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P6

  ..续本文上一页道即是八正道。为什么说中道是八正道?八正道其实是在讲我们身心的行为,从观念的建立,思维模式的建立,身与意行为的端正,到知见意念的起落的正确,身心自然进入正确没有扰动,没有扰动分子,所以会得正定。这样子的话会开智慧,开什么智慧?不是我们脑筋里面有智慧,是了解法的真相,这叫智慧。了解一切法的实相这个叫空慧,这个才叫智慧。一个人导正了观念,思维跟法相应,身心三业跟法相应,起心动念跟法相应,那这样一切的身心导入正确的定里面,是不是就能见实相,就了解实相?这里的“见”,其实就是悟、就是体会、就是了解,了解了事事物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是一样的。这个时候,不就了解真相了吗?了解真相就是我们讲的实相,就是智慧,了解实相的这个叫智慧,也叫做空慧,就叫般若。

   所以中道在哪里彰显?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所彰显的,其实目的就是达到中道。重点注意啊!在无边复杂的现象中,怎么样去把握它这个必然理则,它是普遍性的,是必然如此的,这几句话是最重要的!我们看到万法是千差万别,所以说极其复杂,但是虽然复杂,看起来是千差万别,但是如果你能好好的用缘起正见去观察他,你会发觉原来它里面的规矩,里面的这个必然理则、必然性,是所有事事物物都一样的,都没有离开这个必然性的,是普遍存在的。什么叫普遍?就是说不管古今,不管中外,他是都这样子的,这样叫普遍。事事物物都依这个在展现产生的作用,这个叫必然性。这几句话大家要注意、要深思!

   所以我们在观察、观照、要悟道,要在什么地方去观察?观察什么?这几句话明白的人,下手处才会把握得恰到好处。如果事事物物都是普遍的、都是必然的,那我现在问各位:我们修行要在哪里修行,哪里悟道?就在事事物物都可以观察得到!为什么?因为它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必然如此的,是不是这样子?当然,关系最深重的是自己的身心变化,比较了解,这个是最好观察的直接对象。导师在点出这个重点,几句话我们一般就很随便就过去了,觉得好又不知好在哪里,但是这几句话明白了,你就知道啊!佛法重要在哪里?修行怎么个把握法?在哪里下手观照,你才能很明白的了解,你才有下手处!我有时候跟大家在闲谈,常常在点这个问题:如果法不是普遍的存在,也不是必然如此的,那么这个法可能就变成什么?个人的唯心了!或者是个人的什么专利品了!那这样子就会私相授受。

   但是今天佛陀所悟的法,没有秘密可言,这里已经点出来了,缘起法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一法拈来,只要你了解它本身的真相,你就了解一切法必然如此。也就是说,你能了解一滴海水,你就知道整个大海的海水是一样的,是不是这样子?为什么?本质都一样嘛!你了解一法,你就可以了解一切万法,为什么?因为这里讲:它是普遍存在、是必然如此,是法法都是这样子的,这个观念很重要!明白了,我们的身心,我们的周围环境,人事物的接待之中,是不是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是不是我们悟道的对象?明白了,修行什么地方不能修行?很重要啊!此中实与中正,是相依相成的∶中实,所以是中正的;中正,所以是中实的,这可总以「恰到好处」去形容他。龙树发扬缘起、空、中道的深义,以「中」为宗而造论。前面这些讲到这个地方,他只是在让我们明白,龙树菩萨为什么造这个《中论》?为什么以这个“中”字作为宗要?前面这些等于就是在介绍它的内容、它的重点。他严格地把握那修道中心的立场,对于中道的解说,也不出于中实与中正。龙树菩萨他把握到了修行、修道最根本中心的立场,所以他在讲中道的解说也一样的没有离开“中实”跟“中正”这个根本理则。中实,本以正观缘起性而远离戏论的寂灭为主。

   中实,我们讲如实嘛,了解它的本来面目。他是以正观缘起性了解缘起的万法,一切事事物物的当下,他能够离开这些戏论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体会到了他的寂灭为主。这几句话也很重要哦!导师点出来的几句话都有很深的内涵。我想我们这些老学员,有私下常常在跟师父探讨的人都会注意这一点,了解缘起性以后,不是只有看到它生灭的现象,不是只有这个。深一层的必然会发觉缘起生灭的现象,这个是表相的现象。而背后深入的体验是发觉到它的寂灭性。生灭是现象,生灭的背后他的实相是什么?反而体会到它的寂灭性,这个就是我们讲的不生不灭。就在这生生灭灭的表相上,体会到它的如幻非实的不住性,透过这个不住性反而体会到它的不动的寂灭性,注意听哦!用心的人,这个地方要注意听!

