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第八地的“不動地”,我們講八地菩薩,證的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其實跟阿羅漢的不動地是一樣的。那麼不管是聲聞、大乘的菩薩所要證入的,所體證的法,其實是一樣的。八地菩薩的無生法忍跟阿羅漢在法的體驗上、法的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二乘以爲“所做已辦、不受後有“,就是究竟了。但是八地菩薩不認爲這樣就是究竟了,差別在這裏而已,只是對這樣的體證,一個是認爲已經究竟了,一個認爲還沒有而已。
如《十地經》第八地中說:菩薩證得無生法忍時,想要證涅槃了。佛告訴他說:「此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爲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十地經》解釋第八地的時候,就這樣的講:菩薩悟到了無生法忍,也想涅槃(無生法忍就是體證到一切法的本性空寂,法性寂滅)。但是佛陀就告訴他說:你所體會的這個法性,其實不管有沒有佛陀出世人間,這個法性都常住,都是這樣子的。也就是說,有佛無佛,法性都是本來如此的。一切諸佛成佛,並不是因爲得到此法才叫如來呀,因爲二乘的聖者同樣能得到這樣的無分別法性。這就表示真正的如來,不是只有證得這個法性而叫如來,應該還有更深的意義。
無生法,是叁乘所共證的,諸佛並不以得此法而名爲如來,即說明了大乘沒有把它看作「完成了」,還要更進一步,從大悲大願中去廣行利他。關于這點,《智度論》卷七五說:「得無生忍、受記,更無余事,唯行淨佛世界,成就衆生」。《大智度論》也談到這個問題:得到無生法忍的菩薩,受記就沒有其它的事了,就是“嚴淨佛土,成熟衆生”。這個就是真正行菩薩道,與二乘不同的地方。
依于此義,故卷五說:「無生忍是助佛道門」。這可見大乘在正覺解脫的──自利立場,並不與聲聞乘不同。這裏所謂的“自利立場”,就是自己修行、悟道、成就、解脫的立場。也就是說你所悟的、所體證的,跟聲聞乘都一樣,在法的本質上都一樣。都體會到法性的本來清淨,本來就是空寂,這一點都一樣的。
不過一般聲聞行者自利心切,到此即以爲一切圓滿了,不能更精進的起而利他,所以大乘經中多責斥他。我們站在行菩薩道的立場,除了自己的成就以外,自然會生出悲心,因爲自己過去那麼辛苦,也可以體證到衆生是非常的苦,他生出悲心:我自己是解脫了,但是看到芸芸衆生都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啊,心裏會生那一種悲憫之情啊!希望這些苦海的衆生也能得度,他並不認爲我自己這樣就圓滿了,他希望能夠幫助這些苦難的衆生,他會生出那種“利他”之心哪。
在根本佛法裏面,確實是阿羅漢只要證到不動地,差不多都是講“此生已盡,不受後有”,確實沒有強調說“要生生世世的來度衆生”,但是阿羅漢並不是不關懷衆生,只是沒有談到“生生世世”四個字。菩薩他認爲呀,既然已經體會到法性空寂,既然已經能夠超越生死的束縛,也知道人間的如幻性,也知道法性的空寂性,他就沒有生死的恐懼了。所以菩薩不畏生死,來人間就像示現一樣.也不會執著涅槃.菩薩能夠“不畏生死、不住涅槃”的原因,其實是他體證到法性空寂,是悟到無生法忍。
如果說沒有這個法的體會,我們就會生出恐懼的心喽,說來了會有“隔陰之迷”。所以,如果對法上沒有體會跟受用,今天說要行菩薩道,你那個心意就發不出來了。所以我們要明白:今天要講大乘行菩薩道,如果你今天對法沒有體悟,自己沒有一個起碼的受用,你想來就能來嗎?來是一定來啊,是說不知道哪一道去了,怎麼說一定是你能夠生生世世要行菩薩道呢?
這裏就講自利的立場,自利的部分,大乘跟小乘其實是一樣的,同證的法性空寂。那麼站在這個利他的不同,所以大乘經典爲了要鼓勵大家、發大心、行菩薩道,對小乘自利的部分就有斥責的現象。其實,只是爲了鼓勵大家發大心而已,目的不是在批判,不是在看不起,不是!只是在告訴大家發大心的重要而已。你說,真正大乘證了無生法忍這一種心情,還會去斥責別人嗎?會看不起別人嗎?當然不會!其實主要是在鼓勵大家發大心,重點應該是在這邊,不是在呵斥的這一邊啦!
