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导师这里就讲不苦不乐是行的中道;不有不无等是理的中道,这仅是相对的区分而已。
实则行的中道里,以正见为先导,即包含有悟理的正见中道;惟有如此,才能不落苦乐两边的情本论。
这里让我们明白,虽然讲苦乐的问题,这个是在实践中行的这一部分来讲,阐扬中道。那么在讲有无,不有不无的这一部分,是在理的上面来阐扬中道,但是并不是决然的,把他区分为隔为两边,不是这样子。所以导师在点我们,在行的中道里面其实怎么行?你今天要是没有正见为先导的话,那么你这个行本身就不可能得受用,你要达到行的中道,你必须先有理的中道,也就是正见为先导。只有这样子理论跟行的合一,才能真正的不落入苦乐两边的情本论,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我们如果没有建立缘起的正见,那么我们在实行实践上往往为什么不能受用,重点也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不管是在家出家,很用功的人很多,很精进的人很多,发心很猛的人也很多,问题是为什么会不受用的问题,其实是因为根本的知见错了,方向错了。只有精进是跟外道相共的,外道的也很精进,外道的苦行也很让人家赞叹,问题是能不能究竟解脱?
所以知见正确了,你的行,你的修行才能真的受用,这个就是我常常比喻的,知见就像电脑的软体,电脑的使用功能是根据软体而产生的,好,软体的程序是错误的,它产生的现象功能绝对不会正确,也达不到我们要的功效。你要改变电脑的功能,你要改变它的程序,它的功能会接受程序的指导。我们的修行也是一样,我们的身心行为根据我们的观念来的,观念错了,你怎么修也不相应,观念正确了,你行为能不导正吗?因为我们的行为是从观念来的,所以为什么正见为先导这么重要!导师就是点出这个重点,表面上我们都在精进、都在用功,如果没有根据那个最正确的佛法特色,就是缘起正见的话,你还是会落入两边的。
同时,悟理即是正行的项目,正见缘起,贯彻自利利他的一切正行,两者是相依相待而不可缺的。
那么我们就知道了,今天如果理论上谈得很多,但是如果你没有去实践,那也一样的不能达到功效,所以实践跟悟理是相依相缘,也就是相待的,缺一边都不能圆满,所以两边不能缺一。
依于正见缘起,能离断常、有无等二边的戏论,发为人生的实践,自然是不落苦乐二边的中道。
我们只要把缘起的正见建立好,了然于胸,自然就能够离开断常跟有无这一种两边的戏论,也就是说我们平常的人,如果没有学法、没有听到佛法的缘起正见,我们的思维模式是不可能离两边的。我们稍微反省一下就知道了,不管是自己、身边的人,你都可以观察看看是不是这样子,人间的思维模式是不是都在相对里面,都在两边里面?有无,生灭,就象我们的思维模式一样,都会落到一边去,我喜欢我不喜欢,对的错的,善的恶的,是非都来了。只要在相对的缘起还不了解以前,哪一个人会超越两边呢?只要在两边的思想的人,哪一个不会产生矛盾?因为它是相对的,有矛盾就带来痛苦,带来执着,那我们的造业轮回为什么会产生,就在这里。所以离两边的重要大家要明白,这个真正明白了,正见建立好了,发为人生的实践,用这样的明白的理论在生活中怎么样去证明它,生活中怎么样去观察、去证明、去深入。你只要有这样的精神,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以我们学到的缘起正见为思维模式,时时刻刻都在观照都在使用,自然的就不会落入苦乐两边了。苦乐两边如果能离开,那会不会痛苦烦恼,会不会造业?而我们是怎么样,我们是厌苦嘛,兴乐嘛是不是?其实你喜欢的、让你快乐的,以无常的法则之下它很快还会变化,它也不可能让你永远快乐。结果当你失望的时候,又带来痛苦了,所以只要不离两边,没有看到真相,你注定人生就是苦的。好,再看下面。
还有,释尊的开示缘起,缘起的所以是中道,即不能忽略缘起的空相应性,这在经中多有说到。我们讲缘起、讲中道,导师这里要提醒我们一点:不要忽视到跟空相应,跟空的相应性,点醒我们。如『杂含』(二九三经)说∶「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
这里《杂阿含经》就有谈到。好,缘起法其实是跟空相应的,
缘起是与空相应的,空的独到大用,即洗尽一切戏论执见。缘起与空相应,所以能即缘起而正见不落两边的中道。
其实,前面已经讲了点出重点:缘起跟中道、跟无自性、跟空其实是同一个内容,那为什么叫我们要注意跟空相应的这一部分呢?其实,因为我们大乘佛法主要的思想就是以空来阐扬的,所以点醒我们这一重点。我们大乘佛法讲空,代表大乘的最重要的一个根本思想,那导师是要让我们明白,《阿含经》里面就已经点出来了,缘起法跟空是相应的,是在《阿含经》里面就已经有的,这个也是要让我们明白空跟缘起、跟中道、跟无常无我,其实是同一个内涵。如果明白这个,我们就不会把缘起以为只是小乘讲的、无常无我的重点。大乘显扬空义,而且把这个“空”阐扬的更细致、更宽广。所以这里又讲空的独到大用,大乘佛法以空义为基础嘛,它有它独到的大用讲得更深广,因为讲到一切法,讲到一切万法。而在根本佛法里面谈的重点是在身心的部分,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小乘讲我空,我们大乘那还讲到法空,其实只是它的用比较深广,牵涉的比较广,但是根本法义是一致的,这个大家要明白。
第二节 中道之意义
中道,当然是不落二边。但不落二边──中道所含的意义,还应该解说。不落两边是一个主题了。但是,中道内涵还是要把它说明白:中的本义,可约为二∶一、中实∶中即如实,在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应该如何,即还它如何。
这几句话也蛮重要的:中实,实就是如实。我们从正见去观察身心和万法,在实践中、在体悟中,我们会发现一切法的实相,就是本来的面貌。所以,这里讲本相如何,它应该是怎么样的,它本来是怎么样的,就要还它个本来的样子,这几句话很重要哦!这里就讲:从正见的知见去观察、体悟、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到一切法的本来如何,就是它的实相、它的真相、它的本来面目。它本来是怎么样的,应该怎么样的,就让它本来怎么样,这几句话很重要!
