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在壓製他的行爲沒有用的,內心真正的問題不能解決的。所以這裏就談到叔本華的悲觀,甚至以自殺爲自我解脫的一法,即是以情意爲本的結論。

   佛法是智慧爲本的,但是人間是以情爲本的。叔本華是西方的這個哲學家,他最後爲什麼走上自殺的這一條路?他沒有出路,找不到真正的出路!這只是告訴我們,哲學也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他還是在情本的人生觀念中。依釋尊,縱我的樂行和克己的苦行,二者都根源于情識的妄執。簡單的講,我們在觀念裏面本身有顛倒妄執,這個根本的妄執沒有解除,樂行跟苦行只是增加他更多的苦惱而已。所以最後爲什麼會自殺?因爲沒有根本解決嘛!釋尊否定了二者,提供一種究竟徹底的中道行,這就是以智爲本的新人生觀。

   釋尊知道了他們兩邊的過患,因爲釋尊本身,他還是跟這些人開始是一樣的。你說娛樂,他在王宮裏就有娛樂、欲望很多很滿足的吧。他爲什麼要放棄?不能解決!好,他出家後不是六年苦行嘛?好,也不能解決!所以他就知道,這兩邊都不能解決。他徹底的把它放棄了,最後開發了智慧,以智爲本的新人生觀,就是知道要離兩邊的中道才能根本解決。是要開發智慧的。

   自我以及世間,唯有以智爲前導,才可以改造人生,完成人生的理想。

  不管是我們個人,還是世間,當我們發展爲以智慧爲前導的時候,我們個人才可以改變,才可以完成人生的理想。如果都是在以情爲本的話,我們都是染著的,所有以智慧爲本才能超越這些染著。 因此,不苦不樂的、智本的新人生觀,是佛法唯一的特質。

   佛法唯一的特質。也就是說,離開這個根本佛法就沒有特質了。佛法講的重點就是開智慧,而不是用人間的情執的這一部分,情識的這一部分。這個其實就是一個重點,如何能夠不苦不樂産生智慧的新人生觀?這個就是學佛的一個根本重點。我們剛剛講到兩邊苦跟樂,它是代表欲望跟修苦行折磨自己,我們剛剛講到一個根本,不是折中,如果折中的話不是佛法的中道。比如說兩邊的極端會生起背後的動機,就是我們有我執、有我見、實有感、自性見産生的,你說我折中,折中就是說兩邊不要。那麼多少一點還是有,還是在顛倒執著裏面,那離兩邊是把兩邊徹底的怎麼樣?把它解除。不留下過去執著情見,這個才能解脫的。那麼這個就跟一般的所謂中庸,或者是折中不一樣哦,是兩邊要徹底的把它降服!不是少一點,不要那麼嚴重就好,那根本的問題是沒有解決的。比如說,我們在人間那貪嗔癡煩惱,我們要解決的貪嗔癡煩惱都要徹底解決,不是貪嗔癡煩惱少一點就好了,少一點還是在貪嗔癡煩惱,那會産生貪嗔癡煩惱原因表示還沒有消除。所以真正的智慧,是可以把這個原因根本的條件徹底的把它解除,這個是佛法的最重要的地方。那我們就知道了,佛法的與世不共特質其實也是在這裏,爲什麼?只要你還在有我裏面,有自性見,你這些情本的人生觀不可能完全徹底改變的。當你體會無我,你開發了智慧,體會空性、了解中道,破除了我執,情本的人生才能徹底的解決。那個時候展現的就是般若智慧,中道的智慧,空的智慧,才能真正的徹底降服貪嗔癡跟煩惱,人間的貪愛染著才能徹底的消除,不然生死是不可能解脫的要明白。我們前面就講過了,自性見如果還有一點點影子存在噢,我執就有立足點,那我執有立足點貪嗔癡煩惱就不可能解除,生死就不可能解脫。怎麼可能還留下一點點的影子?都不行噢!所以,離兩邊是對于兩邊産生極端執著的背後的因素,都要徹底的把它消除。唯有般若、正見、智慧、空是不是這樣子?那麼佛法要把握的特質就在這裏,不允許有一點點的自性見。這個跟外道不一樣噢,這個就是佛法的特質哦,這個一定要把握住。

   佛說離此二邊向中道,中道即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導者,即是正見。一切身心的行爲,都是以正見爲眼目的。

  我們衆生,時時刻刻的身心行爲他這裏就點出來,以正見爲眼目。也就是說你沒有正見,你的思維就是染著的,過去的習性的,顛倒的,愛染的,正見如果建立了,所有我們的行爲就能跟著正見相應,我們的行爲就會端正,就會正確。所以說以正見爲眼目他是第一個條件,《阿含經》以正見爲諸行的先導,諸行,一切的遷流造作行爲就是諸行。好,今天一切的行爲,受著我們觀念的引導才會有行爲,所以正見的重要你就明白了。我們講八正道,《阿含經》講八正道以正見爲先導,所以第一個要修正的就是知見,要建立的就是正知正見,就知道爲什麼要以正見爲導了。因爲他是行爲的先導麼,《般若經》以般若爲萬行的先導。《般若經》是講六度萬行麼,好,前五度如果沒有智慧爲眼、爲前導,五度如盲啊!那麼就知道正見智慧最重要!

