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中观的主要思想是在展现中道,发扬中道,那么第一就要讲中道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 中道之内容
佛法,是对于人生向上发展以至完成的一种实践。佛法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我们人一生,人生那要往上提升嘛,到完成人格的超越,目的就是在教导我们这些人,要怎么样去实践。众生(以人为本,可称为人生)导师这里括号写以人为本,可称为人生。我们一般都讲众生嘛,因为大乘那都是讲要普渡众生,其实。导师这里括号的意思要让你明白:虽然言众生,但是主要是“以人为本,”这一点大家要注意。所以他说可以称为人生,也就是说人生;无始以来,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存在,是人生现实不过,迫切不过的根本问题,也惟是佛法才能彻底处理的问题。
我们从无始以来生生死死不停,在我们人生的现象来看这个是很现实的,我们看到我们的祖先,一个一个都走了,再来看我们也快轮到了,这个生死问题呀,不是很现实吗?我们今天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才要学佛嘛,才要学法嘛,不然我们学法干什么?所以这个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这里就讲:
佛法对于人生──生生不已的存在,开示它的真相,使我们从人生实相的正见中,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增进此人生,净化此人生,超越一般的人生,达到更圆满更完成的地步。
我们为什么要学法、学佛,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要面对生生死死的问题,不是只有讲死,生也很重要。所以,我们从佛陀的开示的法义里面,才能够了解人生的真相,我们必须在人生的所谓实相的这个正见里面,得到这个佛法的正见,我们才能够增进人生,进化人生,还要超越人生。不是只有死的事,活着要进化,要提升,要过得有意义嘛,不是只有死。当然,最后要解决的还要超越生死的问题。其实活着就要超越了,就要提升了,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活得充实,然后死的时候又能超越,所以,佛法带给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进步、净化以及完成的实践,佛典里称之为道。道就是路,我们今天要走这一条路,从生命对法的体会,慢慢了解真相,我们的人生就会进步了,不会堕落了,就会提升了,慢慢的也把我们的人格进化了,最后完成圆满的人格,就是成就、正觉、佛,这个过程就叫道,就是一条路。释尊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中,初为五比丘转*轮,即提示以「中」为道的特质。
佛陀的第一次说法,就是初转*轮,是对这个五比丘而说的,就已经提示到关于“中”为道的特质。如『转*轮经』(巴利文本)说∶ 「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
导师就是依巴利文本的《转*轮经》的经文内容来让我们明白,佛陀的初转*轮就已经在说中道了。就是把这一经的经文提示出来让我们明白。我们耽于欲乐,那是世俗的下劣众生,这个不是圣贤,那是无意义的事情,我们自己身心所求之苦为苦,这个也是没有意义的。他说要离此二边之中道,就是离两边,离什么?离开欲乐、也离开苦行,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不要着于两边。离此二边之中道。这样才能够依如来而证悟,这样就是开眼、开知,然后达到寂静、悟证、正觉、涅槃。那么什么是如来所悟之中道?其实就是讲八正道。我们在学法一般都很容易落入什么?我们在修行中,很多很奇特的,比如说特殊的经验啦,神秘的经验啦,不然就是苦行啦,这个佛陀他开示告诉我们,真正的中道就是八正道。其实这个八支正道我们都上过课了。从正见的确立,我们才有正确地思维,再来是什么?正命了、正业了,这个是在讲什么?生活,生活中的事!我们要有正确地正当的职业、经济来源,这就是人间的生活。然后呢!把我们的三业,身、口、意调整好。再来就是我们的精进;再来就是我们会产生正确地正念,这些都慢慢的把身口意调整好了,里面内在的那些扰动,颠倒,种种的不正确的那些观念、行为就进化了,那个扰动分子的条件没有了自然就会定,这个叫正定,最后才能悟道。这个八正道其实就是生活,是不是我们的人类所有的行为由于观念来的?观念错了行为怎么会正确!好,观念正确了,得到正见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才会正确,就是正思维。观念正确了,思维模式也正确了,你的身口意行为是依据这个观念来的,不就慢慢正确了嘛!好,这些行为也端正了,身口意也端正了,那我们的起心动念会不会颠倒?会不会执着?就不会,就有正念。好,正念坚固了,内在的扰动分子慢慢的没有了,是不是就得到正定了?所以这些都不离我们身心跟生活。是不是这样子?所以八正道是唯一的中道行。好,如果明白这个重点,把握这个重点,我们会不会去注重前面的以身之苦为苦?不会!以欲望为满足,不会了。会不会落入神秘经验里面以为自己境界很高?不会了。所以真正的中道是离两边的中道,离什么两边?一边是娱乐,一边是苦行。两边;一边是实有,一边是实无。是两边。这个才是真正的八正道的重点!
