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P2

  ..续本文上一页是在压制他的行为没有用的,内心真正的问题不能解决的。所以这里就谈到叔本华的悲观,甚至以自杀为自我解脱的一法,即是以情意为本的结论。

   佛法是智慧为本的,但是人间是以情为本的。叔本华是西方的这个哲学家,他最后为什么走上自杀的这一条路?他没有出路,找不到真正的出路!这只是告诉我们,哲学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他还是在情本的人生观念中。依释尊,纵我的乐行和克己的苦行,二者都根源于情识的妄执。简单的讲,我们在观念里面本身有颠倒妄执,这个根本的妄执没有解除,乐行跟苦行只是增加他更多的苦恼而已。所以最后为什么会自杀?因为没有根本解决嘛!释尊否定了二者,提供一种究竟彻底的中道行,这就是以智为本的新人生观。

   释尊知道了他们两边的过患,因为释尊本身,他还是跟这些人开始是一样的。你说娱乐,他在王宫里就有娱乐、欲望很多很满足的吧。他为什么要放弃?不能解决!好,他出家后不是六年苦行嘛?好,也不能解决!所以他就知道,这两边都不能解决。他彻底的把它放弃了,最后开发了智慧,以智为本的新人生观,就是知道要离两边的中道才能根本解决。是要开发智慧的。

   自我以及世间,唯有以智为前导,才可以改造人生,完成人生的理想。

  不管是我们个人,还是世间,当我们发展为以智慧为前导的时候,我们个人才可以改变,才可以完成人生的理想。如果都是在以情为本的话,我们都是染着的,所有以智慧为本才能超越这些染着。 因此,不苦不乐的、智本的新人生观,是佛法唯一的特质。

   佛法唯一的特质。也就是说,离开这个根本佛法就没有特质了。佛法讲的重点就是开智慧,而不是用人间的情执的这一部分,情识的这一部分。这个其实就是一个重点,如何能够不苦不乐产生智慧的新人生观?这个就是学佛的一个根本重点。我们刚刚讲到两边苦跟乐,它是代表欲望跟修苦行折磨自己,我们刚刚讲到一个根本,不是折中,如果折中的话不是佛法的中道。比如说两边的极端会生起背后的动机,就是我们有我执、有我见、实有感、自性见产生的,你说我折中,折中就是说两边不要。那么多少一点还是有,还是在颠倒执着里面,那离两边是把两边彻底的怎么样?把它解除。不留下过去执着情见,这个才能解脱的。那么这个就跟一般的所谓中庸,或者是折中不一样哦,是两边要彻底的把它降服!不是少一点,不要那么严重就好,那根本的问题是没有解决的。比如说,我们在人间那贪嗔痴烦恼,我们要解决的贪嗔痴烦恼都要彻底解决,不是贪嗔痴烦恼少一点就好了,少一点还是在贪嗔痴烦恼,那会产生贪嗔痴烦恼原因表示还没有消除。所以真正的智慧,是可以把这个原因根本的条件彻底的把它解除,这个是佛法的最重要的地方。那我们就知道了,佛法的与世不共特质其实也是在这里,为什么?只要你还在有我里面,有自性见,你这些情本的人生观不可能完全彻底改变的。当你体会无我,你开发了智慧,体会空性、了解中道,破除了我执,情本的人生才能彻底的解决。那个时候展现的就是般若智慧,中道的智慧,空的智慧,才能真正的彻底降服贪嗔痴跟烦恼,人间的贪爱染着才能彻底的消除,不然生死是不可能解脱的要明白。我们前面就讲过了,自性见如果还有一点点影子存在噢,我执就有立足点,那我执有立足点贪嗔痴烦恼就不可能解除,生死就不可能解脱。怎么可能还留下一点点的影子?都不行噢!所以,离两边是对于两边产生极端执着的背后的因素,都要彻底的把它消除。唯有般若、正见、智慧、空是不是这样子?那么佛法要把握的特质就在这里,不允许有一点点的自性见。这个跟外道不一样噢,这个就是佛法的特质哦,这个一定要把握住。

   佛说离此二边向中道,中道即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导者,即是正见。一切身心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的。

  我们众生,时时刻刻的身心行为他这里就点出来,以正见为眼目。也就是说你没有正见,你的思维就是染着的,过去的习性的,颠倒的,爱染的,正见如果建立了,所有我们的行为就能跟着正见相应,我们的行为就会端正,就会正确。所以说以正见为眼目他是第一个条件,《阿含经》以正见为诸行的先导,诸行,一切的迁流造作行为就是诸行。好,今天一切的行为,受着我们观念的引导才会有行为,所以正见的重要你就明白了。我们讲八正道,《阿含经》讲八正道以正见为先导,所以第一个要修正的就是知见,要建立的就是正知正见,就知道为什么要以正见为导了。因为他是行为的先导么,《般若经》以般若为万行的先导。《般若经》是讲六度万行么,好,前五度如果没有智慧为眼、为前导,五度如盲啊!那么就知道正见智慧最重要!

