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如果這些法都是虛幻的,你有什麼好爭的,你要論什麼?如果結果都是滅,我們還要在那邊鬥得你死我活嗎?還要在那邊造業無邊嗎?原因之一就是我們認爲他是實在的,就是這麼簡單而已。實有感麼,我們現在在讀曆史,經過幾千年的政治,過去所謂的帝王、所謂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功業很大的這些偉大的人,現在我們看來,你的感覺怎麼樣?實在的嗎,所以我們總是有那個實有感,實有感是什麼?就是這裏講的若有若無的兩邊的那種感覺,有就以爲是實有,無就是實無,什麼都沒有,這個觀念注意聽!所以從緣起去觀察萬法,包括自己的身心起落,都實在的嗎?你看到你認識都是真的嗎?還有就是你的感受,看到萬法起分別起感受,這個感受是真的嗎?很重要啊!落在實有實無産生的作用,跟聖弟子們的觀念剛好相反,雖然過去了不是什麼都沒有,他還會緣起,那就不是斷滅哦。雖然起了知道他怎麼樣?如幻!很快就無常消滅了,那還要執著什麼?所以他不落淤實有裏面,這個觀念爲什麼這麼重要!因爲這個觀念帶來我們整個身心的轉化,行爲也轉化,觀念也轉化,整個生命品質就不一樣了。
産生了知見,什麼知見?正知正見,依緣起體會它的實相。一切法的真相原來是這樣子,了解實相、真相,你的智慧就會跟這個實相相應,不會在落入過去的思維模式了。我們過去都在實有實無,産生的就是什麼?貪執,愛染,造業不就來了嗎?注意聽!這個看起來很簡單,一個開始說的法這麼的簡潔,但是聖弟子們這樣一聽就解脫證阿羅漢,所以不要輕視這個,不要以爲這個很簡單沒什麼,這個沒什麼明白了你就解脫。注意聽!阿羅漢也是在這裏解脫的。那麼各位我們要修行,先要把這個知見建立起來重要?還是一天到晚束縛自己做某一個行爲重要?這樣你們就知道了,修行要在哪裏修?所以導師前面就講麼,你只有對“解”很清楚的時候,那個“行”才能夠相應是不是這樣子?解明白了,理論明白了,觀念明白了,我們的行爲是根據那個觀念來的呀!所以很多人說,我知道但是爲什麼做不到?可見那個知道的深度不夠。那個是體會還不夠,如果體會夠,深刻的明白真相的人還會跟糊塗相應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時候在上課我就說要用心,也不要只有這樣子,體會得不夠深刻回去還要溫故知新。那還要漫漫的更用功地去體會,真的裏面明白的時候,外面的行爲就轉化了。所以我們佛教講知易行難對不對?有的時候知行合一對不對?真正的知行會合一的,如果知易行難可能那個“知”程度不夠深刻,也就是說他知道可能是表相的,知識的,不是本質上的明白。所以這個“知”還是有深淺的,淺的“知”可能行還不容易相應,深的“知”行自然轉化,這個很重要!所以如來離淤二邊,說淤中道。如來說法,佛陀說法,都在說中道法,不過是要你離開兩邊的執著而已。要更深入的去了解中道,緣起就要知道哦,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個是進一步的了解緣起的實相,這個我們緣起法已經講了很多次了,但是這個“緣起”真的要用心!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那有沒有實在的有無?注意聽哦!如果能“緣起”的了解這兩個字是依淤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話,那有沒有“實有”“實無”同樣可以理解。今天有生,是依淤條件的,叫緣起,很多條件,既然是很多條件組合才會有,條件變化它就沒有了,那這樣的“有”會不會實有?那這樣的“無”是不是實無?它本來就不是實有的,“無”怎麼會是實無呢?有“實有”才有“實無”喔,實有不能成立,實無也不存在喲,所以要明白,依淤緣起的只要一法的生起,必是條件的組合。
進一步,凡爲一法的條件本身還是從緣起,這一點更重要!那這樣有沒有一個實有,會不會執著在實有,不會。所以懂緣起也就懂中道,意思是一樣的。才能真正的離兩邊。緣起即是條件的組合,條件的本身又是緣起的,那有沒有一法實?有人在比喻,在認識論上不同,我現在要講一個認識上不同,産生的知見不同。我們在講比喻,說水沒有定性,水呢!他說你把它加熱,他會變成蒸汽消失了,但是蒸汽看不到不能講它沒有,水分子不能講沒有。好,他說氣溫冷的時候他會凝聚,結成什麼?冰!它會先下雨變成水,水然後,水如果是冷卻的話就會變成冰。他說這個就是“緣起”。好,但是他還會有一個,有一個執著不同在哪裏?他說那個能量的“能”是永遠存在的,比如說水變成蒸汽,看不到的時候你不能說他沒有,水聚成冰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是實有,爲什麼?它會融化,它會又變成蒸汽,所以他說這個形態的變化是無常的,是不實在的,但是那個能量是永遠存在的。這個就是一種認識論。如果認爲能量是存在的,那我告訴你,這個能量雖然看不到,他認爲是實在的,是永恒的,是不變的,那這樣子是不是真正懂得空義?懂得緣起?注意聽哦!這個還不是。我們還要明白一點,什麼是能量?我們再把他分析看看,水,我們現在公式來講H2O,氫氧化和物,它是條件組合的,好,氫跟氧的組合,那麼說氫跟氧總是實在的吧,請問氫跟氧不會變嗎?氫跟氧是永恒的嗎?注意聽!氫跟氧還是緣起的。那麼這樣進一步就知道,水它是由氫氧來組合的,氫跟氧的本身是永恒的不變的嗎?不是啊。氫跟氧本身還是會變的,那這樣進一步的話,就知道它前面的一個條件也不是永恒的,那這樣會不會落在實有裏面?所以注意聽哦!這個叫認識論的不同。
