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認爲空呢?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所以最後認爲是什麼都沒有,否定了一切,這個就入斷滅了,這個就是偏頗。對《般若經》的空義呀,變成極端的發展,這個是不對的,誤解了,誤解了空義。那麼另外一部分呢,
薩婆多部偏于一切法有,即墮于常邊。
薩婆多部就是一切有部,不管是叁世實有論,或者是過未無體,現在實有,其實,最後都歸于一切法,最後是有。所以就執著在常的這一邊,我們從這個條件就可以了解了:龍樹時代呀,他的前面就是部派佛教,變成有兩個極端的發展:有部就執著在最後常的實有這一邊;方廣道人解釋空義,落入斷滅的這一邊。
爲了挽救這種偏病,所以龍樹探《阿含》及《般若》的本意。特明此緣起即空的中道,以拯拔那「心有所著」的偏失者,使之返歸于釋迦的中道。
這幾句話也很重要!今天龍樹菩薩他那個時代呀,也就是剛好這樣的因緣條件之下,一邊發展到空義的偏頗變成斷滅;一邊是執著在實有,變成常見。龍樹菩薩就是爲了破這個兩邊極端發展産生的執著,這種弊端,龍樹才造了《中論》出來破這些,離兩邊才叫中道。但是,龍樹他根據什麼來破呢?導師這裏就點出重點:他是依據《阿含經》以及《般若經》!探討《阿含經》跟《般若經》的本意,才了解緣起即空。也就是說緣起跟空是不二的。你把它偏頗發展了,産生弊端了,他現在把兩邊偏頗的地方找出正確的法源,讓兩邊的思想都知道它的錯謬在哪裏導正,破除斷見也破除常見,歸于中道,這個中道才是釋迦佛陀真正的本意。所以導師就點出來了。龍樹菩薩他是初期大乘闡揚大乘空義的一個最偉大的人,他今天講的《中論》,講的緣起性空義,也可以看出他的內容根本是什麼,也就是不離《阿含》跟《般若經》的空義,這一點大家就要把握住了。如果我們今天講大乘佛法,如果以龍樹菩薩的中觀的思想來看,他既然抉擇的是《阿含》的本意,也抉擇了《般若》的本意,那麼我們就了解了龍樹菩薩講的空,跟佛陀的本意,跟《般若經》的真實的本意是不是一貫的,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明白了。
所以,我們今天爲什麼說,導師他今天要讓我們明白的大乘真正的空義,跟根本佛法佛陀真正的本懷的空義有沒有不同?沒有!完全是一致的,這個地方很重要!爲什麼很重要?大家要注意!因爲大乘佛法從龍樹菩薩以後,開始産生了不同體系的學說,那麼就有共于這些共法的部分又有另外産生不共的部分。所謂的不共,就是跟根本的佛法有些不同的,那我們現在就要注意了:導師抉擇大乘佛法叁大系的理論,最後他要闡揚的是初期大乘的行解,初期大乘的行解是什麼?就是龍樹菩薩這個中道的思想。導師他的學法,了解法,闡揚法,是立足于根本佛法,而闡揚的是初期大乘,這個觀念也要明白!立足于根本佛法而不是站在小乘的思想,注意聽!他只是在法義上探源,知道法的根本是什麼,佛法的不共特質是在哪裏?就在《阿含經》,就可以展現出來。
所以,立于根本佛法的立足點是在《阿含》。但是佛陀時代的佛法,這些形態並不一定適合于未來這個廣大時空背景的需要,必須滿足于所有的衆生的話,那種現象、那種需要還是應該用大乘的初期的行解來展現、來利益衆生,這個才是更符合佛陀真正的本意。所以導師才講,立足于根本佛法之純樸。但是要闡揚的是初期大乘的行解,這一點大家要明白!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很多人批評導師,好像說你闡揚的是小乘的思想,錯了!導師讓你們明白《阿含經》的內容只是要讓你知道探源,知道法的根本是什麼?而真正導師的思想是在行大乘的菩薩道。我們上次在上《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已經講了,那麼這個地方更清楚的讓我們明白,龍樹菩薩的內涵是這樣子,其實導師把握的還是這樣子,我們看到這裏就知道了,龍樹菩薩那個時代的背景,面對的是佛法的分化,一邊落到實有的,一邊落到偏空的,把空有決然的分成兩邊,這個都是極端發展。好,龍樹菩薩他的時代因緣,剛好大乘要興起,他利用這樣的因緣,把這兩個極端破掉,顯出佛法的本意。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了解到,出一位聖者,還要怎麼樣?時空背景的條件那!當時出個龍樹菩薩,是因爲當時需要——那個時代。現在出個導師,也是現在佛教的曆史走到這個地方是需要的。如果從這一點來看,落于斷、落于常,那請問:我們現在的佛法有沒有這個問題