   所以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从正见为本的实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导师还是把这个重点一再提示不是折中,一折中还有啊!而是要从根本的正见上作为根本处,去实践,不会落入情本的苦乐二边。所以解决是在什么地方?在我们的知见上解决,从知见的建立导正我们的行为。而不是用石头来压草一样的,用规范来规范我们的行为,里面的知见没有转化的话,不能根本的解决这些问题。

   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为原则的。 这几句话就很重要了,真正的佛法是开智慧来化导我们的情本,情执,以智慧来导正我们的行为。这个是根本,这个是根本的原则。以智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发心乃至向上达到究竟圆满的一切过程。我们的发心也要跟般若相应,跟智慧,跟空相应,如果发心不是跟智慧相应的,也是人间情本的那种染着,那个发心都会有问题。所以连发心都要跟智慧相应的。包括我们从初发心到成就一切佛果圆满为止,这个过程都是一样的,都是要跟智慧相应就对了。

   正见为导的中道,即是从正见人生的实相中,增进、净化此人生以及解脱、完成。,证见人生的实相,佛在处处经中,也即说之为中道或中法。我们要了解人生的真相,当然要正见,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正见人生的所谓实相呢?其实就是中道啊!如『杂阿含经』(大正藏编号二六二经)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是释尊开示「正见」的教授,说明世人不依于有,则依于无,佛离有无二边而说中道法。

   导师一再的提起《杂阿含经》里面的教授,来让我们明白中道法,其实在佛陀最初的开示,或者是《杂阿含》经里面对迦旃延的开示,都在讲离两边的中道,为什么一直要提到这个?《阿含经》跟这个巴利文本里面的经典也是在讲中道,这里是讲离有无中道,前面那一经是讲离苦乐二边的中道,其实有无跟苦乐是一样的。导师要我们明白讲中道、讲空,其实在《杂阿含经》里面就已经有了。不是大乘佛法才另创出来的,不是!在根本的佛法的里面已经具备具足了。所以导师就提《杂阿含经》这一经,佛说世人颠倒依淤二边,依哪两边?若有若无,就是我们常常讲,我们众生总是落在实有或者是实无的这个观念,有看到一切现象就以为是真的、实有,坏掉了、灭了、没有了以为就什么都没有了,就落淤断见。有就是实有,实有就是常么;没有就以为实在没有,就以为是断什么都没有,这个就是有无。其实,有无就已经着在断常两边。所以有无跟断常、一异,来去,其实意思是一样的。这个是根本,佛陀点出来就是这个根本,

   我们颠倒在什么地方?看到一切法不是落在实有就是落在实无,在有无两边产生了执着,所以佛陀就点出来,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圣弟子,佛陀所指导的这些圣弟子们,经过佛陀的开示,他们明白了,他们的思维模式,他们的知见跟世俗的观念刚好相反不一样。为什么?他说圣弟子他们如实的正观世间集,集是什么?就是集起,我们讲生么,生起来了,看到一切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集起来了,产生了,则不生世间无见。就不会落在断灭的什么都没有,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好,虽然有但是他会消灭,会消失,那就知道什么不是永恒的有、实在的有,不变的有,所以不会落在实有见里面,注意哦!这个就是观念的转化,随着知见的不同,认识就不一样哦,我们世间的人看到一个东西,一件事情,包括自己身心,自己意念的生起来,都以为是什么,是实在的,是实有的,是不是这样子?但是圣弟子就不一样,他的思维模式跟我们刚好相反,他看到一切法会生起会消灭,生起的一边就表示什么?他不是什么都没有,所以他会生起么,缘起缘聚,虽然生起了是有,但是他很快就消失了,会消灭。那这个有也不是永恒的有、实在的有,他只是缘起的有、如幻的有、非实的有,所以不起有见,也不起无见,是不是思维模式跟我们刚好相反?同样的看人间万法,同样的观察自己的身心,所体会的竟然是刚好相反,那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会相反?因为观念不同,知见不同,产生的认识就不同是不是这样子?这里很重要哦!这个就是认识论的问题,

   导师在序论里面就有谈到,我们认识的,认识论的那个抉择不一样,产生的法就完全不一样。比如说中观的空,唯识的空不一样,在哪里不一样?就是认识论上的不同。所以我们在抉择这个法的时候,我们先要明白这个认识论不同在哪里,在哪里不同,认识论是什么意思?认识论的重要在哪里?我们明白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就会不一样,我们观察到万法所起的反映就不一样哦,

   我们平常啊,象我个人过去也是一样,我们在万法中会争,会取,会论,会斗,目的在哪…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