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第一節 龍樹論略說

   約在西元一百五十至二百五十年間,龍樹出現于印度的佛教界。公元一百五十到二百五十年,就是佛滅後五百年到七百年。他本是印度南方的學者,長養于大乘佛教的環境中。據傳記上說∶他出家後,曾到北方的雪山等處修學。這個環境,造成他綜貫南北、空有思想的特質,成就了他的偉大!

   龍樹菩薩的時候,大乘佛法已經慢慢的發揚起來了,所以他在修學的過程,也是在大乘佛教的環境中。他有機會到北方去,北方那邊還是在小乘的學術裏面,但是,他兩邊都有學,所以他能夠把兩邊的思想能夠貫穿。

   龍樹以前,一味的佛教,向東南方發展的是大衆(又分別說)系,向西北方開展的是上座系。從阿一王以後這個佛教本來是一味的,後來分成兩個系:一個是上座,一個是大衆系。那麼就分成後來的所謂大乘跟小乘。

   拘泥而保守的上座系,被呵斥爲小乘;活潑而進取的大衆系,漸漸的開拓出大乘佛教。南北、大小,尖銳的對立著。南空北有,各趨一極。北方已完成極端實有的『大毗婆沙論』;南方的偏重理性者,于因果緣起的事相,也不免忽略。這種偏頗的發展,決非佛教之福。

   導師這幾句話,就已經把龍樹菩薩當時的環境跟條件已經點出來了。印度南方跟北方,就象我們中國也分南方跟北方,地理環境不同,人文思想也不同。上座部他們重視的是戒律;大衆部比較活潑,他們重于法。由于第二次結集前,爲了兩邊戒律的問題起了爭論,後來當然開會解決了,但是沒有真正的解決。後來大乘系發展出來,更展現了活潑的一面,他不是死守教條的。所以,當時的因緣環境,南北或者大小這個思想,兩邊很尖銳的對立。佛教發展變成這樣子!北方從根本小乘的佛法出來的論著,最根本的就是《大毗婆沙論》;那麼大衆系的這一邊因爲偏重理性,在因果緣起的事相上反而忽略了。談理性的一邊,事行上就反而忽略了,也就是比較不重視戒律的這一部分。其實,兩邊當時的情況就是偏頗發展,重理性不重事相上的這些因果,結果呢,就落入惡取空的部分,就出了方廣道人。這個就是龍樹的時空背景。

   龍樹出世時,佛教正傾向于從分化而進入交流與綜合的新機運,于是綜合南北、空有、性相、大小的佛教,再建佛教的中道;但他是以大乘性空爲根本的。

  龍樹菩薩當時的因緣時空背景,我剛剛講嘛,要出現一個這種聖菩薩,偉大的祖師級的人物,一定還有很多條件來成就他。當時的時空背景就是這樣,一邊執著在有,一邊執著在空。因爲演變到那個時代,新的機運就産生了,他會産生兩邊的交流、綜合,慢慢的來調和。龍樹菩薩剛好在那個時候,就變成一個綜合者、調和者了,他把南北的思想、空有的思想、性相的問題、大小乘的問題,爲了要把它融貫,所以他展現的中道思想,其實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但是導師也點出,雖然是融貫大小、性相,其實,龍樹菩薩他本身來講,他是以大乘性空爲根本的。這幾句話要注意!你要融貫這些偏頗發展,當然要找到法源。所以抉擇《阿含》的正意,也顯出大乘空義的正確性,但是主要的是適應時代的需求,還是站在大乘性空的立場,這一點大家要明白。

   其實,今天講到這裏我們就要體會到一點:導師是不是也是這樣?導師能把握龍樹菩薩的精神,其實導師今天宣揚的也是這個精神!我們前面在上《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的時候,就講到導師他最後真正的本懷,是歸向菩薩道的修行。菩薩道,後期的大乘佛法都在談,而真正落實于菩薩道精神的,應該是屬于初期中觀大乘的真正精神。這一點大家要明白!真正的行菩薩道會不會求急證?不會!雖能入門,他不進去的,他生生世世願意來這個人間,來利益一切衆生。所以一旦證入了,就證入涅槃了,證入實際了,怎麼能行菩薩道?那會不會自己求安樂?緣苦衆生,是生生世世都願意來的,哪裏怕來這個人間受隔陰之謎,然後到一個安樂的地方去!這個不符合菩薩道的精神。真正符合菩薩道的精神,就是初期大乘性空爲根本的,這個才是正確的。

   所以,導師把握的,其實跟龍樹菩薩把握的是一致的,這一點大家要明白。導師的思想,今天真正深受影響的是龍樹菩薩的思想,他把握的也是龍樹菩薩的思想,這一點大家要注意!如果你們今天要用功、要下手,一定要把握這個根本,那你們今天學佛,探討佛法就很容易了。把握到那個根本,很快的你們就知道:爲什麼導師今天抉擇的敢這樣講敢那樣講,他敢把過去這麼長遠,流傳到今天的一些錯誤的判教敢推翻它,他是根據什麼?他不是亂根據的,不是自以爲是的!其實,根據都是初期大乘的性空,就是龍樹菩薩的思想爲主。他不是自己異想天開的自以爲是,這個還有根據的有內涵的。所以,導師的抉擇是非常有智慧的,明智的抉擇的,不是隨便的,這一點大家要明白!

