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P5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導師這裏就講不苦不樂是行的中道;不有不無等是理的中道,這僅是相對的區分而已。

  實則行的中道裏,以正見爲先導,即包含有悟理的正見中道;惟有如此,才能不落苦樂兩邊的情本論。

  這裏讓我們明白,雖然講苦樂的問題,這個是在實踐中行的這一部分來講,闡揚中道。那麼在講有無,不有不無的這一部分,是在理的上面來闡揚中道,但是並不是決然的,把他區分爲隔爲兩邊,不是這樣子。所以導師在點我們,在行的中道裏面其實怎麼行?你今天要是沒有正見爲先導的話,那麼你這個行本身就不可能得受用,你要達到行的中道,你必須先有理的中道,也就是正見爲先導。只有這樣子理論跟行的合一,才能真正的不落入苦樂兩邊的情本論,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我們如果沒有建立緣起的正見,那麼我們在實行實踐上往往爲什麼不能受用,重點也是在這裏。我們看到不管是在家出家,很用功的人很多,很精進的人很多,發心很猛的人也很多,問題是爲什麼會不受用的問題,其實是因爲根本的知見錯了,方向錯了。只有精進是跟外道相共的,外道的也很精進,外道的苦行也很讓人家贊歎,問題是能不能究竟解脫?

  所以知見正確了,你的行,你的修行才能真的受用,這個就是我常常比喻的,知見就像電腦的軟體,電腦的使用功能是根據軟體而産生的,好,軟體的程序是錯誤的,它産生的現象功能絕對不會正確,也達不到我們要的功效。你要改變電腦的功能,你要改變它的程序,它的功能會接受程序的指導。我們的修行也是一樣,我們的身心行爲根據我們的觀念來的,觀念錯了,你怎麼修也不相應,觀念正確了,你行爲能不導正嗎?因爲我們的行爲是從觀念來的,所以爲什麼正見爲先導這麼重要!導師就是點出這個重點,表面上我們都在精進、都在用功,如果沒有根據那個最正確的佛法特色,就是緣起正見的話,你還是會落入兩邊的。

  同時,悟理即是正行的項目,正見緣起,貫徹自利利他的一切正行,兩者是相依相待而不可缺的。

  那麼我們就知道了,今天如果理論上談得很多,但是如果你沒有去實踐,那也一樣的不能達到功效,所以實踐跟悟理是相依相緣,也就是相待的,缺一邊都不能圓滿,所以兩邊不能缺一。

  依于正見緣起,能離斷常、有無等二邊的戲論,發爲人生的實踐,自然是不落苦樂二邊的中道。

  我們只要把緣起的正見建立好,了然于胸,自然就能夠離開斷常跟有無這一種兩邊的戲論,也就是說我們平常的人,如果沒有學法、沒有聽到佛法的緣起正見,我們的思維模式是不可能離兩邊的。我們稍微反省一下就知道了,不管是自己、身邊的人,你都可以觀察看看是不是這樣子,人間的思維模式是不是都在相對裏面,都在兩邊裏面?有無,生滅,就象我們的思維模式一樣,都會落到一邊去,我喜歡我不喜歡,對的錯的,善的惡的,是非都來了。只要在相對的緣起還不了解以前,哪一個人會超越兩邊呢?只要在兩邊的思想的人,哪一個不會産生矛盾?因爲它是相對的,有矛盾就帶來痛苦,帶來執著,那我們的造業輪回爲什麼會産生,就在這裏。所以離兩邊的重要大家要明白,這個真正明白了,正見建立好了,發爲人生的實踐,用這樣的明白的理論在生活中怎麼樣去證明它,生活中怎麼樣去觀察、去證明、去深入。你只要有這樣的精神,在生活中時時刻刻以我們學到的緣起正見爲思維模式,時時刻刻都在觀照都在使用,自然的就不會落入苦樂兩邊了。苦樂兩邊如果能離開,那會不會痛苦煩惱,會不會造業?而我們是怎麼樣,我們是厭苦嘛,興樂嘛是不是?其實你喜歡的、讓你快樂的,以無常的法則之下它很快還會變化,它也不可能讓你永遠快樂。結果當你失望的時候,又帶來痛苦了,所以只要不離兩邊,沒有看到真相,你注定人生就是苦的。好,再看下面。

  還有,釋尊的開示緣起,緣起的所以是中道,即不能忽略緣起的空相應性,這在經中多有說到。我們講緣起、講中道,導師這裏要提醒我們一點:不要忽視到跟空相應,跟空的相應性,點醒我們。如『雜含』(二九叁經)說∶「爲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這裏《雜阿含經》就有談到。好,緣起法其實是跟空相應的,

  緣起是與空相應的,空的獨到大用,即洗盡一切戲論執見。緣起與空相應,所以能即緣起而正見不落兩邊的中道。

  其實,前面已經講了點出重點:緣起跟中道、跟無自性、跟空其實是同一個內容,那爲什麼叫我們要注意跟空相應的這一部分呢?其實,因爲我們大乘佛法主要的思想就是以空來闡揚的,所以點醒我們這一重點。我們大乘佛法講空,代表大乘的最重要的一個根本思想,那導師是要讓我們明白,《阿含經》裏面就已經點出來了,緣起法跟空是相應的,是在《阿含經》裏面就已經有的,這個也是要讓我們明白空跟緣起、跟中道、跟無常無我,其實是同一個內涵。如果明白這個,我們就不會把緣起以爲只是小乘講的、無常無我的重點。大乘顯揚空義,而且把這個“空”闡揚的更細致、更寬廣。所以這裏又講空的獨到大用,大乘佛法以空義爲基礎嘛,它有它獨到的大用講得更深廣,因爲講到一切法,講到一切萬法。而在根本佛法裏面談的重點是在身心的部分,所以一般人都認爲小乘講我空,我們大乘那還講到法空,其實只是它的用比較深廣,牽涉的比較廣,但是根本法義是一致的,這個大家要明白。

