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P4

  ..續本文上一頁的學,很容易誤解了。有的人以爲這個【阿含經】是小乘的,他沒興趣聽。好,今天講大乘的,大乘的法又有那麼多的宗派,那麼多的體系不同,要聽哪一個?今天沒有佛法的根本,你就沒有擇法眼,找不到你真正正確的法門,你的受用處就達不到,那麼就可以看出這個重要了!導師現在開始講,真正的大乘精神跟“根本佛法”哪裏不同?然後,在後面的這些論著中,更重要的展現出佛法特質,大乘的特質從哪裏去體證,非常的重要!

   所以大乘佛教的特色,即「諸法本不生」,即是依緣起本來不生不滅爲出發的。大乘佛教跟聲聞哪裏不同?聲聞是透過現象,從無常變化不居,了解它的無常才體會無我,透過無我的修證才體證到法的本質、體證涅槃寂滅。但是,大乘佛教的特色,直接體證的就是諸法本不生,直接契入的是不生不滅,出發點是在這個地方。注意聽!不一樣哦!聲聞佛法是從生生滅滅入手,真正的大乘的佛法的特色是直接契入不生不滅,而且是依不生不滅爲出發點,這一點我希望大家要很用心的去體會,如果明白這個根本,我們修行用功的方法也不一樣。

   『文殊師利淨律經』說∶「彼土衆生了真谛義以爲元首,不以緣起爲第一也」。文殊菩薩的這個經典,都是以大乘第一義谛爲根本的一種學說,不像我們是從無常、從緣起事相的變化,慢慢一步一步地去體驗。彼土,指他是另外一個淨土來的,所以立教方式不同,直接就契入無生法,意思是一樣的。

   這雖在說明彼土與此土的立教方式不同,實即說明了佛教的原有體系──其實就是要讓我們明白佛法的根本在哪裏了,一般聲聞學者,是以緣起因果生滅爲出發的;應運光大的大乘學,是以本不生滅的寂滅無爲(緣起性)爲出發的。導師點出這個重點,大家就要注意了!我們能貫穿大乘跟小乘,其實它的立足點是一致的。從生滅緣起的這些法則,跟直接契入不生不滅的寂滅法則,其實都是依于緣起,只是一個重的是苦集;一個重的是滅道。也是苦集滅道的兩邊麼!重點其實都一樣,只是個個展現的面貌、下手處不同而已。很多人就會講,如果今天不知道這個根本,哪裏能夠知道更深的呢?這個話是沒有錯的!比如:我們對一般初學的人,直接跟他講不生不滅,不容易體會的,只能從我們的身心,我們的世界,去觀察萬法的生滅變化,才知道它的無常無我,才能體證到最後的不執著、不住,才能體證空寂。直接契入不生很不容易,今天如果沒有基礎,直接講不生不滅,幾個人聽懂?所以,今天我們一定要明白!雖然大乘法直接契入的是不生不滅,但是那個過程還是要有條件的。

   從釋迦的由證而立教說,本是正覺了無生法性,圓證了法法不出于如如(無生)法性的。他的從證出教,如先從最高峰鳥瞰一切,然後順從山谷中的迷路者(衆生),給以逐步指引,以導登最高峰的。佛陀他所證覺的就是無生法性麼,那麼圓滿的體證了法法不出于如如,一切萬法都沒有離開如如不動的法性,那麼他覺證以後,引出他的教導、教法,其實,就是他直接契入的最高的法性如如。所以,先從最高峰的那個點來看,順著山谷來看一切,就看到衆生是在谷地那邊迷失麼,所以就一步一步的給你指引,把你導向最高峰。他體證的是最高的如如法性,但是衆生是在谷地呀,他只能一步一步的把你引導上來。

   後來的一般聲聞學者,在向上的曆程中,從山谷要往山頂的這個過程中,分爲路旁的景色所迷,忘卻了指導者的真意。 我們從谷底的山路,一路一路的往上邁進,目的是在最高的山頂。這個過程雖然有很多景色,也就是很多境界了,卻被這些景色迷惑了,反而忘記了對一個引導者,真正的目的是在最高的山頂,這一點是真正的內涵跟意義。

   大乘學者,即是揭露這鳥瞰一切的意境,使他們歸宗有在而直登山頂的。佛陀指導我們的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最高那個山頂,那是真正的目的跟意義。你如果在沿途中看到很多的美景,很多的景色,但是畢竟那不是最高的目的,那是過程。如果你把過程的每一個山色,每一個美景都把它當作是非常了不起的,反而産生了執著。其實只有一個目的是最高的山頂。所以,大乘佛法只是把它點出來而已!直接契入法性空寂。就是直接體證到佛陀要你到達山頂的那個目的,就是一切法的如如法性,直接要體證的是這個。

  所以。大乘不僅不與釋迦的本教相違,而且真能窺見釋迦本教的真義,非拘泥名相的一般聲聞學者所及。導師寫到這裏,你們有什麼感受?其實,導師真正要發揚的,要彰顯的,是大乘佛法的與聲聞學者不同的重點,點出來它的真意。其實,他本人也是在這裏。所以很多學聲聞的人,認爲大乘非佛說,不承認大乘佛法。但是,導師就講出來:真正的大乘不是流變的大乘!大家要注意聽啊!是更能窺見佛陀本教的真義,不會跟佛陀的本教相違背,不會的!反而是一些拘泥名相的這些聲聞學者,反而是有所執著了。

