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自叙▪P16

  ..续本文上一页中观论颂》龙树菩萨的论着,他主要的展显的空义跟缘起是一贯的,这个是重点。所以表面上我们在讲大乘,其实是跟根本佛法的本身是不二的,是完全一致的,这点大家要注意哦!所以,我们今天学《中观》就先把握这个根本,原来龙树菩萨展现的空义他是立在根本的佛法上来阐扬的,也就是说明白了这一点,站在大乘的人不会说小乘不了义,为什么?这个根本就是从根本佛法把握的,因为缘起跟空本来是一样的,所以先把握这一点,也能把握到根本佛法了。所以学《中观》就知道它在阐扬什么,就是阐扬什么?空义跟缘起的不二。

  龙树深刻的把握了这个,窥见了佛陀自觉以及为众生说法的根本心髓,唯有这,才是佛法中究竟的教说。

  这几句话很深刻,今天龙树菩萨阐扬大乘精神,他把握的根本是什么?就是一个空,般若的空。回溯上去部派讲空,再回溯上去,根本的佛法讲缘起的空,完全一致的,今天龙树菩萨就是把握了这个根本,才能够破除什么?断见跟常见,那么,我们现在把它讲回来,今天导师在对我们这个时代,离龙树的时代已经又两千年了,今天导师在判教,在研究我们整体的佛法,其实他把握住了是哪一点?还是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导师就是把握住了龙树菩萨《中观》空义的精神,而且把握住了龙树菩萨,原来是根本上就把握住了《阿含》的空的精神,是一致的。那么各位呀,我讲这个你们就要注意了,我们今天研究佛法,我们要把握什么?同样就是这一点。这一点没有把握,你不但不了解佛法的根本是什么,你要去分别我们现在所有的宗派,所有的经典的理论,你就没有办法抉择了。就是因为这一点把握住了,不但你自己可以受用,站得住,你可以抉择什么是佛法的正见?什么是方便?什么是了义?你就能够有智慧去抉择去分别了,

  所以这几句话我们要把握好,因为我们大乘佛法,在印度流传到后期的时候,有些理论跟这个根本教义就有所不同。那么今天如果我们把握这个根本教义,你就知道后面为什么不同,同的在哪里?不同的在哪里?同的就是共法,是标准法,标准的,根本的。好,不同的为什么会产生不同?我们就知道噢!为了方便,这个方便,那如果我们明白它是方便,那这个方便才不失为妙用,如果是方便不了解,你把他当作究竟,那就偏离了佛法的根本,这个就很重要咯。所以这个根本如果我们把握住了,也把它贯穿明白了,对佛法的抉择我们就不会彷徨,啊!方便的知道方便,究竟的知道究竟,就没有什么,没有好争论的了。今天所有的佛法宗派法义之争,出在哪里?没有确认这个根本而已,

  所以导师他在自学,我觉得他很了不起,在这么多的经论、这么多的宗派理论中,他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龙树菩萨,这个研究佛法的一个根本马上被他掌握。所以我们也是一样,我们今天要研究佛法,如果先把这个根本掌握了,我告诉你:你研究佛法就会很轻松,很快的就有智慧来抉择这些法,你就不会彷徨,宗派这么多、理论这么多,到底我要听谁的?你不是听谁的,你是抉择到了根本的问题,你能把握这个根本的教义,你就有能力可以抉择,这个很重要哦!比如说我个人研究导师的这些论著,我也是把握到这一点,很快的才能了解佛法的根本是什么,你再来研究所有的法,你就轻松了,这个叫提纲挈领嘛!是不是抓到根本,抓到那个根本来研究佛法就容易了?这个很重要!

