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P6

  ..續本文上一頁道即是八正道。爲什麼說中道是八正道?八正道其實是在講我們身心的行爲,從觀念的建立,思維模式的建立,身與意行爲的端正,到知見意念的起落的正確,身心自然進入正確沒有擾動,沒有擾動分子,所以會得正定。這樣子的話會開智慧,開什麼智慧?不是我們腦筋裏面有智慧,是了解法的真相,這叫智慧。了解一切法的實相這個叫空慧,這個才叫智慧。一個人導正了觀念,思維跟法相應,身心叁業跟法相應,起心動念跟法相應,那這樣一切的身心導入正確的定裏面,是不是就能見實相,就了解實相?這裏的“見”,其實就是悟、就是體會、就是了解,了解了事事物物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是一樣的。這個時候,不就了解真相了嗎?了解真相就是我們講的實相,就是智慧,了解實相的這個叫智慧,也叫做空慧,就叫般若。

   所以中道在哪裏彰顯?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所彰顯的,其實目的就是達到中道。重點注意啊!在無邊複雜的現象中,怎麼樣去把握它這個必然理則,它是普遍性的,是必然如此的,這幾句話是最重要的!我們看到萬法是千差萬別,所以說極其複雜,但是雖然複雜,看起來是千差萬別,但是如果你能好好的用緣起正見去觀察他,你會發覺原來它裏面的規矩,裏面的這個必然理則、必然性,是所有事事物物都一樣的,都沒有離開這個必然性的,是普遍存在的。什麼叫普遍?就是說不管古今,不管中外,他是都這樣子的,這樣叫普遍。事事物物都依這個在展現産生的作用,這個叫必然性。這幾句話大家要注意、要深思!

   所以我們在觀察、觀照、要悟道,要在什麼地方去觀察?觀察什麼?這幾句話明白的人,下手處才會把握得恰到好處。如果事事物物都是普遍的、都是必然的,那我現在問各位:我們修行要在哪裏修行,哪裏悟道?就在事事物物都可以觀察得到!爲什麼?因爲它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必然如此的,是不是這樣子?當然,關系最深重的是自己的身心變化,比較了解,這個是最好觀察的直接對象。導師在點出這個重點,幾句話我們一般就很隨便就過去了,覺得好又不知好在哪裏,但是這幾句話明白了,你就知道啊!佛法重要在哪裏?修行怎麼個把握法?在哪裏下手觀照,你才能很明白的了解,你才有下手處!我有時候跟大家在閑談,常常在點這個問題:如果法不是普遍的存在,也不是必然如此的,那麼這個法可能就變成什麼?個人的唯心了!或者是個人的什麼專利品了!那這樣子就會私相授受。

   但是今天佛陀所悟的法,沒有秘密可言,這裏已經點出來了,緣起法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說,任何一法拈來,只要你了解它本身的真相,你就了解一切法必然如此。也就是說,你能了解一滴海水,你就知道整個大海的海水是一樣的,是不是這樣子?爲什麼?本質都一樣嘛!你了解一法,你就可以了解一切萬法,爲什麼?因爲這裏講:它是普遍存在、是必然如此,是法法都是這樣子的,這個觀念很重要!明白了,我們的身心,我們的周圍環境,人事物的接待之中,是不是都是我們觀察的對象?是不是我們悟道的對象?明白了,修行什麼地方不能修行?很重要啊!此中實與中正,是相依相成的∶中實,所以是中正的;中正,所以是中實的,這可總以「恰到好處」去形容他。龍樹發揚緣起、空、中道的深義,以「中」爲宗而造論。前面這些講到這個地方,他只是在讓我們明白,龍樹菩薩爲什麼造這個《中論》?爲什麼以這個“中”字作爲宗要?前面這些等于就是在介紹它的內容、它的重點。他嚴格地把握那修道中心的立場,對于中道的解說,也不出于中實與中正。龍樹菩薩他把握到了修行、修道最根本中心的立場,所以他在講中道的解說也一樣的沒有離開“中實”跟“中正”這個根本理則。中實,本以正觀緣起性而遠離戲論的寂滅爲主。

   中實,我們講如實嘛,了解它的本來面目。他是以正觀緣起性了解緣起的萬法,一切事事物物的當下,他能夠離開這些戲論的原因是什麼?因爲他體會到了他的寂滅爲主。這幾句話也很重要哦!導師點出來的幾句話都有很深的內涵。我想我們這些老學員,有私下常常在跟師父探討的人都會注意這一點,了解緣起性以後,不是只有看到它生滅的現象,不是只有這個。深一層的必然會發覺緣起生滅的現象,這個是表相的現象。而背後深入的體驗是發覺到它的寂滅性。生滅是現象,生滅的背後他的實相是什麼?反而體會到它的寂滅性,這個就是我們講的不生不滅。就在這生生滅滅的表相上,體會到它的如幻非實的不住性,透過這個不住性反而體會到它的不動的寂滅性,注意聽哦!用心的人,這個地方要注意聽!

