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如果这些法都是虚幻的,你有什么好争的,你要论什么?如果结果都是灭,我们还要在那边斗得你死我活吗?还要在那边造业无边吗?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认为他是实在的,就是这么简单而已。实有感么,我们现在在读历史,经过几千年的政治,过去所谓的帝王、所谓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功业很大的这些伟大的人,现在我们看来,你的感觉怎么样?实在的吗,所以我们总是有那个实有感,实有感是什么?就是这里讲的若有若无的两边的那种感觉,有就以为是实有,无就是实无,什么都没有,这个观念注意听!所以从缘起去观察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起落,都实在的吗?你看到你认识都是真的吗?还有就是你的感受,看到万法起分别起感受,这个感受是真的吗?很重要啊!落在实有实无产生的作用,跟圣弟子们的观念刚好相反,虽然过去了不是什么都没有,他还会缘起,那就不是断灭哦。虽然起了知道他怎么样?如幻!很快就无常消灭了,那还要执着什么?所以他不落淤实有里面,这个观念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这个观念带来我们整个身心的转化,行为也转化,观念也转化,整个生命品质就不一样了。
产生了知见,什么知见?正知正见,依缘起体会它的实相。一切法的真相原来是这样子,了解实相、真相,你的智慧就会跟这个实相相应,不会在落入过去的思维模式了。我们过去都在实有实无,产生的就是什么?贪执,爱染,造业不就来了吗?注意听!这个看起来很简单,一个开始说的法这么的简洁,但是圣弟子们这样一听就解脱证阿罗汉,所以不要轻视这个,不要以为这个很简单没什么,这个没什么明白了你就解脱。注意听!阿罗汉也是在这里解脱的。那么各位我们要修行,先要把这个知见建立起来重要?还是一天到晚束缚自己做某一个行为重要?这样你们就知道了,修行要在哪里修?所以导师前面就讲么,你只有对“解”很清楚的时候,那个“行”才能够相应是不是这样子?解明白了,理论明白了,观念明白了,我们的行为是根据那个观念来的呀!所以很多人说,我知道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可见那个知道的深度不够。那个是体会还不够,如果体会够,深刻的明白真相的人还会跟糊涂相应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时候在上课我就说要用心,也不要只有这样子,体会得不够深刻回去还要温故知新。那还要漫漫的更用功地去体会,真的里面明白的时候,外面的行为就转化了。所以我们佛教讲知易行难对不对?有的时候知行合一对不对?真正的知行会合一的,如果知易行难可能那个“知”程度不够深刻,也就是说他知道可能是表相的,知识的,不是本质上的明白。所以这个“知”还是有深浅的,浅的“知”可能行还不容易相应,深的“知”行自然转化,这个很重要!所以如来离淤二边,说淤中道。如来说法,佛陀说法,都在说中道法,不过是要你离开两边的执着而已。要更深入的去了解中道,缘起就要知道哦,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个是进一步的了解缘起的实相,这个我们缘起法已经讲了很多次了,但是这个“缘起”真的要用心!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那有没有实在的有无?注意听哦!如果能“缘起”的了解这两个字是依淤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话,那有没有“实有”“实无”同样可以理解。今天有生,是依淤条件的,叫缘起,很多条件,既然是很多条件组合才会有,条件变化它就没有了,那这样的“有”会不会实有?那这样的“无”是不是实无?它本来就不是实有的,“无”怎么会是实无呢?有“实有”才有“实无”喔,实有不能成立,实无也不存在哟,所以要明白,依淤缘起的只要一法的生起,必是条件的组合。
进一步,凡为一法的条件本身还是从缘起,这一点更重要!那这样有没有一个实有,会不会执着在实有,不会。所以懂缘起也就懂中道,意思是一样的。才能真正的离两边。缘起即是条件的组合,条件的本身又是缘起的,那有没有一法实?有人在比喻,在认识论上不同,我现在要讲一个认识上不同,产生的知见不同。我们在讲比喻,说水没有定性,水呢!他说你把它加热,他会变成蒸汽消失了,但是蒸汽看不到不能讲它没有,水分子不能讲没有。好,他说气温冷的时候他会凝聚,结成什么?冰!它会先下雨变成水,水然后,水如果是冷却的话就会变成冰。他说这个就是“缘起”。好,但是他还会有一个,有一个执着不同在哪里?他说那个能量的“能”是永远存在的,比如说水变成蒸汽,看不到的时候你不能说他没有,水聚成冰的时候你不能说它是实有,为什么?它会融化,它会又变成蒸汽,所以他说这个形态的变化是无常的,是不实在的,但是那个能量是永远存在的。这个就是一种认识论。如果认为能量是存在的,那我告诉你,这个能量虽然看不到,他认为是实在的,是永恒的,是不变的,那这样子是不是真正懂得空义?懂得缘起?注意听哦!这个还不是。我们还要明白一点,什么是能量?我们再把他分析看看,水,我们现在公式来讲H2O,氢氧化和物,它是条件组合的,好,氢跟氧的组合,那么说氢跟氧总是实在的吧,请问氢跟氧不会变吗?氢跟氧是永恒的吗?注意听!氢跟氧还是缘起的。那么这样进一步就知道,水它是由氢氧来组合的,氢跟氧的本身是永恒的不变的吗?不是啊。氢跟氧本身还是会变的,那这样进一步的话,就知道它前面的一个条件也不是永恒的,那这样会不会落在实有里面?所以注意听哦!这个叫认识论的不同。