   我们在上《杂阿含经》我点过很多次,什么是表相的生灭?我说:如我们看虚空,飞云,飞鸟,暴风雨,彩霞都好,这个叫相,这个叫生灭相。我们的起心动念、行为,每天过日子,这个也是相,外表的相。那我们就是被这个生灭变化的相执着了、误解了,着在有生有灭的现象,但是如果你今天有缘起的正见,看到这些相是刹那刹那不住的,没有一法是随着因缘而不变的,一定会刹那刹那不住而变化的,那表示他什么?是没有实性的!我们看到这个相的生灭,我们就以为有一法是有生有灭,一般人就会这样的看法。但是,如果能了解缘起、空、中道跟空相应的话,你会看到的不是只有这个生灭的相,而是透过生灭相的不住,去体会到虚空性的不住,他是不生灭的,就是看到寂灭法性。

   体会到这里的人,他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无生。你才能知道什么叫如如不动。而这个不动不是修来的,注意听!是一切法的中正的、中实的如实相而已。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每一次讲到这个重点,我都会重复的再讲再讲,过去还没有听清楚的,希望能把握、能注意这个重点。在观照中,在生生灭灭的现象中怎么样去体悟这个寂灭法性,这个很重要!很多人就讲:理论我都懂,但是碰到事情随境转没有办法把握了,烦恼颠倒又来了。为什么?所以我告诉你:如果你用在对治的它还会来,体会到寂灭法性以后,你才有一个真正安住的地方,那个是本来的地方,你才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被境转,这个是很重要的!但是注意哟,体会这样的寂灭法性要在哪里体会?再强调一次:就在生生灭灭的现象中,注意听哦!再三的讲哦!不是在无人无我的地方,不是在都没有干扰,在那边,啊!都很清净的地方,注意听哦!这中实的寂灭,从实践的意义去说,即是不着于名相,不落于对待。

  你真正体会到这个寂灭性的时候,在实践上来讲就是两个现象,一个就是不会落于名相,第二个不会落于对待。了解生生灭灭的虚幻,了解它的寂灭性,还会执着在那个现象的真实吗?那个名相上还以为它是实在的吗?当然不会执着在名相,你就知道这些现象,生灭现象不过是假名施设:给他安一个名号,叫什么名字,其实只是一种代表符号而已。你还会执着它那个名相的实有性吗?就不会了!也不会落于对待。现象是相对的,但是,寂灭性是不相对的。所以不会落入一切法的对待之中。

   我以前曾比喻过,明是以暗来显的,暗是以明来显的,那么明暗本身是相对的,了解了明是以暗而显,明有没有实性?明白暗是明而显,暗有没有实性?就知道明暗两边都不是实性,都没有实性,那你会不会执着在明的实有暗的实有?第一名相你不执着,第二明跟暗你会不会把它相对待,它是真的对待吗?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吗?是对待的吗?不是!是因缘所显,太阳的光,照的地方就明,没有太阳的地方就是暗么。那明跟暗是因缘所生法,知道吗?明暗哪里是对待的。从哪里来显明暗?从虚空!那虚空本身是明还是暗?你就知道虚空本身不是明也不是暗,但是它能显出明跟暗,是不是这样子?那这样虚空你会不会执着在实有的明的虚空、暗的虚空?名相不执着,那有没有“明”的实体的虚空,跟“暗”实体的虚空?也没有!所以也不会落入相对,是不是这样?这个是了解真相,了解缘起法。下面有解释:一、不取著名相∶这如『大智度论』卷六说∶「非有亦非无,亦无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这里主要的是告诉我们:中道,不但是非有非无,更进一步的说∶ 「此语亦不受」。

   我们今天众生执着在实有,不然就是执着在实无,而中道是离开有无,所以不是有也不是无。好,我们用一个名相来叫做非有非无,是在解释有跟无的非实。好,我们又执着在一个非有非无了,以为有一个东西叫非有非无,这个就是众生容易执着名相的地方。所以这里就告诉你:真正的中道不但破有无,连非有非无的这一句也不能去执取的。不受就是不取,也就是说空复空,有无知道它的非实,非有非无也不能执着。也要把这个非有非无一样的怎么样?离、不执着,就是不受。这里有解释「受」即新译的取。凡称之为有、为无、为非有非无,都不过名言的概念。这个都是名相而已。非有非无,本表示观心的不落有无戏论。今天讲非有非无,是在破除众生执着在实有实无。我们在观察、观照,我们这个心灵就不会落入有跟无的两边戏论里面。如以为是非有非无,这不能恰合中实的本意。所以必须即此「非非」的名相,也不再取着。

   我们佛法里面离四相了,什么——破百“非”,一层一层的否定,其实目的就是在体证什么叫中道,什么叫实相,什么叫空。比如说:我们讲一,非一。那非一我们又执着在非一;就又说非非一,好,又执着非非一;就来一个非非非一,这样知道意思吧!好,非非非一又执着了,就来一个非非非非一,这样子的一直否定,那有没有了期?最后可能前面一百万个非,后面才一个一,但是这个呢,如果执着的时候还是执着,这个“非”字是在否定它。好,否定了以后你又执着这个否定的东西,你还要再一次的…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