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P7

  ..续本文上一页破的话,只有非非非非……一直非下去了,这个重点要明白就好!连“非非”这个名相的观念也要破掉,你就不会一直“非”下去了。

   二、不落于对待:我们所认识的,所言说的,都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即不契于如实绝待的中道。只要是有为法:看得到的现象;想得到的思想;所讲出来的语言,一定是相对的。所以,只要是现象,它必是相对的存在。那么,你的观念、你的意念,只要是相对的这个观念执着实在的,那你就不能契于如实绝待的中道,你就不可能体会什么是中道!就象我们讲有为法都是造作的,那么过去大家都有一种体会:以为无为法是不造作的。其实,无为法如果你执着在有一个实有的无为法,那还是造作的。所以,今天要讲中道,其实跟讲涅槃、讲实相都是一样的,同样一个内容。只有超越名相、超越相对,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中道,什么叫实相。但是,当我在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早就不是实相了,早就不是中道了。问题是:如果不透过语言来表达,我们连门路都找不到,连机会都没有。所以我们要知道:虽然用语言来表达,也不要执着在语言的实在性,这一点也一样要明白!说法,再好的法,就象很好的药,药只是因为有病才需要药,而病如果解除了,药也不需要。法也是一样,我们今天研究佛法,佛法很珍贵,佛法很伟大,佛法能让我们解脱。但是如果今天不了解法的真相,不了解佛法的真意,你执着在佛法上,以为我得到一个什么特殊的法,人间没有,只有我有,我体会的是无上的法,这个法不得了,你如果有这样的执着,同样的不可能是真的解脱,不可能真的自在。有一句话,黄金很贵,黄金的屑,放在眼里没有一个能受得了的,所以这个大家要明白!

   如『大智度论』卷四十三,说到种种的二边,都结论说∶「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 所以中道离两边,悟实相,那么,实相,体会实相的智慧叫般若。这里所说的种种二边,如常无常、见无见等,都是二边。进而至于能行能证的人──菩萨、佛是一边,所行、所证的法──六度、大菩提是一边;甚至般若是一边,非般若是一边,要离此二边行中道。

   这个就是刚刚我讲的:不要以为自己得到无上法了,那个法执着一边还是一边,所以这里就点出来了:这个两边,那不但是常跟无常是两边,见跟无见也是两边;能行能证的人,包括菩萨、佛是一边;所行所证的法包括六度、大菩提这个又是一边;能所啦,也是两边。所以,我们讲中道、讲实相都要离两边,也就是我们讲的能所俱寂,或者是能所俱泯,这个才是真正的体会到实相中道。比如说:我们自己认为有一个我,里面能知、能觉、能感受的,能认知的,里面这个“能”的这一边,跟我们看到万法所知的、所觉的、所听的、所闻的那个外在的一切,叫“所”。能、所这个也是两边,这个能所都要不执着,不在两边里面取着,这个才是体会到中道实相。那能所如果还在相对,这个人会悟道吗?会解脱吗?所以我们要注意哟!如果说有人告诉你:里面有一个能知能觉的,啊!我在说法,你在听法的那个就是了,是什么?那是能边啊,知道意思吧!还在两边对立的能所的能边。把能边当作就是的话,那天下悟到的满街难怪都是了。你们想想看:你们每一个人为了要解脱,为了修行,为了亲近善知识,为了听法,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得到受用解脱嘛!你们今天来这里,我告诉你能所还在相对的这个都不是——那我们做不到啊!如果告诉你能知能觉的那个就是,啊!我们每一个都很快了解呀,每一个很快都受用,每一个都很欢喜。那么你们想想看:这个法,一个是真的为了你的生死解脱在讲的;一个是为了让你很快觉得满足在讲的,要注意!这不落对待的中道,即入不二法门,是顺于胜义,依观心的体悟说。我们今天谈中道,不落对待,其实就是我们大乘法在讲入不二法门,不二是什么?二是两边,不二就是离两边嘛,离两边就是中道的法门嘛,所以不二法门,其实就是般若的法门。是顺于胜义的,不是在俗谛哟,不是在现象的表相上,是在第一义上来讲的。这个都是依观心的体悟说。在观察我们的心,修行用功的这一方面所产生的体悟来讲的。再继续:关于中正的意义,龙树也有很好的发挥。

  前面是讲中实,这里是讲中正。依佛陀所正觉的,为众生所巧便言说的,在佛陀,都是圆满而中正的。佛陀所觉悟的,他证了、悟了就是正觉。那么把他所体悟的,为众生善巧方便开演的,这个对佛陀来讲都是圆满、都是中正的。

