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自敘▪P16

  ..續本文上一頁中觀論頌》龍樹菩薩的論著,他主要的展顯的空義跟緣起是一貫的,這個是重點。所以表面上我們在講大乘,其實是跟根本佛法的本身是不二的,是完全一致的,這點大家要注意哦!所以,我們今天學《中觀》就先把握這個根本,原來龍樹菩薩展現的空義他是立在根本的佛法上來闡揚的,也就是說明白了這一點,站在大乘的人不會說小乘不了義,爲什麼?這個根本就是從根本佛法把握的,因爲緣起跟空本來是一樣的,所以先把握這一點,也能把握到根本佛法了。所以學《中觀》就知道它在闡揚什麼,就是闡揚什麼?空義跟緣起的不二。

  龍樹深刻的把握了這個,窺見了佛陀自覺以及爲衆生說法的根本心髓,唯有這,才是佛法中究竟的教說。

  這幾句話很深刻,今天龍樹菩薩闡揚大乘精神,他把握的根本是什麼?就是一個空,般若的空。回溯上去部派講空,再回溯上去,根本的佛法講緣起的空,完全一致的,今天龍樹菩薩就是把握了這個根本,才能夠破除什麼?斷見跟常見,那麼,我們現在把它講回來,今天導師在對我們這個時代,離龍樹的時代已經又兩千年了,今天導師在判教,在研究我們整體的佛法,其實他把握住了是哪一點?還是這一點大家要注意,導師就是把握住了龍樹菩薩《中觀》空義的精神,而且把握住了龍樹菩薩,原來是根本上就把握住了《阿含》的空的精神,是一致的。那麼各位呀,我講這個你們就要注意了,我們今天研究佛法,我們要把握什麼?同樣就是這一點。這一點沒有把握,你不但不了解佛法的根本是什麼,你要去分別我們現在所有的宗派,所有的經典的理論,你就沒有辦法抉擇了。就是因爲這一點把握住了,不但你自己可以受用,站得住,你可以抉擇什麼是佛法的正見?什麼是方便?什麼是了義?你就能夠有智慧去抉擇去分別了,

  所以這幾句話我們要把握好,因爲我們大乘佛法,在印度流傳到後期的時候,有些理論跟這個根本教義就有所不同。那麼今天如果我們把握這個根本教義,你就知道後面爲什麼不同,同的在哪裏?不同的在哪裏?同的就是共法,是標准法,標准的,根本的。好,不同的爲什麼會産生不同?我們就知道噢!爲了方便,這個方便,那如果我們明白它是方便,那這個方便才不失爲妙用,如果是方便不了解,你把他當作究竟,那就偏離了佛法的根本,這個就很重要咯。所以這個根本如果我們把握住了,也把它貫穿明白了,對佛法的抉擇我們就不會彷徨,啊!方便的知道方便,究竟的知道究竟,就沒有什麼,沒有好爭論的了。今天所有的佛法宗派法義之爭,出在哪裏?沒有確認這個根本而已,

  所以導師他在自學,我覺得他很了不起,在這麼多的經論、這麼多的宗派理論中,他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龍樹菩薩,這個研究佛法的一個根本馬上被他掌握。所以我們也是一樣,我們今天要研究佛法,如果先把這個根本掌握了,我告訴你:你研究佛法就會很輕松,很快的就有智慧來抉擇這些法,你就不會彷徨,宗派這麼多、理論這麼多,到底我要聽誰的?你不是聽誰的,你是抉擇到了根本的問題,你能把握這個根本的教義,你就有能力可以抉擇,這個很重要哦!比如說我個人研究導師的這些論著,我也是把握到這一點,很快的才能了解佛法的根本是什麼,你再來研究所有的法,你就輕松了,這個叫提綱挈領嘛!是不是抓到根本,抓到那個根本來研究佛法就容易了?這個很重要!