各位如果明白这一点,只要我们的生活符合八正道的理论,我们跟这里一样可以开眼、开知、达到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如果我们今天能把缘起的正见建立好,缘起、空、中道,能同一个内容都明白,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应用在生活中?也就是不离开身心,不离开万法万物的接触去观察、去体会。外在万法的体会,身心变化的体会都是观嘛,都是观照,那是不是跟中观的思想一样?大家慢慢要去体会。
佛在开宗明义的最初说法,标揭此不苦不乐的中道。开宗明义,也就是佛陀第一次开显法,对五比丘的说法,就已经把根本的重点展现出来,叫开宗明义。不苦不乐的中道就已经讲出来了,中道即八支圣道,这是中道的根本义。
我们今天要讲缘起,讲中道,讲空,这个就是根本,所以导师就点出来。这个根本如果没有把握,那会偏离的。
这何以称之为中?有以为佛法之所谓中,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中的态度。有人就这样讲,佛陀在开示的是不苦不乐的中道,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们不要太纵欲了,太极端的在享受五欲,也不要太过苦行了,我们应该在这个苦跟乐的中间把它折中,就有人这样的观念。导师就讲;但这是断章取义,不能正解八正道的之所以为中道。如果是折中的方法那就跟中庸一样了,我们不要太超过了,也不要不及了,我们在中间恰恰好了。中道不是中间,不是两边的中间,注意听!是两边都不执着,没有中间,注意听哦!只是两边不执着,不是这两边的中间的折中哦!注意听!这个是不一样!比如说,有的这一边,生的这一边以一来比喻,实无的这一边我们用三来比喻,那我们两边一也不要三也不要我来个二,不是这个意思。这样就是折中对不对?我既然不着一也不着三,我要用二就是中间么,这个是中庸!不是佛法的中道。佛法的中道是说,两边都不取,中亦不可得。注意听哦!这个才是真正的中道。不要以为中间有一个中间地带,不是这个意思,你只要离两边就是中。不是两边的中间叫做中,注意听哦!如果取中间的话两边都没有舍,两边都没有去,你要注意这一点,那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如果以为求取折中的话,那导师认为这个是断章取义,从文字上去分别,不是真正的中道意识。
要知道:一般人的人生观,即人生历程的路向,不是纵我的乐行,就是克己的苦行。研考这二端的动机,都是建立于情意的,即是情本的人生观,情本的法门。导师用我们人生来比喻,我们这样比较容易了解,我们一般人追求名利,追求欲望,满足我们的五欲。好,觉得这边不行,那就是什么?克制自己!这个也不行,把自己严厉的非常的辛苦的去实践苦行,导师要我们进一步去了解,象这两种极端的现象,他的背后动机是什么?这是进一步哦,他说这个都是建立在情意,情本的人生观。我们都是在情执里面。世人感觉偏于纵我的乐行不可通时,于是就转向到专尚克己的苦行。其实这个就是佛陀的时代,印度当时社会的背景差不多是这样子。一般人讲求物欲,享受,发觉他带来的痛苦很甚的时候,就厌离了,厌离了就再来怎么样,就去折磨这个身体。
人生的行为,都不过在这两极端以及彼此移转的过程中。不晓得纵我的乐行,如火上加油;私我的无限扩张,必然是社会没法改善,自己没法得到解脱。
放纵我们自己去找欲乐,这就象火上在加油一样了,这些欲乐带来的痛苦更甚,你想解除你的苦,其实呢,他带来的苦更多,就象火上加油一样,为什么?因为那个我执没有断!好,你要满足那个我,为了满足这个我,欲望更是无限的夸张。那这样子的话每个人只在满足自己,那不就是私我更大嘛,那这样子整个社会能不能改善?社会没有办法改善,自己也更痛苦,更不可能解脱的。
或者见到此路不通,于是转向苦行,不知苦行是以石压草的办法;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
导师这个点出来都很重要。很多人觉得欲望不好,我们要修行折磨自己,以为自己吃更多的苦,越多的苦越好、越能解脱。导师就讲:这样子如果没有智慧的去把他解除的话,就象石头来压草一样,暂时把它压着而已,根本没有办法根本解决问题。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你每天在那边吃苦,你没有办法真正的身心自在,你只是折服折磨他,让他没有机会起欲望而已。但是这个是不能成功的,就象我过去讲的:你没有改变他的程序,只…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