   如缘起是中正的,空也是中正的,至于中道那更是中正了。但世俗言说的施设,不免片面性的缺陷,所以古德说∶「理圆言偏」。众生对于佛的教法,不能圆见佛法的中道,闻思或修行,在任何方面有所偏重,就会失却中道。 佛陀他悟的虽然是最究竟的,当然是中正中实了,他不管是讲缘起、讲空、讲中道,当然都是正确的,都是中正的。但问题是一旦落于世俗的言说——这是假名施设嘛,只要是言说,不免片面性的缺陷,一定会落入相对的,自然就显出它的缺陷。所以古德就这样讲:理圆言偏。讲的理论是非常圆满的,但是透过语言,他就有所偏着,众生也是一样哦。我们对于佛陀的教法,因为没有办法圆满的去证见到佛法的中道,所以在闻、思、修这个过程,我们难免会偏重在某一个部分。偏重,就是说偏于一边,那你就会失去中道的内涵。比如说我们讲戒、定、慧:有的重戒,有的重定,有的重慧,这个也叫偏。闻思修的过程你只要偏于一边,也会离开中道的。事理你偏于一边也不行;闻思修偏于一边也不行,尤其是大乘佛法,重要的以三法印来讲,比较重视的是涅槃寂静的这一部分;在根本的佛法,重要的是在无常无我的部分。所以各有所偏,各有所发展,就失去中道,那我们要了解真正的内容就很不容易了。其实,导师这里要点出来:真正的中道是绝对不偏于任何一边的,因为缘起的当下是相依相缘的,这一点要先把握住,不懂得相依相缘的道理,相待而相成的道理,你一定会注重于某一边,忽视某一边,或者是我重要,要展现我体会的是重于哪一边,这样都不能圆满的展现中道,重要是在这里。

   如『智论』卷八十说∶「若人但观毕竟空,多堕断灭边;若观有,多堕常边。离是二边故说十二因缘空,┅┅离二边故,假名为中道」。《大智度论》卷八十里面就有谈到这个问题,说我们一般人,如果只学毕竟空,多用这个观照的方法,到最后有的都会堕入断灭的这一边;如果都在观“有”,最后都会落在常的这一边。那么我们如何在断常两边适当的了解体会,把这两边都不执着?这个就是离两边的重点!所以才讲十二因缘、空。十二因缘、空在讲什么?讲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是缘而生聚,缘而消灭。所以,我们在谈缘起法的时候都要谈到十二缘起,这个是相依相缘的,才不会落入断常二边。所以真正的缘起法,必定要谈到的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这个相依相缘的道理。有是依于因缘,灭也是依于因缘,这样才能离断常两边而说中道,其实还是假名施设,连中道这个名字也不执着。毕竟空与缘起有,哪里会堕于一边?

   所以真正懂得缘起法就绝对不会堕于一边的,为什么?毕竟空是依于缘起有,缘起有本身就是毕竟空。它不是两回事,怎么还会堕于一边断跟常呢?所以如果明白了真正的缘起法,也绝对了解中道,也不会落于一边,这个是必然的。所以有些人他就说:你们一天到晚学空讲空,最后都断灭了,什么都没有了。我说:那根本不是真正的缘起法,也不是真正的空义!真正了解缘起法的空义,绝对不会落于一边。会落于一边,把“空”当成没有,把“有”当为实有,那绝对不是缘起法,也不是真正的空义。这个大家要明白哟!所以导师下面就解释:这因为学者有所偏重的流弊。世谛流布,什么都有弊的,所以特说明缘起与空寂不偏的中道。很多佛学者不了解真正的中道义,因为他注重于某一边,他有偏重,产生的流弊才会这样子。世谛流布,在世俗谛,世俗里面的流传,总是会产生弊端的。为了这样,所以才特别说明,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缘起。真正的缘起跟寂灭的空性,寂灭的这一边,是不会偏离的。所以叫

  即空的缘起,不落于断边;即缘起的性空,不落于常边。

   什么叫即空缘起?我们讲性空缘起;什么叫即缘起的性空?我们讲缘起性空。好,缘起的万法本身就是性空,那这缘起的万法我们会不会执着在实有?不会!就不会落在常边。好,虽然是一切法性空,但是它为什么能缘起万法?既然能缘起,它就不是断灭,怎么会落于断边?所以即空的缘起,即缘起的性空,他本身是相依相缘、是不二的,既然是不二,怎么会落于一边呢?所以导师就点出重点:缘起与空,印度佛教确曾有过偏重的发展。这个是导师从印度的历史,印度的佛教的演变的历史去研究,就很明确的发现到这一点:缘起与空,本来是不二的,问题是在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有它的偏重发展,有的偏重缘起,有的偏重于空。那这样把缘起跟空隔阂了,产生了偏重的这个发展就是在这.比如说,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如方广道人偏空,是堕于断灭边;

   龙树菩萨之前,在部派佛教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般若经》就有了,《般若经》重要就是在阐扬空义嘛。所以,极端的去讲空的人就如方广道人一样,他把空讲成什么?讲成什么都没有断灭了。他等于在否定万法,比如说某一个现象,任何一法,由于用空义去解释它,认为没有一法是实在的,所以没有一法是有本性、有本体的,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最后他认为这些都是乌有的,等于所有的现象跟万法都被他否定掉了,也就是否定了一切的缘起性,他只是在空性的这一部分,偏颇在一边,所以后来就批评他为方广道人…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