   如佛在『阿含經』中,從緣起的生滅相續而說諸行無常;從緣起的因緣和合而說諸法無我;無我我所的執見而悟入無生無滅的涅槃。釋迦的方便善巧,使衆生從現實經驗到的因果生滅相續和合中,離執到達正覺的體悟。導師指出重點在【阿含經】裏面,主要是談緣起,緣起的生滅相續。從緣起現象的生滅相續,就知道諸行的無常性。緣起是因緣的組合,所以沒有不變性,就是無我性。體會到無我、無我所了,就超越了那個執著,悟入的就是無生無滅的涅槃。這個就是佛陀方便善巧麼,在生活中在現實的經驗中,讓你去體會、讓你去觀察,了解真相,你就離開執著了,就能夠體悟了。

   實則此涅槃並不在一切現實的以外,現實的現象中,知道它的無常性,體會它的無我性,最後離開執著證入涅槃了。那麼這個涅槃,就在現實的經驗中超越了過去的執著而體證的,所以,不是離開現實以外還有一個什麼東西叫涅槃,這樣知道意思吧。這個重點很重要!!!不是離開我們的生命跟現實生活的這個經驗以外還有什麼。

   不過爲了引迷啓悟,而相對的稱之爲無爲、無生。這個重點如果能明白的人,那麼修行在哪裏修行?就在一切的現象!在現實界,身心能體驗的,能觀察的,不離開當前的這些因緣去觀察,用今天學的法去觀察,是不是這樣子?是不是真的無常?是不是刹那不住?是不是沒有一個永恒不變性?體會到了、觀察到了,確實是這樣子的時候,那你平常的愛染執著你還會相續嗎?過去愛染的、執著的,原來是刹那變化不停的。我認爲很喜歡、很感受、很深的,現在也知道是生滅不住的,你還會繼續嗎?還要繼續顛倒染著嗎?所以爲了“引迷啓悟”,才告訴你有一個叫無生的、無爲的。其實,都不離開我們的現象、經驗法則。如果你今天在萬法中,在身心的體悟中,也能夠有這樣的體會跟觀察的話,那不就是同樣可以體證無爲無生嗎?那麼如果明白了,修行要在哪裏修你就懂了,這個很重要啊!!!

   一般聲聞學者,爲名相章句所迷,將有爲生死與無爲涅槃的真義誤會了。如薩婆多部,把有爲與無爲,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薩婆多部就是一切有部,在部派佛教裏面,最後都是歸于實有的。他們就是把有爲跟無爲,看爲兩種完全不同性質的實體法。如果有爲,像我們現在的身心是有爲了;那無爲,是跟我們身心不相幹的另外一個實體法,那這樣有爲怎麼修還是在有爲,會不會變成無爲?有爲怎麼修還是有爲,那怎麼能體會無爲呢!因爲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麼,怎麼會這邊變成那邊,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看【阿含經】也是講,說緣起法就講有爲法、無爲法,有爲法是生住異滅的;無爲法是不生不滅的。那麼,我們就誤解了,以爲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法:一個叫有爲法,一個叫無爲法,這個就是薩婆多部的觀念。佛滅後,到龍樹菩薩的大乘開展以前,這個叫部派佛教。差不多都有這樣的觀念。爲什麼要破這種執著,爲什麼要有大乘的開展?那你們就明白了,那是必然要的,不然這些問題怎麼解決。

   這由于缺乏無生無爲的深悟,專在名相上轉,所以不能正見『阿含』的教義,不能理解釋迦何以依緣起而建立一切。佛滅後,佛法就靠這些佛弟子口口相傳,到後來有了經典。那麼在《阿含經》的上面,如果我們今天在教義上執著了文字,在名相上轉,沒有了解這個名相真正的深義的話,那麼就會産生這樣的結果。缺乏的就是無生無爲的深悟,一個真正體會到無生無爲的人當然不會去執著了,但是如果今天沒有這樣的體悟,你只在文字上去解釋他用想象的、用歸納的、用推理的,推出來的東西都是依文解義,又容易産生這個問題。

   涅槃即是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法則而顯示的,如何離卻緣起而另指一物!學緣起法就明白了,緣起的相生就是流轉這一邊,我們叫流轉門;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就在顯示前面因的消失,後面的果就不相續,那麼無爲就是有爲的不相續,就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還是不離開緣起的法則而顯示的啊!怎麼能夠離開緣起指另外的一個東西或另外一物呢?所以,對緣起的深義不明白,也會産生這樣的一個結果。

   我們在談緣起的時候很用心的,導師每一次在寫任何一部書,談到緣起他會一再的解釋,一再的解釋,其實,他就要讓我們明白緣起的深義到底是什麼!緣起不但講現象的流轉生滅,也是因爲依這個生滅的止息也在談它的還滅,涅槃的部分。所以緣起是兩部分的,前面是流轉後面是還滅,明白了,啊,涅槃悟無生也是緣起的還滅。所以不是離開緣起而有另外一個涅槃的實體呀!這一點明白的人,怎麼可能會把涅槃當爲實有的涅槃?另外一個實體呢?跟有爲是不一樣的!跟緣…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