  龍樹在『中論』中,標揭八不──即中即空的緣起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觀因緣品)!依于八不的緣起,即能滅除世間的一切戲論而歸于寂滅,這是佛法的究極心要。

  因爲佛法的流傳源遠流長,時間久了,很多我們知道《中觀論頌》以八不緣起來作爲他的根本,作爲他的中心,什麼是八不?就是生滅、斷常、一異、來去,我們衆生都在兩邊嘛,認爲一切法總是實有實無的,總是有一個實在的生、實在的滅,不然就是會懷疑,到底我跟世間是一還是異?都有這些疑問,我們都會落在兩邊,那八不緣起就是以緣起的空來闡揚他的中道,讓我們離這個兩邊,所以不是實在的生,也不是實在的滅,如何體會到不生亦不滅?這個是《中觀》要闡揚的根本,我們總是在實有自性見裏面麼,如何讓你知道他非實,又不是墮于斷滅?如何體會到緣起的空,體會到中道?這個就是《中觀》那,要讓我們體會的地方,只要你能站在空、中道的立場,把這個八不的每個角度都把他了解的時候,你就能體會什麼?體會無生了,生不可得,滅也不可得,體會什麼叫不生不滅?也就是我們講的悟無生,那悟了無生,就能滅除世間的一切戲論、分別,就能體證到什麼?法性空寂,一切法一切戲論都歸于寂滅,所以導師就講這是佛法的究極心要。

  我們今天不能解脫,啊我們不能滅苦,生生世世的生死流轉,就是因爲沒有辦法了解無生的真相,這八不緣起如果真的明白了,只要反觀我們的身心跟一切萬法,法法歸于寂滅,法法歸于無生,這個時候你就不會在自性見上産生執著、貪愛、愛染了,當然就能遠離了,生死之業就沒有辦法束縛你,所以導師就會告訴你,這個是佛法的究極心要,今天我們要講真正要生死解脫,你這個如果不明白,自性見不可能破的,我執不可能斷的,煩惱不可能解脫的,所以才叫作究極心要,也就是離開這個沒有第二條路,究竟的在這裏!所以學這個法重要不重要大家就了解了,這個地方要下功夫,要用心那!所以說∶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吐露他對于佛陀敬仰贊歎的深意。

  龍樹菩薩他認爲這個是最重要的,佛陀他來度我們說這些法,這個中間是最重要的,是一切善巧說法中第一的,

  龍樹學,當然是發揚一切皆空的,但他的論典,即以他的代表作『中論』來說,不名此爲空而名之爲中。

  龍樹學,龍樹菩薩的論著啊,他的學說當然是發揚一切皆空的,但是他的論點最重要的就是這一本中論《中觀論頌》,他不名爲空,爲什麼說爲中?爲什麼說《中論》?爲什麼不寫空論?意思是這樣子。導師意思是說,今天會用《中論》而不用空論就表示什麼?表示說:

  可知龍樹揭示緣起、空、中道的同一,而更以不落于兩邊的中道爲宗極。

  這個就是《中觀論頌》的根本思想,導師把它點出來,爲了讓大家明白緣起、空跟中道他本來是同一個性質的,但是龍樹他重要把握的,是我們衆生容易落于兩邊,他希望呢?讓我們能不落兩邊而闡揚這個空義,而以中道來把它展現出來。

  在『中論』裏,每品都稱之爲觀,如「觀因緣品」乃至「觀邪見品」等。

  這個中論裏面幾十品,每一品都加一個觀字,《觀因緣品》、《觀邪見品》、觀什麼什麼……都是這樣子。意思就是觀。

  觀就是觀察,正確的觀察緣起、空、中道,從論證的觀察到體證的現觀。

  我們從龍樹學的《中觀論》裏面可以看到處處都加一個觀字,目的就是要我們去觀察,那麼,這個觀察從兩方面來講,第一就是理論上論證,第二就是體證。就是說我們從理論的明白,到身心的現觀,從論證到現證,這個觀的涵蓋是兩方面的,所以後來都稱龍樹學系爲中觀派。因爲他都加這個觀字嘛,本來叫中論,後來叫《中觀論頌》。這個加一個觀字就是這樣子,

  後來我們普遍那把龍樹的這個學系呀,我們都稱他爲中觀派。或中觀宗,稱《中觀》的學者爲中觀師。龍樹的中觀學,在公元五百年初,由鸠摩羅什叁藏傳來中國。在中國舊有佛教和適應時地思潮的發展中,在長江以南曾有過相當的宏揚。其中可看作中觀的正統者,就是叁論宗。

  這個叁論宗在我們中國時間不長,鸠摩羅什來我們中國翻譯就把這個中觀的思想就有帶到我們中國來。那麼當然就是《中論》、《十二門論》、《百論》這叁個論爲中心。所以我們一般就把它叫做叁論宗。但是在中國開始的時候蠻興盛的,但是很快的慢慢就衰弱了,因爲到後期也融攝了一點真藏系的思想、如來藏的思想,慢慢的最後就被天臺宗融攝了,後來天臺宗興盛起來以後,這個叁論宗就沒有了,很快的就沒有了。所以它在中國的時間不長,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鸠摩羅什他的弟子之中有一位僧肇,僧肇法師對于這個《中觀》的思想,有很深的造詣,可惜他年紀很輕叁十幾歲就入滅了。所以這一方面的發揚就很快的,就沒有一個很大的一個延續。這裏還講,

