众生,他会生出那种“利他”之心哪。
在根本佛法里面,确实是阿罗汉只要证到不动地,差不多都是讲“此生已尽,不受后有”,确实没有强调说“要生生世世的来度众生”,但是阿罗汉并不是不关怀众生,只是没有谈到“生生世世”四个字。菩萨他认为呀,既然已经体会到法性空寂,既然已经能够超越生死的束缚,也知道人间的如幻性,也知道法性的空寂性,他就没有生死的恐惧了。所以菩萨不畏生死,来人间就像示现一样.也不会执着涅槃.菩萨能够“不畏生死、不住涅槃”的原因,其实是他体证到法性空寂,是悟到无生法忍。
如果说没有这个法的体会,我们就会生出恐惧的心喽,说来了会有“隔阴之迷”。所以,如果对法上没有体会跟受用,今天说要行菩萨道,你那个心意就发不出来了。所以我们要明白:今天要讲大乘行菩萨道,如果你今天对法没有体悟,自己没有一个起码的受用,你想来就能来吗?来是一定来啊,是说不知道哪一道去了,怎么说一定是你能够生生世世要行菩萨道呢?
这里就讲自利的立场,自利的部分,大乘跟小乘其实是一样的,同证的法性空寂。那么站在这个利他的不同,所以大乘经典为了要鼓励大家、发大心、行菩萨道,对小乘自利的部分就有斥责的现象。其实,只是为了鼓励大家发大心而已,目的不是在批判,不是在看不起,不是!只是在告诉大家发大心的重要而已。你说,真正大乘证了无生法忍这一种心情,还会去斥责别人吗?会看不起别人吗?当然不会!其实主要是在鼓励大家发大心,重点应该是在这边,不是在呵斥的这一边啦!
大乘是依此声闻极果的正觉境界──涅槃,得无生法忍,不把他看作完成,进而开拓出普度众生的无尽的大悲愿行。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导师的用心啊,他把法抉择的这么清楚,让我们能避免一般大小乘互相排斥的这个现象。大乘能体证“八地菩萨无生法忍的境界”跟阿罗汉是一样的,那么在法上就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了。唯一不同的是发心、发愿不同,这个就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了。
第二节 声闻常道与大乘深论(1)
正觉体悟的无为、不生,是三乘圣者所共证的,已如上述。为了教导声闻弟子证得此无生法,依『阿含经』所成立的教门说,主要是三法印∶在声闻佛法里面最主要的,就是依《阿含经》所成立的教门,主要展现的内容就是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此三者,印定释迦的出世法,开示世出世间的真理。三法印,其实就是佛陀的根本教法里面的思想,如果要分别是不是佛陀的教法,只要根据三法印去印定。
此三者,是可以随说一印,或次第说此三印的。三法印有几个角度的说法,随便哪一印、哪一讲都可以契入真理,都可以体证法性,也可以把它分成次第的来讲:从无常,体会无我,再体会涅槃,好像有次第的。也可以三个同时把它合在一起说的,可以有不同角度的使用。次第三法印,即是以明解因果事实的生灭为出发点,依此而通过诸法无我的实践,到达正觉的涅槃。如果照次第来讲的话,要先明白的就是因果事事的生灭为出发。从现象,包括我们自己的身心,看它生灭的现象作为出发的地方,从生灭不住就了解它根本没有一个永恒性、不变性,所以叫诸法无我,这样去体验最后才达到涅槃。
这如『杂阿含』(二七0经)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杂阿含经》的(二七o经)就是讲这个内容:你从无常的观察,思维就能建立无我想,这个就是次第了。然后安住在无我的这个观念中,你的心就慢慢离我执我慢,就能得涅槃,这个就是次第的感觉。
三法印的次第悟入,可看为声闻法的常道。如果今天要讲声闻次第,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次第,这个是最普遍的了正常道。
但大乘佛教,本是充满利他悲愿的佛教行者,在深证无生的体悟中,阐发释迦本怀而应运光大的。从这个地方大家要用心哪,因为我们学的是大乘佛法。这个地方导师所开示的如果我们能明白。就能更善巧的把握法的深意。更能善巧直接契入法性,直接体悟涅槃的部分,都在这个地方,大家要用心啊。今天大乘菩萨的悲愿从什么地方来展现的?是在深证无生的体悟中,阐发释迦本怀把它应运光大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佛陀他虽然开示了三法印,契入了涅槃。但是,一般人并没有更深刻地去体悟到佛陀真正的本怀,还执着在开示三法印的过程中的这些生灭现象,没有办法直接契入真正的无生,深入那个法性,直接契入涅槃的部分。
在这无生的深悟中,以佛陀为模范,不以为「所作已办」,而还要进一步的利他无尽。所以,我们讲佛陀的本怀,不是在讲阿罗汉所证的不是佛陀的根本。而是说以佛陀的行为,他一生悟道后四十多年都在利益众生,还有从他的本生谈,知道他过去行菩萨道的辛苦。所以,以佛陀的身行可以看出他的大悲大愿,而不是只是在证入涅槃,自我解除那些痛苦而已,这个才是佛陀真正的本怀。导师要点出的是这个。在无生的深悟中,以佛陀为模范。那么就不会认为我证了,世间事已经没有我的事了,佛陀不管是从他的当生悟道后四十几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众生的关怀跟弘法,从他的本生谈可以看出他过去行菩萨的这个时期是多么的辛苦,都没有离开众生,是从这个为模范来看,所以不会住在那个以为所作已办就结束了,这一点就是大乘看出佛陀更深的本怀的地方。
本着此无生无为的悟境去正观一切,即窥见了释迦立教的深义,因之与一般凡庸的声闻学者不同。为了要让大家明白佛法的根本是什么?所以我们找源头,研究【阿含】,很多人看到前半段,就以为讲的都是小乘的,不知道讲【阿含】的用意、不了解。我们有一些带子,或者是光盘送出去,人家一看【阿含经】,哎!这个小乘的!然后仍有很多人学,学了之后有很深的体会,想利益旁边的人。他旁边的人听到说:你研究的那个是小乘的!那么我们就知道,普遍学大乘的人对这些【阿含经】,都把它判为小乘的、是不了义的!其实这个观念是不正确的,佛法的根本就在【阿含】,但是注意!我们今天讲【阿含】,并不是让大家要去学小乘,而是要找到法的源头!什么是佛法的与世不共的特质!这个先把握了。跟声闻学者自利的立场都一样可以得到受用,这才有一个立足点。然后呢,导师这里就开始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大乘!大乘难道体悟的“法”跟“根本法”有所不同吗?如果今天没有把根本法抉择清楚,大乘流传到后面还有偏颇流变的发展,那么你就站不住脚了,很容易跟外道的思想混在一起!所以,抉择“根本的法”目的是让你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让你有择法眼,再研究真正的大乘,才知道大乘佛法中还有三大体系的不同。
佛法那么伟大,最后为什么在印度会灭?因为流变了、变质了,当然最后会产生危机了。今天要讲大乘,如果不把“根本的法”抉择得清楚、站得稳,你没有择法眼,一样被很多外道的一些观念迷惑!随着不正确流变的法,你怎么学也不能受用。所以,如果这个法没有继续的听、继续…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