   如果這一點你能肯定了,就知道導師爲什麼判攝叁系的思想,敢認爲前面的才是第一義,後面的反而是什麼,方便啊。但是,中國的祖師的判教剛好相反:前面的是不了義,後面的越圓滿,這個問題是很嚴肅的。後面的大乘學者批評龍樹菩薩中觀是不了義,那後面就變成自己很圓滿了,而且是不共法,就是跟根本佛法是不一樣的。那佛陀講的還不夠圓滿,後面出來的更圓滿有這樣的道理嗎?所以導師的判教,敢推翻祖師的這個判教,不是隨便亂講的,這個是天大的事啊!這一點大家要明白!這個講了你們才知道,我們看講義。

   龍樹造的論典,中國內地以及西藏,譯傳的很多。主要的部分,可分爲兩類 ∶一、深觀論,二、廣行論。深觀,如『中論』、『十二門論』等,以探究諸法的實相爲中心,爲迷悟的關鍵所在,所以名之爲深觀。

  龍樹菩薩他的論著有兩個重點:一個就是深觀,一個是廣行。深觀,等于就是我們個人在用功探討諸法實相,是以這一方面個人的體悟這一方面爲中心的,所以也是迷跟悟的關鍵所在,所以名爲深觀。今天凡夫愚迷呀,就是因爲不了解實相嘛!今天正見建立了,加入觀行正觀,那我們能了解諸法實相就悟了,所以這個深觀的部分,等于就是迷跟悟的關鍵點嘛。這個代表的部分就是《中論》跟《十二門論》,這個在講的屬于深觀的部分。所以,我們今天要修行、要修學,法上理論上要證明要體會,重要的就是深觀的部分。這是個人內在受用的部分,迷悟的部分,重點是在這裏。

   廣行,如『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等,這是以菩薩的廣大行果爲主的。

  菩薩要生生世世的利益衆生,這個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叫廣大行果。就在事行上,對衆生的關懷布施上,這個叫行的部分。這兩類,有的以爲,菩薩行包含歸依、布施、持戒等行法,佛陀自證化他的果德,主要爲引發信願,以及積集福智的資糧。資糧具足了,成爲可能解脫的根機,這再側重于慧行的深觀。

   有一部分的人認爲是這樣:我們今天要解脫、要受用,如果你今天沒有福報,沒有福德資糧,你根本不可能嘛。所以他認爲我們今天應該先集福德資糧,資糧具足了,你的條件慢慢就有了,那個時候再來注重于所謂的慧行深觀。應該是先以廣大行福德資糧爲先,深觀解脫受用應該放在後面。

   這即是說∶先以廣大行的資糧爲基礎,再進而深入究極徹證的深觀。這是一部分人的看法,有的人認爲要修行馬上受用是不可能的,你應該先去作一些福德資糧。但另有人說∶另外的一個看法就不一樣了,般若爲叁乘之母,叁乘學者都依此深觀而證悟與解脫的;廣大行才是大乘不共于小乘的特色。

   意思是說:今天不管大乘、小乘(聲聞、緣覺、菩薩這叁乘的聖者是包括大小乘的)的學者你要體證、要解脫,其實都要依這個深觀。沒有深觀,不管你是大小乘都不能解脫、不能受用。廣大行的部分是大乘不共于小乘的,怎麼能說先用廣大行呢?那修小乘的人就沒有廣大行了?這是另外一種說法,也就是說今天不管大小乘,應該重視的是深觀的部分。廣大行,小乘學者並沒有這樣的宣揚,也沒有這樣的注重,怎麼可以把佛法這個廣大行拿到前面來,深觀等于是後面的事,這是另外一種看法。

   如實的說∶聲聞、緣覺、菩薩的中道行,都以出世的正見爲主導的。如實的說,就是比較實際的、比較切實的來講,就是不要依前面兩種說法,叁乘聲聞、緣覺、菩薩要行中道,其實都是以出世的正見爲主導。出世的正見,什麼是出世的正見?緣起正見!今天不管是大乘、小乘、叁乘,廣行爲先還是深觀爲先,其實,這叁乘聖者都同樣依一個根本,就是緣起的正見、出世的正見來作爲他的主導。

   依正見而後有信解,依正見而後能修行趣證,就是悟證了以後,也還是不能離此正見的攝導。這個是比較如實的說法,今天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大乘、小乘,其實沒有正見哪裏來的真正的信解呢!信,不是迷信!今天要歸于正見!今天沒有正見,後面哪裏來個廣行?哪裏來一個深觀?其實,廣行跟深觀都是要依正見而後才有的;包括證悟了以後,你還是不能離開這個正見的攝導。《金剛經》就有講嘛。凡夫要學,當然要學般若;聲聞、緣覺要學也要學般若;菩薩要學也是學般若都一樣嘛。

  故深觀雖共于叁乘,在大乘中,仍是徹始徹終的,惟佛所究竟的。所以,深觀叁乘聖者都是共法。大乘佛法中難道就不重要嗎?意思是說深觀其實在大乘中還是徹始徹終的,唯有深觀才能究竟,這是佛所認爲就是這樣的,佛也是這樣究竟的。

  所以;本文,即是關于深觀的論述。

   大家就要注意了:今天講中論、講緣起、講中道、講空,重點就是關于深觀的論述。依于深觀、…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