你体会到某一个程度,你认为后面必定有一个实在的,或者是毕竟在发觉它内涵的背后还是缘起的,根本空亦复空,没有一个永恒实在的东西,也就是说缘起的就找不到第一因。如果有第一因,那个第一因就是缘起的第一个条件,那这个就是什么,实有的、实在的。好,那么这个就是认识论会不同的地方。中观它的理论是什么?缘起的必是条件的组合,条件的本身还是缘起的,所以空亦复空是毕竟空,找不到第一因的。那唯识呢?唯识在现象上它也知道一切法唯心造,他不是讲缘起的事,因为条件的组合,他是说唯心造,一切外面的一切都是唯识所现,那么这个识呢,不就变成一切法的声音吗?好,他破了一切万法,外境的实有,回过头来也就知道这个“识”也是不是永恒的。因为“识”跟“外境”是相依相缘的,如果外境的法是非实的,那么这个识本身就立不住脚。因为只有怎么样?相依相缘他才能成立嘛,好,他这个时候破了外境回过头来破这个“识”,所以他也能达到能所聚集。体会的也是空性,好,这个空性在唯识学的名字叫做圆成实性。他认为圆成实性是不能没有的,不能再空的,今天没有这个圆成实性,一切万法根本就不能成立,好,如果这个圆成实性是实在的、是实有的,只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没有办法用什么来形容它,一切万法是由圆成实性来展现的,那这个圆成实性不就成了第一因、或者本体、或者上帝了么?能生万法了嘛?这个就是认识论的不同。注意听哦!所谓的认识论不同就在这里。
那如果是真常系的话,他就认为一切缘起万法里面没有一个实在的,根本不能缘起。他认为里面要有一个实在的,是永恒不变的,叫真如心是不是?叫佛性,叫自性。他说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在的本体,他怎么能缘起万法?认为我们有一个真常心,天地万物会变会化,它是不会变不会化的,好,那我们就知道了,这三个体系是不是认识论不同?由于认识论的不同,解释出来的法义就不同,会争论就是由于认识论的不同,这样知道意思吧!好,我们今天研究中观,讲缘起,讲离两边,导师为什么要从《阿含经》里面取这些经典来看?大乘不是后面自己发生的!是根据《阿含经》里面就有的理论,《阿含经》在讲中道,讲缘起,《阿含经》里面就有了,最原始的就有了。
此是释尊开示「正见」的教授,说明世人不依于有,则依于无,佛离有无二边而说中道法。然所谓离有离无的中道,不是折中的有无,而说亦有亦无或半有半无的。释迦所说者,为缘起法,依于缘起的正见,能得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
导师再次的点出来,离有离无不是折中的有无喔!也不说亦有亦无的,也不是半有半无的那个折中哦,注意听!这个是不对的。释迦所说的,为缘起法,这句话就要明白了,是依缘起法来说中道离两边的,因为依缘起法,我刚刚已经讲过了,才能得到不落有无两边的中道,因为有某个条件产生后面的结果,这个条件的本身还是缘起的。那这样子的话,还会不会落入实有?实有如果不能成立,那有没有实无?当然都不可得,所以注意,佛法讲的中道是依缘起的正见而说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白。不是折中,不是中庸,这个很重要哦!中庸的方法是不能离开有无的,注意!
释迦所说中道,还有不一不异的中道,如『杂含』(二九七经)说∶「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缘无明行」。
导师他在介绍这个中观的八不思想,先让你明白这个八不的出处在哪里,都是从《杂阿含经》就有的,现在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导师把握了龙树菩萨的思想,龙树菩萨他为什么写《中论》,而用八不来代表《中论》?导师了解,所以介绍给我们,龙树所把握的《中论》的八不,其实他是从《阿含经》里面体会的,在《阿含经》里面就有的,所以导师把他举例出来,刚开始是苦乐两边对不对,再前面是有无两边,现在要展现的是一异两边,这个都是从《阿含经》里面就有的经论把它提示出来,让我们明白哦!龙树菩萨他不是自己创建的,他是有根据的,而且根据的是根本的佛法的《杂阿含经》里面的。这样大家知道导师的用意了,不要把大乘佛法的空义讲…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