你體會到某一個程度,你認爲後面必定有一個實在的,或者是畢竟在發覺它內涵的背後還是緣起的,根本空亦複空,沒有一個永恒實在的東西,也就是說緣起的就找不到第一因。如果有第一因,那個第一因就是緣起的第一個條件,那這個就是什麼,實有的、實在的。好,那麼這個就是認識論會不同的地方。中觀它的理論是什麼?緣起的必是條件的組合,條件的本身還是緣起的,所以空亦複空是畢竟空,找不到第一因的。那唯識呢?唯識在現象上它也知道一切法唯心造,他不是講緣起的事,因爲條件的組合,他是說唯心造,一切外面的一切都是唯識所現,那麼這個識呢,不就變成一切法的聲音嗎?好,他破了一切萬法,外境的實有,回過頭來也就知道這個“識”也是不是永恒的。因爲“識”跟“外境”是相依相緣的,如果外境的法是非實的,那麼這個識本身就立不住腳。因爲只有怎麼樣?相依相緣他才能成立嘛,好,他這個時候破了外境回過頭來破這個“識”,所以他也能達到能所聚集。體會的也是空性,好,這個空性在唯識學的名字叫做圓成實性。他認爲圓成實性是不能沒有的,不能再空的,今天沒有這個圓成實性,一切萬法根本就不能成立,好,如果這個圓成實性是實在的、是實有的,只是不能用語言表達,沒有辦法用什麼來形容它,一切萬法是由圓成實性來展現的,那這個圓成實性不就成了第一因、或者本體、或者上帝了麼?能生萬法了嘛?這個就是認識論的不同。注意聽哦!所謂的認識論不同就在這裏。
那如果是真常系的話,他就認爲一切緣起萬法裏面沒有一個實在的,根本不能緣起。他認爲裏面要有一個實在的,是永恒不變的,叫真如心是不是?叫佛性,叫自性。他說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在的本體,他怎麼能緣起萬法?認爲我們有一個真常心,天地萬物會變會化,它是不會變不會化的,好,那我們就知道了,這叁個體系是不是認識論不同?由于認識論的不同,解釋出來的法義就不同,會爭論就是由于認識論的不同,這樣知道意思吧!好,我們今天研究中觀,講緣起,講離兩邊,導師爲什麼要從《阿含經》裏面取這些經典來看?大乘不是後面自己發生的!是根據《阿含經》裏面就有的理論,《阿含經》在講中道,講緣起,《阿含經》裏面就有了,最原始的就有了。
此是釋尊開示「正見」的教授,說明世人不依于有,則依于無,佛離有無二邊而說中道法。然所謂離有離無的中道,不是折中的有無,而說亦有亦無或半有半無的。釋迦所說者,爲緣起法,依于緣起的正見,能得不落有無二邊的中道。
導師再次的點出來,離有離無不是折中的有無喔!也不說亦有亦無的,也不是半有半無的那個折中哦,注意聽!這個是不對的。釋迦所說的,爲緣起法,這句話就要明白了,是依緣起法來說中道離兩邊的,因爲依緣起法,我剛剛已經講過了,才能得到不落有無兩邊的中道,因爲有某個條件産生後面的結果,這個條件的本身還是緣起的。那這樣子的話,還會不會落入實有?實有如果不能成立,那有沒有實無?當然都不可得,所以注意,佛法講的中道是依緣起的正見而說的,這一點一定要明白。不是折中,不是中庸,這個很重要哦!中庸的方法是不能離開有無的,注意!
釋迦所說中道,還有不一不異的中道,如『雜含』(二九七經)說∶「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複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于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緣無明行」。
導師他在介紹這個中觀的八不思想,先讓你明白這個八不的出處在哪裏,都是從《雜阿含經》就有的,現在就是要讓我們明白,導師把握了龍樹菩薩的思想,龍樹菩薩他爲什麼寫《中論》,而用八不來代表《中論》?導師了解,所以介紹給我們,龍樹所把握的《中論》的八不,其實他是從《阿含經》裏面體會的,在《阿含經》裏面就有的,所以導師把他舉例出來,剛開始是苦樂兩邊對不對,再前面是有無兩邊,現在要展現的是一異兩邊,這個都是從《阿含經》裏面就有的經論把它提示出來,讓我們明白哦!龍樹菩薩他不是自己創建的,他是有根據的,而且根據的是根本的佛法的《雜阿含經》裏面的。這樣大家知道導師的用意了,不要把大乘佛法的空義講…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