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破的話,只有非非非非……一直非下去了,這個重點要明白就好!連“非非”這個名相的觀念也要破掉,你就不會一直“非”下去了。
二、不落于對待:我們所認識的,所言說的,都是相對的。凡是相對的,即不契于如實絕待的中道。只要是有爲法:看得到的現象;想得到的思想;所講出來的語言,一定是相對的。所以,只要是現象,它必是相對的存在。那麼,你的觀念、你的意念,只要是相對的這個觀念執著實在的,那你就不能契于如實絕待的中道,你就不可能體會什麼是中道!就象我們講有爲法都是造作的,那麼過去大家都有一種體會:以爲無爲法是不造作的。其實,無爲法如果你執著在有一個實有的無爲法,那還是造作的。所以,今天要講中道,其實跟講涅槃、講實相都是一樣的,同樣一個內容。只有超越名相、超越相對,你才能體會到什麼叫中道,什麼叫實相。但是,當我在用語言來表達的時候,早就不是實相了,早就不是中道了。問題是:如果不透過語言來表達,我們連門路都找不到,連機會都沒有。所以我們要知道:雖然用語言來表達,也不要執著在語言的實在性,這一點也一樣要明白!說法,再好的法,就象很好的藥,藥只是因爲有病才需要藥,而病如果解除了,藥也不需要。法也是一樣,我們今天研究佛法,佛法很珍貴,佛法很偉大,佛法能讓我們解脫。但是如果今天不了解法的真相,不了解佛法的真意,你執著在佛法上,以爲我得到一個什麼特殊的法,人間沒有,只有我有,我體會的是無上的法,這個法不得了,你如果有這樣的執著,同樣的不可能是真的解脫,不可能真的自在。有一句話,黃金很貴,黃金的屑,放在眼裏沒有一個能受得了的,所以這個大家要明白!
如『大智度論』卷四十叁,說到種種的二邊,都結論說∶「離是二邊行中道,是名般若」。 所以中道離兩邊,悟實相,那麼,實相,體會實相的智慧叫般若。這裏所說的種種二邊,如常無常、見無見等,都是二邊。進而至于能行能證的人──菩薩、佛是一邊,所行、所證的法──六度、大菩提是一邊;甚至般若是一邊,非般若是一邊,要離此二邊行中道。
這個就是剛剛我講的:不要以爲自己得到無上法了,那個法執著一邊還是一邊,所以這裏就點出來了:這個兩邊,那不但是常跟無常是兩邊,見跟無見也是兩邊;能行能證的人,包括菩薩、佛是一邊;所行所證的法包括六度、大菩提這個又是一邊;能所啦,也是兩邊。所以,我們講中道、講實相都要離兩邊,也就是我們講的能所俱寂,或者是能所俱泯,這個才是真正的體會到實相中道。比如說:我們自己認爲有一個我,裏面能知、能覺、能感受的,能認知的,裏面這個“能”的這一邊,跟我們看到萬法所知的、所覺的、所聽的、所聞的那個外在的一切,叫“所”。能、所這個也是兩邊,這個能所都要不執著,不在兩邊裏面取著,這個才是體會到中道實相。那能所如果還在相對,這個人會悟道嗎?會解脫嗎?所以我們要注意喲!如果說有人告訴你:裏面有一個能知能覺的,啊!我在說法,你在聽法的那個就是了,是什麼?那是能邊啊,知道意思吧!還在兩邊對立的能所的能邊。把能邊當作就是的話,那天下悟到的滿街難怪都是了。你們想想看:你們每一個人爲了要解脫,爲了修行,爲了親近善知識,爲了聽法,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得到受用解脫嘛!你們今天來這裏,我告訴你能所還在相對的這個都不是——那我們做不到啊!如果告訴你能知能覺的那個就是,啊!我們每一個都很快了解呀,每一個很快都受用,每一個都很歡喜。那麼你們想想看:這個法,一個是真的爲了你的生死解脫在講的;一個是爲了讓你很快覺得滿足在講的,要注意!這不落對待的中道,即入不二法門,是順于勝義,依觀心的體悟說。我們今天談中道,不落對待,其實就是我們大乘法在講入不二法門,不二是什麼?二是兩邊,不二就是離兩邊嘛,離兩邊就是中道的法門嘛,所以不二法門,其實就是般若的法門。是順于勝義的,不是在俗谛喲,不是在現象的表相上,是在第一義上來講的。這個都是依觀心的體悟說。在觀察我們的心,修行用功的這一方面所産生的體悟來講的。再繼續:關于中正的意義,龍樹也有很好的發揮。
前面是講中實,這裏是講中正。依佛陀所正覺的,爲衆生所巧便言說的,在佛陀,都是圓滿而中正的。佛陀所覺悟的,他證了、悟了就是正覺。那麼把他所體悟的,爲衆生善巧方便開演的,這個對佛陀來講都是圓滿、都是中正的。
