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P4

  ..續本文上一頁成什麼?是不共的,是特殊法源的,都不是!他只是根源于《阿含經》裏面就有的。這個《雜阿含》那二九七經,主要是在言命跟身,我們都認爲這個身體裏面,一般人來講以爲有一個自性或者叫我,生命的本體跟我們這個身體到底是一還是異?一是一體的,異是個別的,外道都會問這個問題,因爲外道是在有我見裏面麼,他都會問身與命是一還是異,如果身跟命是一,是合起來是一樣的,或者是身跟命是不一樣的,它會産生什麼結果?如果是一樣的,這個身體壞了,命也沒有了,這樣知道意思吧?也跟著它壞!因爲一樣嘛。如果身跟命是異,是不一樣的,那麼身體壞了,這個命還在,那這會落入什麼?還是常跟斷的問題。爲什麼?命與一、生一的時候,身體壞了,命也沒有了,這樣知道意思吧。那就落于什麼?斷見!如果身跟命是異,不是一個是兩個,身體壞了命還在,那這個是什麼,叫常見。注意聽!

  所以《阿含經》點出了這一點,佛陀就教我們真正修梵行的人,是沒有這個問題。于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象這樣的理論跟這樣的觀念你不會隨他轉,不會認同他,你會走向中道。你不會被這個一跟異的問題把你搞糊塗,如果是聖賢出世不顛倒的正見是什麼?就是緣起。他說謂緣生老死,┅┅緣無明行」。他還在告訴我們,今天我們展現的所謂生死,其實只是緣起的現象的展現而已,我們今天如果沒有生哪有老死?今天沒有無明、沒有無知,怎麼會起無端的造作?意思是說前面只是有原因那,了解緣起的人就不會執著在自性的問題了、我的問題了,有沒有一個我跟這個身體是一樣的?有沒有一個我跟這個身體是不一樣的?有沒有這個問題?沒有這個問題!會問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你先在自性見裏面才會有這個問題,也就是在外道的觀念裏面,你的觀念已經受他影響了才會有這個問題,你是站在我的立場、有的立場才會問,所以真正的這些聖弟子們了解緣起中道,不會隨著這個觀念而轉,人家在問這個問題他就會指出來:他說一切法的身心變化,不過是緣起而已,沒有一個什麼一跟異的問題,不會有這個問題,不會隨這個問題轉,現在講到這裏我們提示一下重點。

  今天如果真的懂緣起了,會不會問我從哪裏來,死後哪裏去,有沒有這個問題?大家要注意呀!我們今天會害怕生死,是因爲對生死無明無知,對緣起法不了解,所以汙染,所以執著,所以造業。如果明白緣起,知道常不可得,我也不可得,對人間的萬法它的實有性,也了解它的真相染著不存,不會隨它轉,這樣了解緣起真相、實相的人,還會問這個問題嗎?我要講這個要提醒大家,我們的思維模式裏面,如果對緣起的中道還沒有真正的透徹明白的話,你一定會問這個問題的。所以很多人在爭論有無、常斷、來去、一異,只要你在論這個問題的人,都還不懂緣起,都還不了解中道真相,都還沒有解決。所以很遺憾的是,我們用功如果不夠、體會不夠,很多人對于過去傳統那些觀念沒有辦法釋懷,他還是回到那個觀念去,一定討論有無是不是?死後的問題,生前的問題,這個是根本地方。所以緣起我一直強調非常非常的重要,你要明白,你要真的明白,你要去體會,你要真的實在的去體證,不然的話你那個思維模式要轉變是很難的,也就是說,如果這“八不”真的明白了,《阿含經》裏面的中道思想如果真的明白,根本不會産生認識論上的爭論,根本不會有。所以對緣起的認識跟解釋不同,爭論就會很多,問題就很多。我每次講到這裏都會一直提示,一直提示就是要大家知道它的重要性。

  那麼這個一異以外;還有不常不斷的中道。如『雜含』(叁00經)說∶「自作自覺(受),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前面有無、苦樂、一異,現在講什麼?常斷。《雜阿含經》叁百經就有提到這個問題。自作自覺,則墮常見。如果你認爲這個裏面有一個造作的人,造作者了,覺悟者了,實有裏面有個造作者了,他說這樣子就是墮入常見;他作他覺,自己不能作主,由其它的來主宰,那這樣子就是什麼?斷見那!我們不管在說義或者說法,都要離開這兩邊來說,怎麼說?還是講緣起的中道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一樣的,只有從緣起的中道說,才能離開斷常二邊的執著。那好,生滅、有無、斷常、苦樂,其實意思是不是都一樣?它産生的執著是什麼?最根本就是有無了,就是生滅了,就是斷常了。如果今天了解緣起,這四對八不就不會有問題了,所以今天龍樹菩薩他造《中論》,用八不來否定一切的實有、一切的自性見,他根據的就是《阿含經》這幾經的重點,已經在否定什麼?一異、斷常、有無、苦樂的問題,多要依緣起來否定它。那麼各位,導師一直提示這個重點,要我們知道佛陀所開示,叫我們說法不管是從義說、法說,都要離兩邊講緣起法才是中道啊!第一點我們依緣起才能體證中道;第二點說法要依緣起才能開示的是真正的佛法中道。那麼大家學那麼久了,就要注意了,你今天抉擇別人說得對不對要依據什麼?中道緣起!你自己講法有沒有跟法相應,也要依中道緣起,有沒有自己就要注意,就是在這裏。那麼對于中道的緣起自己有沒有深刻真正的明白,好,如果你自己自我檢驗,你真的明白的時候,你的言行有沒有離開兩邊自己要自我檢試,我們的行爲,我們的語言,我們的心與意的動作有沒有依于緣起法離兩邊,這樣來檢試自己,那你的修行就會相應了,這樣知道意思吧。

