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什么?是不共的,是特殊法源的,都不是!他只是根源于《阿含经》里面就有的。这个《杂阿含》那二九七经,主要是在言命跟身,我们都认为这个身体里面,一般人来讲以为有一个自性或者叫我,生命的本体跟我们这个身体到底是一还是异?一是一体的,异是个别的,外道都会问这个问题,因为外道是在有我见里面么,他都会问身与命是一还是异,如果身跟命是一,是合起来是一样的,或者是身跟命是不一样的,它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果是一样的,这个身体坏了,命也没有了,这样知道意思吧?也跟着它坏!因为一样嘛。如果身跟命是异,是不一样的,那么身体坏了,这个命还在,那这会落入什么?还是常跟断的问题。为什么?命与一、生一的时候,身体坏了,命也没有了,这样知道意思吧。那就落于什么?断见!如果身跟命是异,不是一个是两个,身体坏了命还在,那这个是什么,叫常见。注意听!
所以《阿含经》点出了这一点,佛陀就教我们真正修梵行的人,是没有这个问题。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象这样的理论跟这样的观念你不会随他转,不会认同他,你会走向中道。你不会被这个一跟异的问题把你搞糊涂,如果是圣贤出世不颠倒的正见是什么?就是缘起。他说谓缘生老死,┅┅缘无明行」。他还在告诉我们,今天我们展现的所谓生死,其实只是缘起的现象的展现而已,我们今天如果没有生哪有老死?今天没有无明、没有无知,怎么会起无端的造作?意思是说前面只是有原因那,了解缘起的人就不会执着在自性的问题了、我的问题了,有没有一个我跟这个身体是一样的?有没有一个我跟这个身体是不一样的?有没有这个问题?没有这个问题!会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你先在自性见里面才会有这个问题,也就是在外道的观念里面,你的观念已经受他影响了才会有这个问题,你是站在我的立场、有的立场才会问,所以真正的这些圣弟子们了解缘起中道,不会随着这个观念而转,人家在问这个问题他就会指出来:他说一切法的身心变化,不过是缘起而已,没有一个什么一跟异的问题,不会有这个问题,不会随这个问题转,现在讲到这里我们提示一下重点。
今天如果真的懂缘起了,会不会问我从哪里来,死后哪里去,有没有这个问题?大家要注意呀!我们今天会害怕生死,是因为对生死无明无知,对缘起法不了解,所以污染,所以执着,所以造业。如果明白缘起,知道常不可得,我也不可得,对人间的万法它的实有性,也了解它的真相染着不存,不会随它转,这样了解缘起真相、实相的人,还会问这个问题吗?我要讲这个要提醒大家,我们的思维模式里面,如果对缘起的中道还没有真正的透彻明白的话,你一定会问这个问题的。所以很多人在争论有无、常断、来去、一异,只要你在论这个问题的人,都还不懂缘起,都还不了解中道真相,都还没有解决。所以很遗憾的是,我们用功如果不够、体会不够,很多人对于过去传统那些观念没有办法释怀,他还是回到那个观念去,一定讨论有无是不是?死后的问题,生前的问题,这个是根本地方。所以缘起我一直强调非常非常的重要,你要明白,你要真的明白,你要去体会,你要真的实在的去体证,不然的话你那个思维模式要转变是很难的,也就是说,如果这“八不”真的明白了,《阿含经》里面的中道思想如果真的明白,根本不会产生认识论上的争论,根本不会有。所以对缘起的认识跟解释不同,争论就会很多,问题就很多。我每次讲到这里都会一直提示,一直提示就是要大家知道它的重要性。
那么这个一异以外;还有不常不断的中道。如『杂含』(三00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前面有无、苦乐、一异,现在讲什么?常断。《杂阿含经》三百经就有提到这个问题。自作自觉,则堕常见。如果你认为这个里面有一个造作的人,造作者了,觉悟者了,实有里面有个造作者了,他说这样子就是堕入常见;他作他觉,自己不能作主,由其它的来主宰,那这样子就是什么?断见那!我们不管在说义或者说法,都要离开这两边来说,怎么说?还是讲缘起的中道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样的,只有从缘起的中道说,才能离开断常二边的执着。那好,生灭、有无、断常、苦乐,其实意思是不是都一样?它产生的执着是什么?最根本就是有无了,就是生灭了,就是断常了。如果今天了解缘起,这四对八不就不会有问题了,所以今天龙树菩萨他造《中论》,用八不来否定一切的实有、一切的自性见,他根据的就是《阿含经》这几经的重点,已经在否定什么?一异、断常、有无、苦乐的问题,多要依缘起来否定它。那么各位,导师一直提示这个重点,要我们知道佛陀所开示,叫我们说法不管是从义说、法说,都要离两边讲缘起法才是中道啊!第一点我们依缘起才能体证中道;第二点说法要依缘起才能开示的是真正的佛法中道。那么大家学那么久了,就要注意了,你今天抉择别人说得对不对要依据什么?中道缘起!你自己讲法有没有跟法相应,也要依中道缘起,有没有自己就要注意,就是在这里。那么对于中道的缘起自己有没有深刻真正的明白,好,如果你自己自我检验,你真的明白的时候,你的言行有没有离开两边自己要自我检试,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心与意的动作有没有依于缘起法离两边,这样来检试自己,那你的修行就会相应了,这样知道意思吧。