我们今天讲佛法的法,一切法它的因缘法则之下产生的一切现象变化有他的必然理则,或者是有他的必然性。如果你了解必然性是这样,那么他产生的现象变化是这样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是本来就这样子。了解它的真相,了解它的本来面目,这个叫实,就是如实。所以“中”就是在表示如实的这一部分,叫中。比如说,我们讲如实观照,为什么叫你照着它原来的样子去观察,你不要去干扰,不要去主宰,看它怎么样它就怎么样,去发觉它的实相、它的真相,目的就是在这里。我们想要改变这个,想要改变那个;想要创造这个,想要创造那个,你想改变的是正确的吗?你想创造的是本来的样子吗?不一定!都是我们妄想、妄念的产物,你怎么能改变它,你能创造什么!
所以,为什么如实观照叫你不要去迎、拒、取、舍,你不要想改变什么,你只要看清楚它的真相,它的真面目。你了解真相的时候,该如何就还它如何,这句话很重要哦!所以我们在观照的方法用“如实”两个字,是有很深远的意义。所以,这里中道的“中”,涵盖着如实的意思,它该怎么样你就还它个怎么样,这一点要了解不容易。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的真相是什么,我们一向就在虚妄颠倒的幻相中而不自知,所以我们才会随波逐流,随着我们主观意识去造作、去造业。如果你了解真相,一切法的实相,你就不会自以为是去创造什么了,你只能怎么样,只能“如实”的两个字而已。为什么?它本来就这样!你还它这样子而已。真正了解真相悟道的人,为什么他不造作?如果法能造作,那每一个人造作出来一定不一样。法是本来如此的,每一个人明白的时候,只是还它个本来而已,一切的造作就歇了,狂心顿息。注意,这个都是很重要的!讲到这里,点到这里,大家要去体会!
这是彻底的,究竟的,所以僧睿说∶「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中论序)。《中论》序里面就谈到这一支。用“中”这个名字,其实只是在按照彰显它的如实本来样子而已,这个叫中实。二、就是中正。中即圆正,不偏这边,也不偏于那边,恰得其中。如佛说中道,依缘起法而显示。这缘起法,是事事物物内在的根本法则,这个都是重点。佛法说中道,根据什么来说中道?就是根据缘起法,那这个缘起法是什么?导师就点出来:是事事物物内在的根本法则。一个现象、一个事物会产生,一定有它的必然理则,不然为什么会产生?我们讲因果有必然性,如果今天万法不是有一个规则,有一个必然的理则,那天下会大乱,没有路可以走,没有轨迹可以依寻。佛陀所创觉的缘起法,是宇宙万法中因果变化的必然理则,也就是一切法内在他就依寻着这样的法在循环、在造作,迁流变化都没有离开这个法则。我们说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其实就是说一切法它会这样、会那样,它有一个根本的理则必然性在。了解这个必然性,一定会这样一定会那样是有道理的。贪嗔痴一定会带来痛苦,一定会让你颠倒执着,一定会带来生死轮回,这个是必然的。我们超越了贪嗔痴烦恼,就得清净自在,业止息了,不会再相续。所以,你得涅槃、得解脱这个也是必然的,如果不是必然的,那我们修行有用吗?所以缘起法是宇宙一切万法,事事物物内在的根本法则。这个很重要!
在无量无边极其复杂的现象中,把握这普遍而必然的法则,才能正确、恰当的开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所以,中即是正。 这个正应该是讲正确的,跟他的必然理则是一致的,所以肇公称『中观论』为『正观论』,中…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