   我們在上《雜阿含經》我點過很多次,什麼是表相的生滅?我說:如我們看虛空,飛雲,飛鳥,暴風雨,彩霞都好,這個叫相,這個叫生滅相。我們的起心動念、行爲,每天過日子,這個也是相,外表的相。那我們就是被這個生滅變化的相執著了、誤解了,著在有生有滅的現象,但是如果你今天有緣起的正見,看到這些相是刹那刹那不住的,沒有一法是隨著因緣而不變的,一定會刹那刹那不住而變化的,那表示他什麼?是沒有實性的!我們看到這個相的生滅,我們就以爲有一法是有生有滅,一般人就會這樣的看法。但是,如果能了解緣起、空、中道跟空相應的話,你會看到的不是只有這個生滅的相,而是透過生滅相的不住,去體會到虛空性的不住,他是不生滅的,就是看到寂滅法性。

   體會到這裏的人,他才能真正的體會到什麼叫無生。你才能知道什麼叫如如不動。而這個不動不是修來的,注意聽!是一切法的中正的、中實的如實相而已。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每一次講到這個重點,我都會重複的再講再講,過去還沒有聽清楚的,希望能把握、能注意這個重點。在觀照中,在生生滅滅的現象中怎麼樣去體悟這個寂滅法性,這個很重要!很多人就講:理論我都懂,但是碰到事情隨境轉沒有辦法把握了,煩惱顛倒又來了。爲什麼?所以我告訴你:如果你用在對治的它還會來,體會到寂滅法性以後,你才有一個真正安住的地方,那個是本來的地方,你才不會隨波逐流,不會被境轉,這個是很重要的!但是注意喲,體會這樣的寂滅法性要在哪裏體會?再強調一次:就在生生滅滅的現象中,注意聽哦!再叁的講哦!不是在無人無我的地方,不是在都沒有幹擾,在那邊,啊!都很清淨的地方,注意聽哦!這中實的寂滅,從實踐的意義去說,即是不著于名相,不落于對待。

  你真正體會到這個寂滅性的時候,在實踐上來講就是兩個現象,一個就是不會落于名相,第二個不會落于對待。了解生生滅滅的虛幻,了解它的寂滅性,還會執著在那個現象的真實嗎?那個名相上還以爲它是實在的嗎?當然不會執著在名相,你就知道這些現象,生滅現象不過是假名施設:給他安一個名號,叫什麼名字,其實只是一種代表符號而已。你還會執著它那個名相的實有性嗎?就不會了!也不會落于對待。現象是相對的,但是,寂滅性是不相對的。所以不會落入一切法的對待之中。

   我以前曾比喻過,明是以暗來顯的,暗是以明來顯的,那麼明暗本身是相對的,了解了明是以暗而顯,明有沒有實性?明白暗是明而顯,暗有沒有實性?就知道明暗兩邊都不是實性,都沒有實性,那你會不會執著在明的實有暗的實有?第一名相你不執著,第二明跟暗你會不會把它相對待,它是真的對待嗎?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嗎?是對待的嗎?不是!是因緣所顯,太陽的光,照的地方就明,沒有太陽的地方就是暗麼。那明跟暗是因緣所生法,知道嗎?明暗哪裏是對待的。從哪裏來顯明暗?從虛空!那虛空本身是明還是暗?你就知道虛空本身不是明也不是暗,但是它能顯出明跟暗,是不是這樣子?那這樣虛空你會不會執著在實有的明的虛空、暗的虛空?名相不執著,那有沒有“明”的實體的虛空,跟“暗”實體的虛空?也沒有!所以也不會落入相對,是不是這樣?這個是了解真相,了解緣起法。下面有解釋:一、不取著名相∶這如『大智度論』卷六說∶「非有亦非無,亦無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這裏主要的是告訴我們:中道,不但是非有非無,更進一步的說∶ 「此語亦不受」。

   我們今天衆生執著在實有,不然就是執著在實無,而中道是離開有無,所以不是有也不是無。好,我們用一個名相來叫做非有非無,是在解釋有跟無的非實。好,我們又執著在一個非有非無了,以爲有一個東西叫非有非無,這個就是衆生容易執著名相的地方。所以這裏就告訴你:真正的中道不但破有無,連非有非無的這一句也不能去執取的。不受就是不取,也就是說空複空,有無知道它的非實,非有非無也不能執著。也要把這個非有非無一樣的怎麼樣?離、不執著,就是不受。這裏有解釋「受」即新譯的取。凡稱之爲有、爲無、爲非有非無,都不過名言的概念。這個都是名相而已。非有非無,本表示觀心的不落有無戲論。今天講非有非無,是在破除衆生執著在實有實無。我們在觀察、觀照,我們這個心靈就不會落入有跟無的兩邊戲論裏面。如以爲是非有非無,這不能恰合中實的本意。所以必須即此「非非」的名相,也不再取著。

   我們佛法裏面離四相了,什麼——破百“非”,一層一層的否定,其實目的就是在體證什麼叫中道,什麼叫實相,什麼叫空。比如說:我們講一,非一。那非一我們又執著在非一;就又說非非一,好,又執著非非一;就來一個非非非一,這樣知道意思吧!好,非非非一又執著了,就來一個非非非非一,這樣子的一直否定,那有沒有了期?最後可能前面一百萬個非,後面才一個一,但是這個呢,如果執著的時候還是執著,這個“非”字是在否定它。好,否定了以後你又執著這個否定的東西,你還要再一次的…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