  此外,天臺宗也是根據緣起即空、即假、即中的要義,發揮它獨到的圓宗。

  也都表示這個這一點是在講天臺宗,他也是用龍樹菩薩《中論》裏面的這個偈,就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使空,亦是爲假名,亦是中道義。”以這個偈子爲中心思想,來發揮他的即空、即假、即中的要義。所以天臺宗開始的時候,重點也是把握龍樹學中觀義的一個精神,但是它最後呢?還是有自己的超越的地方,所以說他發揮獨到的圓宗。他最後發表出來是圓教。所以導師這裏就點出重點,他沒有去評論他,

  龍樹系的中觀學,給予中國佛法的影響,非常普遍深刻,即使不屬于中觀的學者,也多表示崇敬,或依附于龍樹的教門。

  今天有的不是中觀學系的學者,其實對《中觀》也都很有研究,那麼,很多因爲贊歎龍樹菩薩的這個偉大,那麼也會把自己的法脈,宗派的法脈都會接上去,都會把龍樹菩薩接上去,

  因此傳入日本,即有龍樹爲「八宗共祖」的傳說。

  我們中國有一些宗派也是一樣,如果你去查他們的這個所謂的承傳,你會發現龍樹菩薩是他們的祖師之一,譬如說禅宗也有龍樹菩薩,西天的二十八祖宗中也有龍樹菩薩,

  在西藏,也傳有中觀學,是公元八百年代,由印度傳入的。

  西藏的中觀學蠻發達的,他們也蠻重視的,他們是在公元八百年左右,由印度傳進去的,那我們中國這邊是在公元五百年左右,由鸠摩羅什傳來中國,照理講這個法的傳入中國是比較早,但是因爲它很快的慢慢就沒落了,反而在西藏密教他們的承傳裏面,都很重視這個《中觀》,對這個空義他們是蠻重視的。

  據說∶藏傳的中觀學,有佛護、月稱的「應成派」,和靜命、清辨的「自續派」。

  這個應成派跟自續派,是西藏他們在研究這個《中觀》的時候,發覺他們以前有兩個不同的思想,也就分成兩派,所謂的應承派,它是照《中觀》的體系來講的,它不建立自中,也就是說在論證上來講,只要對方辯論依什麼法現出來,他就用什麼法破他,這個叫應成。那麼自續派是後來應用了唯識的應名學,他認爲還是要建立自中,如果沒有自中好象站不住腳的意思,但是這個爭論後來到月稱菩薩的時候,月稱菩薩認爲還是這個佛護的理論是對的,那麼西藏這一邊他們也認爲應成派才是正宗,才是正確的,自續派他已經融攝了一點唯識的應名的理論,他會認爲反而有爲《中觀》的根本思想,那麼從這一點導師只是點出來要我們明白,如果我們今天研究中論中觀牽涉到這兩派呀,不同的思想的時候,我們就會抉擇,不然你會覺得說:恩,有唯識傾向的人就認爲好象清辯比較有道理,其實真正深深體會中觀義的人,是應成派才正確的,這一點大家注意就好。

  傳入西藏的時候,雖各有因緣,然經過長期的流傳,佛護、月稱的應成系,已取得了中觀正統的權威。藏傳的中觀教典,近來始有部分的翻譯爲漢文。同時,由于中論梵本的發現,日人曾從文義的考訂中,獲得許多新的理解。

  經典都不齊全,那麼導師只是點出來,不管是從西藏保存的論點,還是我們中文翻譯成中文的部分,還有就是梵本又有發現,就是原點,那麼日本人對這方面有考定,有很多新的發現,那這樣子對我們現在在研究也是有幫助的,

  中觀的特質,將來在藏傳、漢傳和梵本的相互參證中,必將更爲正確圓滿的發揚起來。

  如果我們有更多的參考資料,那我們就可以抉擇出裏面共同的部分,或者是不同的部分,那這樣子的話,我們對中觀的根本義會更清楚更明白。這個是我們講引言的部分。後面就要進入導師的介紹了。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自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