如緣起是中正的,空也是中正的,至于中道那更是中正了。但世俗言說的施設,不免片面性的缺陷,所以古德說∶「理圓言偏」。衆生對于佛的教法,不能圓見佛法的中道,聞思或修行,在任何方面有所偏重,就會失卻中道。 佛陀他悟的雖然是最究竟的,當然是中正中實了,他不管是講緣起、講空、講中道,當然都是正確的,都是中正的。但問題是一旦落于世俗的言說——這是假名施設嘛,只要是言說,不免片面性的缺陷,一定會落入相對的,自然就顯出它的缺陷。所以古德就這樣講:理圓言偏。講的理論是非常圓滿的,但是透過語言,他就有所偏著,衆生也是一樣哦。我們對于佛陀的教法,因爲沒有辦法圓滿的去證見到佛法的中道,所以在聞、思、修這個過程,我們難免會偏重在某一個部分。偏重,就是說偏于一邊,那你就會失去中道的內涵。比如說我們講戒、定、慧:有的重戒,有的重定,有的重慧,這個也叫偏。聞思修的過程你只要偏于一邊,也會離開中道的。事理你偏于一邊也不行;聞思修偏于一邊也不行,尤其是大乘佛法,重要的以叁法印來講,比較重視的是涅槃寂靜的這一部分;在根本的佛法,重要的是在無常無我的部分。所以各有所偏,各有所發展,就失去中道,那我們要了解真正的內容就很不容易了。其實,導師這裏要點出來:真正的中道是絕對不偏于任何一邊的,因爲緣起的當下是相依相緣的,這一點要先把握住,不懂得相依相緣的道理,相待而相成的道理,你一定會注重于某一邊,忽視某一邊,或者是我重要,要展現我體會的是重于哪一邊,這樣都不能圓滿的展現中道,重要是在這裏。
如『智論』卷八十說∶「若人但觀畢竟空,多墮斷滅邊;若觀有,多墮常邊。離是二邊故說十二因緣空,┅┅離二邊故,假名爲中道」。《大智度論》卷八十裏面就有談到這個問題,說我們一般人,如果只學畢竟空,多用這個觀照的方法,到最後有的都會墮入斷滅的這一邊;如果都在觀“有”,最後都會落在常的這一邊。那麼我們如何在斷常兩邊適當的了解體會,把這兩邊都不執著?這個就是離兩邊的重點!所以才講十二因緣、空。十二因緣、空在講什麼?講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是緣而生聚,緣而消滅。所以,我們在談緣起法的時候都要談到十二緣起,這個是相依相緣的,才不會落入斷常二邊。所以真正的緣起法,必定要談到的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這個相依相緣的道理。有是依于因緣,滅也是依于因緣,這樣才能離斷常兩邊而說中道,其實還是假名施設,連中道這個名字也不執著。畢竟空與緣起有,哪裏會墮于一邊?
所以真正懂得緣起法就絕對不會墮于一邊的,爲什麼?畢竟空是依于緣起有,緣起有本身就是畢竟空。它不是兩回事,怎麼還會墮于一邊斷跟常呢?所以如果明白了真正的緣起法,也絕對了解中道,也不會落于一邊,這個是必然的。所以有些人他就說:你們一天到晚學空講空,最後都斷滅了,什麼都沒有了。我說:那根本不是真正的緣起法,也不是真正的空義!真正了解緣起法的空義,絕對不會落于一邊。會落于一邊,把“空”當成沒有,把“有”當爲實有,那絕對不是緣起法,也不是真正的空義。這個大家要明白喲!所以導師下面就解釋:這因爲學者有所偏重的流弊。世谛流布,什麼都有弊的,所以特說明緣起與空寂不偏的中道。很多佛學者不了解真正的中道義,因爲他注重于某一邊,他有偏重,産生的流弊才會這樣子。世谛流布,在世俗谛,世俗裏面的流傳,總是會産生弊端的。爲了這樣,所以才特別說明,讓我們知道什麼是緣起。真正的緣起跟寂滅的空性,寂滅的這一邊,是不會偏離的。所以叫
即空的緣起,不落于斷邊;即緣起的性空,不落于常邊。
什麼叫即空緣起?我們講性空緣起;什麼叫即緣起的性空?我們講緣起性空。好,緣起的萬法本身就是性空,那這緣起的萬法我們會不會執著在實有?不會!就不會落在常邊。好,雖然是一切法性空,但是它爲什麼能緣起萬法?既然能緣起,它就不是斷滅,怎麼會落于斷邊?所以即空的緣起,即緣起的性空,他本身是相依相緣、是不二的,既然是不二,怎麼會落于一邊呢?所以導師就點出重點:緣起與空,印度佛教確曾有過偏重的發展。這個是導師從印度的曆史,印度的佛教的演變的曆史去研究,就很明確的發現到這一點:緣起與空,本來是不二的,問題是在印度佛教的發展過程中確實有它的偏重發展,有的偏重緣起,有的偏重于空。那這樣把緣起跟空隔閡了,産生了偏重的這個發展就是在這.比如說,發展到極端的時候,如方廣道人偏空,是墮于斷滅邊;
龍樹菩薩之前,在部派佛教的發展過程中,這個《般若經》就有了,《般若經》重要就是在闡揚空義嘛。所以,極端的去講空的人就如方廣道人一樣,他把空講成什麼?講成什麼都沒有斷滅了。他等于在否定萬法,比如說某一個現象,任何一法,由于用空義去解釋它,認爲沒有一法是實在的,所以沒有一法是有本性、有本體的,有永恒不變的東西,最後他認爲這些都是烏有的,等于所有的現象跟萬法都被他否定掉了,也就是否定了一切的緣起性,他只是在空性的這一部分,偏頗在一邊,所以後來就批評他爲方廣道人…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