我们学法的人,很多不同的宗派理论,理论上认识论的不同常常有争辩争论,这个争论如果依这个缘起法产生不了争论。如果大家对缘起有共见共识,有深刻的体会不会有争论,绝对是无争的。我讲这些的目的是让我们这些老学员要注意呀!上课那么久了,体会那么久了大家也很用功,最后能不能受用要自我检试,依据什么来检试?依据我们今天讲到这个根本重点,以这样的缘起法中道的思想,八不的重点来检试自己。你如果依这样来检试自己,很快的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外在的问题,你才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过去不受用?把这个问题彻底的解决的时候,你整个会改观,我们再看经文。
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与不有不无一样,都是依于缘起而开显的不落二边的中道。正见缘起的中道,为释迦本教的宗要。
所以我们今天要讲佛法,什么是真正的佛法,我们讲正见;什么是佛陀真正所开示的正见,这几句话就可以显现出来了,真正的正见就是正见缘起的中道。缘起的正道——中道就是佛法的真正正见,就是我们释迦佛陀真正本教的宗要。导师这几句话就把整个思想重点衬托出来,
不苦不乐是行的中道;不有不无等是理的中道,这仅是相对的区分而已。
我们在理论上、原理上、知见上如果不明白,那么在行为上、在事的行证中,就不能相应了。所以我们在理论上就要先懂得什么叫不有不无,在修行的行为上才能不落苦乐两边。今天理论如果很清楚,知见建立的很好,我们在修行就不会落入那种不相应的苦乐,恶行就不会了。所以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建立知见的重要?先建立缘起正见的重要?唯有正见确立的时候,我们的身心行为很快就相应,即使我们今天活在人间所谓的世俗理念,我们是居士,一样可以依据这样的缘起正见在人事物的对待中,你一样可以行中道,一样可以体会解脱,为什么?我们在人事物的接待中,不离开我们身语意的行为是不是?我们平常跟人家对待,常常不圆满。如果了解缘起正见的人,他会发觉这个原因是什么,内在的条件解决了,我们对待外面就不会不圆满。我们跟人家常常会争,会斗,会意气用事,其实你还是这个知见有问题,如果内在的知见真正修正了,你根本不需要争也不会想斗了,不争了哪里还会斗?所以注意啊!这些法如果内心真的明白的人,你在生活中人事物的对待中,你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一句话你就会火冒三丈为什么?因为伤到我嘛!那句话是实在的吗?如果懂得缘起,那句话不过是一个因缘。好,它是永恒的吗?不是。你会执着那句话是真的吗?第二让你生气,那个感受你认为是实在的,今天你才会生起来。如果那个实在感消失了,知道那个受是虚幻的,只是一时的情见。明白受的虚幻,你会反映吗?你会在意吗?注意听啊!不要以为我们今天的理论是在深山里修行才能实践,要怎么样的特殊修行才能实践,不是的。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家庭里面夫妻的对待,母子的对待,在人世间朋友的对待,在一切法的触动之中,都不离开身语意的造作,懂得缘起当下就能止息。
你们慢慢去发现,当你们情绪起来的时候,是不是受影响了?那个“受”影响到你了,那个“受”的前面一步,就是外面的都是实在的。不管人家对你的语言、行为,你都当作是实在的是不是?那个“受”也是实在的,当两边都是这样在自性见、实有感里面,是不是才会发生这个问题?所以注意听啊!我们今天讲这些好像理论很深,其实都在讲我们生命中的体验的东西,生活中都体验得到的。大家如果明白了,我们的用功就有下手处了,我们的行住坐卧生活中就能够解脱了。很重要!修行不是在谈玄说妙,要到某一个特殊的地方去,要什么特殊的神秘经验。我告诉你都不是这个,生活不离开我们的身心,没有离开八正道的实践,身心的体会,如实的观察,就是在这里而已。所以明白了这个,我们的修行就不会被那些玄妙的理论所迷惑,很如实的就在生活中、生命中,能体会、能超越、能解脱、也能证果。
我们上次讲到正见缘起的中道,为释迦本教的宗要,那么确立了缘起的正见,才能体会到所谓中道思想,那么缘起正见的中道,就是我们佛法最重要的根本思想,他跟所有其它宗教或者其它外道的思想不同,他的特质也是在这里,…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