   所以不苦不樂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從正見爲本的實踐中,不落于情本的苦樂二邊。導師還是把這個重點一再提示不是折中,一折中還有啊!而是要從根本的正見上作爲根本處,去實踐,不會落入情本的苦樂二邊。所以解決是在什麼地方?在我們的知見上解決,從知見的建立導正我們的行爲。而不是用石頭來壓草一樣的,用規範來規範我們的行爲,裏面的知見沒有轉化的話,不能根本的解決這些問題。

   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導行」爲原則的。 這幾句話就很重要了,真正的佛法是開智慧來化導我們的情本,情執,以智慧來導正我們的行爲。這個是根本,這個是根本的原則。以智爲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發心乃至向上達到究竟圓滿的一切過程。我們的發心也要跟般若相應,跟智慧,跟空相應,如果發心不是跟智慧相應的,也是人間情本的那種染著,那個發心都會有問題。所以連發心都要跟智慧相應的。包括我們從初發心到成就一切佛果圓滿爲止,這個過程都是一樣的,都是要跟智慧相應就對了。

   正見爲導的中道,即是從正見人生的實相中,增進、淨化此人生以及解脫、完成。,證見人生的實相,佛在處處經中,也即說之爲中道或中法。我們要了解人生的真相,當然要正見,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正見人生的所謂實相呢?其實就是中道啊!如『雜阿含經』(大正藏編號二六二經)說∶「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是釋尊開示「正見」的教授,說明世人不依于有,則依于無,佛離有無二邊而說中道法。

   導師一再的提起《雜阿含經》裏面的教授,來讓我們明白中道法,其實在佛陀最初的開示,或者是《雜阿含》經裏面對迦旃延的開示,都在講離兩邊的中道,爲什麼一直要提到這個?《阿含經》跟這個巴利文本裏面的經典也是在講中道,這裏是講離有無中道,前面那一經是講離苦樂二邊的中道,其實有無跟苦樂是一樣的。導師要我們明白講中道、講空,其實在《雜阿含經》裏面就已經有了。不是大乘佛法才另創出來的,不是!在根本的佛法的裏面已經具備具足了。所以導師就提《雜阿含經》這一經,佛說世人顛倒依淤二邊,依哪兩邊?若有若無,就是我們常常講,我們衆生總是落在實有或者是實無的這個觀念,有看到一切現象就以爲是真的、實有,壞掉了、滅了、沒有了以爲就什麼都沒有了,就落淤斷見。有就是實有,實有就是常麼;沒有就以爲實在沒有,就以爲是斷什麼都沒有,這個就是有無。其實,有無就已經著在斷常兩邊。所以有無跟斷常、一異,來去,其實意思是一樣的。這個是根本,佛陀點出來就是這個根本,

   我們顛倒在什麼地方?看到一切法不是落在實有就是落在實無,在有無兩邊産生了執著,所以佛陀就點出來,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聖弟子,佛陀所指導的這些聖弟子們,經過佛陀的開示,他們明白了,他們的思維模式,他們的知見跟世俗的觀念剛好相反不一樣。爲什麼?他說聖弟子他們如實的正觀世間集,集是什麼?就是集起,我們講生麼,生起來了,看到一切萬法,包括我們的身心,集起來了,産生了,則不生世間無見。就不會落在斷滅的什麼都沒有,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好,雖然有但是他會消滅,會消失,那就知道什麼不是永恒的有、實在的有,不變的有,所以不會落在實有見裏面,注意哦!這個就是觀念的轉化,隨著知見的不同,認識就不一樣哦,我們世間的人看到一個東西,一件事情,包括自己身心,自己意念的生起來,都以爲是什麼,是實在的,是實有的,是不是這樣子?但是聖弟子就不一樣,他的思維模式跟我們剛好相反,他看到一切法會生起會消滅,生起的一邊就表示什麼?他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他會生起麼,緣起緣聚,雖然生起了是有,但是他很快就消失了,會消滅。那這個有也不是永恒的有、實在的有,他只是緣起的有、如幻的有、非實的有,所以不起有見,也不起無見,是不是思維模式跟我們剛好相反?同樣的看人間萬法,同樣的觀察自己的身心,所體會的竟然是剛好相反,那我們就知道了,爲什麼會相反?因爲觀念不同,知見不同,産生的認識就不同是不是這樣子?這裏很重要哦!這個就是認識論的問題,

   導師在序論裏面就有談到,我們認識的,認識論的那個抉擇不一樣,産生的法就完全不一樣。比如說中觀的空,唯識的空不一樣,在哪裏不一樣?就是認識論上的不同。所以我們在抉擇這個法的時候,我們先要明白這個認識論不同在哪裏,在哪裏不同,認識論是什麼意思?認識論的重要在哪裏?我們明白了,我們的思維模式就會不一樣,我們觀察到萬法所起的反映就不一樣哦,

   我們平常啊,象我個人過去也是一樣,我們在萬法中會爭,會取,會論,會鬥,目的在哪…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