我們現在的教界講的法,宗派的思想,有沒有這些問題?我想比這個問題還更嚴肅!因爲龍樹菩薩還沒有法滅的威脅呀。龍樹菩薩以後的發展,到最後佛法是滅了;那我們現在的發展如果照那個模式,最後佛教會不會滅?所以導師現在要抉擇的,不只是龍樹菩薩當時的時空背景而已,是跟法滅有關系的這種抉擇是不是更重要?大家就知道了,我們現在在研究這個就深具意義了。
學者不能巧得佛法的實義,多落于二邊,所以特稱此綜貫性相空有的爲中道。縱貫性跟相、空跟有,所以叫中道。相,就是我們講的一切外表現象;性,是內涵、內容。相就是有嘛,性就是空嘛一樣的,所以性相空有其實是同樣的意思。我們都落在兩邊,把現象分開了,把空有分開了,隔閡了。今天要把這個問題貫穿,把這個問題破掉,把它貫穿縱貫,這個叫中道。所以龍樹的中道論,不外乎不著名相與對待(宗歸一實),綜貫性相及空有(教申二谛)。中觀大乘的特色,實即是根本教義完滿的開展。
所以導師介紹龍樹菩薩的中道論,要我們明白他的根本在哪裏,爲什麼有《中論》?不離開這兩個根本:一個是不著名相,一個是不落對待。那麼要縱貫性相跟空有,這個就是中觀大乘的特色了,我們今天要講到初期大乘,初期的中觀大乘,那我們就要明白了,噢!就是在貫穿空有跟性相嘛,因爲那個時代的偏頗,而展現出來的這個中道是什麼?其實就是根本教義完滿的開展,也就是才能襯托出佛法真正圓滿的根本教義是什麼。那我們就知道了,導師這樣的抉擇,把龍樹菩薩中觀的精神分析、深入、了解、抉擇以後,他肯定的指出來了。那我們今天學,要學什麼?當然要學這個根本的教義!是圓滿的根本教義,我們才能真正的離兩邊得受用。
今天我們的傳統佛法,演變到今天,因爲理論多了好幾家,體系不同,甚至于最嚴重的是什麼?認爲中觀講的畢竟空竟然是認爲不了義,甚至于再嚴重的認爲是惡取空。那我請問:如果我們接受了這個觀念,反而認爲後來的理論才是正確的,那我們今天問題就大了。導師的抉擇就是把幾千年來的佛教,不管是法義、宗派、演變、經論種種的內涵都一一抉擇得這麼清楚,把龍樹菩薩的根本精神也抉擇出來,然後肯定龍樹菩薩法的、體會、精神才是佛法的根本本意。肯定這一點,你知道這個意義有多大嗎?導師不但顯正,他還要破除什麼?傳統中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抉擇,這點很重要!我們傳統的佛法延伸到現在二、叁千年,普遍現在接受的觀念,剛好跟這個相反,大家要注意!所以這個就牽涉到我們中國祖師的判教的問題,導師認爲最根本、最重要、最圓滿的是這個東西。但是,這些在我們傳統的判教裏面認爲他是不圓滿的,這個就是一個大問題了。如果我們接受傳統的觀念,那我們的修行方法會跟這個相違背;如果我們接受這個觀念,我們的修行方法才有跟他一樣的機會,才有體會到真實法義的機會,那你說這個對我們來說重不重要!那問題就來了,到底誰對?我們要根據什麼來判斷對不對?這個法義如果我們本身不深入、不體證,我們憑什麼來判斷對不對!這個就是我們困難的地方。但是至少導師他今天所判斷,所講的,所引申的,他的論著中有叁四十本,我們可以一一的去探討去抉擇,然後最要緊的就是我們如何在這樣正確的法去實證,真的達到那個功效,這個我們才能肯定。
如果我們照傳統的觀念,到今天爲止看到普遍的教界,幾個人在談解脫受用的?那爲什麼我們現在都不談解脫受用呢?因爲那個已經不重要了,解脫不解脫已經不重要了;理論正確不正確已經不重要了,我們在等待往生就好了,你說是不是?這個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喲!幾個人來談證的問題?如果不證,那請問:如何來抉擇這些祖師大德們說的到底是誰對?如果對跟錯都已經不關重要了,那佛法還有特質嗎?跟傳統的民俗信仰、跟信上帝、跟信他力那還有什麼不同?佛法的特質也不見了,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所以我們今天在研究這些法,看導師在抉擇,他根據什麼?我們真的要好好體會,我們今天即使聽導師的話,也不能盲目,真的要用心去體會去抉擇,因爲這個是關系到什麼?關系到我們未來際的慧命,我們要爲自己負責,我們不能盲目的只是信仰,這是爲我們自己呀!你要聽,隨便聽,隨便信,隨便過日子,那是個人的問題,我們都不反對。但是如果你爲自己,真正的爲自己負責,那我們就要好好把這個法好好去體會,好好用心的去抉擇了,不然耽誤的是自己,你說是不是呢?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