  我們學法的人,很多不同的宗派理論,理論上認識論的不同常常有爭辯爭論,這個爭論如果依這個緣起法産生不了爭論。如果大家對緣起有共見共識,有深刻的體會不會有爭論,絕對是無爭的。我講這些的目的是讓我們這些老學員要注意呀!上課那麼久了,體會那麼久了大家也很用功,最後能不能受用要自我檢試,依據什麼來檢試?依據我們今天講到這個根本重點,以這樣的緣起法中道的思想,八不的重點來檢試自己。你如果依這樣來檢試自己,很快的會發現自己的問題,外在的問題,你才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裏,爲什麼過去不受用?把這個問題徹底的解決的時候,你整個會改觀,我們再看經文。

  不一不異,不常不斷,與不有不無一樣,都是依于緣起而開顯的不落二邊的中道。正見緣起的中道,爲釋迦本教的宗要。

  所以我們今天要講佛法,什麼是真正的佛法,我們講正見;什麼是佛陀真正所開示的正見,這幾句話就可以顯現出來了,真正的正見就是正見緣起的中道。緣起的正道——中道就是佛法的真正正見,就是我們釋迦佛陀真正本教的宗要。導師這幾句話就把整個思想重點襯托出來,

  不苦不樂是行的中道;不有不無等是理的中道,這僅是相對的區分而已。

  我們在理論上、原理上、知見上如果不明白,那麼在行爲上、在事的行證中,就不能相應了。所以我們在理論上就要先懂得什麼叫不有不無,在修行的行爲上才能不落苦樂兩邊。今天理論如果很清楚,知見建立的很好,我們在修行就不會落入那種不相應的苦樂,惡行就不會了。所以爲什麼我一直強調建立知見的重要?先建立緣起正見的重要?唯有正見確立的時候,我們的身心行爲很快就相應,即使我們今天活在人間所謂的世俗理念,我們是居士,一樣可以依據這樣的緣起正見在人事物的對待中,你一樣可以行中道,一樣可以體會解脫,爲什麼?我們在人事物的接待中,不離開我們身語意的行爲是不是?我們平常跟人家對待,常常不圓滿。如果了解緣起正見的人,他會發覺這個原因是什麼,內在的條件解決了,我們對待外面就不會不圓滿。我們跟人家常常會爭,會鬥,會意氣用事,其實你還是這個知見有問題,如果內在的知見真正修正了,你根本不需要爭也不會想鬥了,不爭了哪裏還會鬥?所以注意啊!這些法如果內心真的明白的人,你在生活中人事物的對待中,你就知道該怎麼處理了。

  一句話你就會火冒叁丈爲什麼?因爲傷到我嘛!那句話是實在的嗎?如果懂得緣起,那句話不過是一個因緣。好,它是永恒的嗎?不是。你會執著那句話是真的嗎?第二讓你生氣,那個感受你認爲是實在的,今天你才會生起來。如果那個實在感消失了,知道那個受是虛幻的,只是一時的情見。明白受的虛幻,你會反映嗎?你會在意嗎?注意聽啊!不要以爲我們今天的理論是在深山裏修行才能實踐,要怎麼樣的特殊修行才能實踐,不是的。就在我們平常的生活,家庭裏面夫妻的對待,母子的對待,在人世間朋友的對待,在一切法的觸動之中,都不離開身語意的造作,懂得緣起當下就能止息。

  你們慢慢去發現,當你們情緒起來的時候,是不是受影響了?那個“受”影響到你了,那個“受”的前面一步,就是外面的都是實在的。不管人家對你的語言、行爲,你都當作是實在的是不是?那個“受”也是實在的,當兩邊都是這樣在自性見、實有感裏面,是不是才會發生這個問題?所以注意聽啊!我們今天講這些好像理論很深,其實都在講我們生命中的體驗的東西,生活中都體驗得到的。大家如果明白了,我們的用功就有下手處了,我們的行住坐臥生活中就能夠解脫了。很重要!修行不是在談玄說妙,要到某一個特殊的地方去,要什麼特殊的神秘經驗。我告訴你都不是這個,生活不離開我們的身心,沒有離開八正道的實踐,身心的體會,如實的觀察,就是在這裏而已。所以明白了這個,我們的修行就不會被那些玄妙的理論所迷惑,很如實的就在生活中、生命中,能體會、能超越、能解脫、也能證果。

  我們上次講到正見緣起的中道,爲釋迦本教的宗要,那麼確立了緣起的正見,才能體會到所謂中道思想,那麼緣起正見的中道,就是我們佛法最重要的根本思想,他跟所有其它宗教或者其它外道的思想不同,他的特質也是在這裏,…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