大乘是依此聲聞極果的正覺境界──涅槃,得無生法忍,不把他看作完成,進而開拓出普度衆生的無盡的大悲願行。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導師的用心啊,他把法抉擇的這麼清楚,讓我們能避免一般大小乘互相排斥的這個現象。大乘能體證“八地菩薩無生法忍的境界”跟阿羅漢是一樣的,那麼在法上就沒有什麼好爭論的了。唯一不同的是發心、發願不同,這個就沒有什麼好爭論的了。
第二節 聲聞常道與大乘深論(1)
正覺體悟的無爲、不生,是叁乘聖者所共證的,已如上述。爲了教導聲聞弟子證得此無生法,依『阿含經』所成立的教門說,主要是叁法印∶在聲聞佛法裏面最主要的,就是依《阿含經》所成立的教門,主要展現的內容就是叁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叁、涅槃寂靜。此叁者,印定釋迦的出世法,開示世出世間的真理。叁法印,其實就是佛陀的根本教法裏面的思想,如果要分別是不是佛陀的教法,只要根據叁法印去印定。
此叁者,是可以隨說一印,或次第說此叁印的。叁法印有幾個角度的說法,隨便哪一印、哪一講都可以契入真理,都可以體證法性,也可以把它分成次第的來講:從無常,體會無我,再體會涅槃,好像有次第的。也可以叁個同時把它合在一起說的,可以有不同角度的使用。次第叁法印,即是以明解因果事實的生滅爲出發點,依此而通過諸法無我的實踐,到達正覺的涅槃。如果照次第來講的話,要先明白的就是因果事事的生滅爲出發。從現象,包括我們自己的身心,看它生滅的現象作爲出發的地方,從生滅不住就了解它根本沒有一個永恒性、不變性,所以叫諸法無我,這樣去體驗最後才達到涅槃。
這如『雜阿含』(二七0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雜阿含經》的(二七o經)就是講這個內容:你從無常的觀察,思維就能建立無我想,這個就是次第了。然後安住在無我的這個觀念中,你的心就慢慢離我執我慢,就能得涅槃,這個就是次第的感覺。
叁法印的次第悟入,可看爲聲聞法的常道。如果今天要講聲聞次第,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次第,這個是最普遍的了正常道。
但大乘佛教,本是充滿利他悲願的佛教行者,在深證無生的體悟中,闡發釋迦本懷而應運光大的。從這個地方大家要用心哪,因爲我們學的是大乘佛法。這個地方導師所開示的如果我們能明白。就能更善巧的把握法的深意。更能善巧直接契入法性,直接體悟涅槃的部分,都在這個地方,大家要用心啊。今天大乘菩薩的悲願從什麼地方來展現的?是在深證無生的體悟中,闡發釋迦本懷把它應運光大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佛陀他雖然開示了叁法印,契入了涅槃。但是,一般人並沒有更深刻地去體悟到佛陀真正的本懷,還執著在開示叁法印的過程中的這些生滅現象,沒有辦法直接契入真正的無生,深入那個法性,直接契入涅槃的部分。
在這無生的深悟中,以佛陀爲模範,不以爲「所作已辦」,而還要進一步的利他無盡。所以,我們講佛陀的本懷,不是在講阿羅漢所證的不是佛陀的根本。而是說以佛陀的行爲,他一生悟道後四十多年都在利益衆生,還有從他的本生談,知道他過去行菩薩道的辛苦。所以,以佛陀的身行可以看出他的大悲大願,而不是只是在證入涅槃,自我解除那些痛苦而已,這個才是佛陀真正的本懷。導師要點出的是這個。在無生的深悟中,以佛陀爲模範。那麼就不會認爲我證了,世間事已經沒有我的事了,佛陀不管是從他的當生悟道後四十幾年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衆生的關懷跟弘法,從他的本生談可以看出他過去行菩薩的這個時期是多麼的辛苦,都沒有離開衆生,是從這個爲模範來看,所以不會住在那個以爲所作已辦就結束了,這一點就是大乘看出佛陀更深的本懷的地方。
本著此無生無爲的悟境去正觀一切,即窺見了釋迦立教的深義,因之與一般凡庸的聲聞學者不同。爲了要讓大家明白佛法的根本是什麼?所以我們找源頭,研究【阿含】,很多人看到前半段,就以爲講的都是小乘的,不知道講【阿含】的用意、不了解。我們有一些帶子,或者是光盤送出去,人家一看【阿含經】,哎!這個小乘的!然後仍有很多人學,學了之後有很深的體會,想利益旁邊的人。他旁邊的人聽到說:你研究的那個是小乘的!那麼我們就知道,普遍學大乘的人對這些【阿含經】,都把它判爲小乘的、是不了義的!其實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佛法的根本就在【阿含】,但是注意!我們今天講【阿含】,並不是讓大家要去學小乘,而是要找到法的源頭!什麼是佛法的與世不共的特質!這個先把握了。跟聲聞學者自利的立場都一樣可以得到受用,這才有一個立足點。然後呢,導師這裏就開始讓我們明白什麼是大乘!大乘難道體悟的“法”跟“根本法”有所不同嗎?如果今天沒有把根本法抉擇清楚,大乘流傳到後面還有偏頗流變的發展,那麼你就站不住腳了,很容易跟外道的思想混在一起!所以,抉擇“根本的法”目的是讓你有一個立足的地方,讓你有擇法眼,再研究真正的大乘,才知道大乘佛法中還有叁大體系的不同。
佛法那麼偉大,最後爲什麼在印度會滅?因爲流變了、變質了,當然最後會産生危機了。今天要講大乘,如果不把“根本的法”抉擇得清楚、站得穩,你沒有擇法眼,一樣被很多外道的一些觀念迷惑!隨著不正確流變的法,你怎麼學也不能受用。所以,如果這個法沒有繼續的聽、繼續…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