  第二節 中道之意義

   中道,當然是不落二邊。但不落二邊──中道所含的意義,還應該解說。不落兩邊是一個主題了。但是,中道內涵還是要把它說明白:中的本義,可約爲二∶一、中實∶中即如實,在正見的體悟實踐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應該如何,即還它如何。

   這幾句話也蠻重要的:中實,實就是如實。我們從正見去觀察身心和萬法,在實踐中、在體悟中,我們會發現一切法的實相,就是本來的面貌。所以,這裏講本相如何,它應該是怎麼樣的,它本來是怎麼樣的,就要還它個本來的樣子,這幾句話很重要哦!這裏就講:從正見的知見去觀察、體悟、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到一切法的本來如何,就是它的實相、它的真相、它的本來面目。它本來是怎麼樣的,應該怎麼樣的,就讓它本來怎麼樣,這幾句話很重要!

   我們今天講佛法的法,一切法它的因緣法則之下産生的一切現象變化有他的必然理則,或者是有他的必然性。如果你了解必然性是這樣,那麼他産生的現象變化是這樣的時候,你就知道這個是本來就這樣子。了解它的真相,了解它的本來面目,這個叫實,就是如實。所以“中”就是在表示如實的這一部分,叫中。比如說,我們講如實觀照,爲什麼叫你照著它原來的樣子去觀察,你不要去幹擾,不要去主宰,看它怎麼樣它就怎麼樣,去發覺它的實相、它的真相,目的就是在這裏。我們想要改變這個,想要改變那個;想要創造這個,想要創造那個,你想改變的是正確的嗎?你想創造的是本來的樣子嗎?不一定!都是我們妄想、妄念的産物,你怎麼能改變它,你能創造什麼!

   所以,爲什麼如實觀照叫你不要去迎、拒、取、舍,你不要想改變什麼,你只要看清楚它的真相,它的真面目。你了解真相的時候,該如何就還它如何,這句話很重要哦!所以我們在觀照的方法用“如實”兩個字,是有很深遠的意義。所以,這裏中道的“中”,涵蓋著如實的意思,它該怎麼樣你就還它個怎麼樣,這一點要了解不容易。因爲我們不知道它的真相是什麼,我們一向就在虛妄顛倒的幻相中而不自知,所以我們才會隨波逐流,隨著我們主觀意識去造作、去造業。如果你了解真相,一切法的實相,你就不會自以爲是去創造什麼了,你只能怎麼樣,只能“如實”的兩個字而已。爲什麼?它本來就這樣!你還它這樣子而已。真正了解真相悟道的人,爲什麼他不造作?如果法能造作,那每一個人造作出來一定不一樣。法是本來如此的,每一個人明白的時候,只是還它個本來而已,一切的造作就歇了,狂心頓息。注意,這個都是很重要的!講到這裏,點到這裏,大家要去體會!

   這是徹底的,究竟的,所以僧睿說∶「以中爲名者,照其實也」(中論序)。《中論》序裏面就談到這一支。用“中”這個名字,其實只是在按照彰顯它的如實本來樣子而已,這個叫中實。二、就是中正。中即圓正,不偏這邊,也不偏于那邊,恰得其中。如佛說中道,依緣起法而顯示。這緣起法,是事事物物內在的根本法則,這個都是重點。佛法說中道,根據什麼來說中道?就是根據緣起法,那這個緣起法是什麼?導師就點出來:是事事物物內在的根本法則。一個現象、一個事物會産生,一定有它的必然理則,不然爲什麼會産生?我們講因果有必然性,如果今天萬法不是有一個規則,有一個必然的理則,那天下會大亂,沒有路可以走,沒有軌迹可以依尋。佛陀所創覺的緣起法,是宇宙萬法中因果變化的必然理則,也就是一切法內在他就依尋著這樣的法在循環、在造作,遷流變化都沒有離開這個法則。我們說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其實就是說一切法它會這樣、會那樣,它有一個根本的理則必然性在。了解這個必然性,一定會這樣一定會那樣是有道理的。貪嗔癡一定會帶來痛苦,一定會讓你顛倒執著,一定會帶來生死輪回,這個是必然的。我們超越了貪嗔癡煩惱,就得清淨自在,業止息了,不會再相續。所以,你得涅槃、得解脫這個也是必然的,如果不是必然的,那我們修行有用嗎?所以緣起法是宇宙一切萬法,事事物物內在的根本法則。這個很重要!

   在無量無邊極其複雜的現象中,把握這普遍而必然的法則,才能正確、恰當的開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所以,中即是正。 這個正應該是講正確的,跟他的必然理則是一致的,所以肇公稱『中觀論』爲『正觀論』,中…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