  龙树在『中论』中,标揭八不──即中即空的缘起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观因缘品)!依于八不的缘起,即能灭除世间的一切戏论而归于寂灭,这是佛法的究极心要。

  因为佛法的流传源远流长,时间久了,很多我们知道《中观论颂》以八不缘起来作为他的根本,作为他的中心,什么是八不?就是生灭、断常、一异、来去,我们众生都在两边嘛,认为一切法总是实有实无的,总是有一个实在的生、实在的灭,不然就是会怀疑,到底我跟世间是一还是异?都有这些疑问,我们都会落在两边,那八不缘起就是以缘起的空来阐扬他的中道,让我们离这个两边,所以不是实在的生,也不是实在的灭,如何体会到不生亦不灭?这个是《中观》要阐扬的根本,我们总是在实有自性见里面么,如何让你知道他非实,又不是堕于断灭?如何体会到缘起的空,体会到中道?这个就是《中观》那,要让我们体会的地方,只要你能站在空、中道的立场,把这个八不的每个角度都把他了解的时候,你就能体会什么?体会无生了,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体会什么叫不生不灭?也就是我们讲的悟无生,那悟了无生,就能灭除世间的一切戏论、分别,就能体证到什么?法性空寂,一切法一切戏论都归于寂灭,所以导师就讲这是佛法的究极心要。

  我们今天不能解脱,啊我们不能灭苦,生生世世的生死流转,就是因为没有办法了解无生的真相,这八不缘起如果真的明白了,只要反观我们的身心跟一切万法,法法归于寂灭,法法归于无生,这个时候你就不会在自性见上产生执着、贪爱、爱染了,当然就能远离了,生死之业就没有办法束缚你,所以导师就会告诉你,这个是佛法的究极心要,今天我们要讲真正要生死解脱,你这个如果不明白,自性见不可能破的,我执不可能断的,烦恼不可能解脱的,所以才叫作究极心要,也就是离开这个没有第二条路,究竟的在这里!所以学这个法重要不重要大家就了解了,这个地方要下功夫,要用心那!所以说∶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吐露他对于佛陀敬仰赞叹的深意。

  龙树菩萨他认为这个是最重要的,佛陀他来度我们说这些法,这个中间是最重要的,是一切善巧说法中第一的,

  龙树学,当然是发扬一切皆空的,但他的论典,即以他的代表作『中论』来说,不名此为空而名之为中。

  龙树学,龙树菩萨的论着啊,他的学说当然是发扬一切皆空的,但是他的论点最重要的就是这一本中论《中观论颂》,他不名为空,为什么说为中?为什么说《中论》?为什么不写空论?意思是这样子。导师意思是说,今天会用《中论》而不用空论就表示什么?表示说:

  可知龙树揭示缘起、空、中道的同一,而更以不落于两边的中道为宗极。

  这个就是《中观论颂》的根本思想,导师把它点出来,为了让大家明白缘起、空跟中道他本来是同一个性质的,但是龙树他重要把握的,是我们众生容易落于两边,他希望呢?让我们能不落两边而阐扬这个空义,而以中道来把它展现出来。

  在『中论』里,每品都称之为观,如「观因缘品」乃至「观邪见品」等。

  这个中论里面几十品,每一品都加一个观字,《观因缘品》、《观邪见品》、观什么什么……都是这样子。意思就是观。

  观就是观察,正确的观察缘起、空、中道,从论证的观察到体证的现观。

  我们从龙树学的《中观论》里面可以看到处处都加一个观字,目的就是要我们去观察,那么,这个观察从两方面来讲,第一就是理论上论证,第二就是体证。就是说我们从理论的明白,到身心的现观,从论证到现证,这个观的涵盖是两方面的,所以后来都称龙树学系为中观派。因为他都加这个观字嘛,本来叫中论,后来叫《中观论颂》。这个加一个观字就是这样子,

  后来我们普遍那把龙树的这个学系呀,我们都称他为中观派。或中观宗,称《中观》的学者为中观师。龙树的中观学,在公元五百年初,由鸠摩罗什三藏传来中国。在中国旧有佛教和适应时地思潮的发展中,在长江以南曾有过相当的宏扬。其中可看作中观的正统者,就是三论宗。

  这个三论宗在我们中国时间不长,鸠摩罗什来我们中国翻译就把这个中观的思想就有带到我们中国来。那么当然就是《中论》、《十二门论》、《百论》这三个论为中心。所以我们一般就把它叫做三论宗。但是在中国开始的时候蛮兴盛的,但是很快的慢慢就衰弱了,因为到后期也融摄了一点真藏系的思想、如来藏的思想,慢慢的最后就被天台宗融摄了,后来天台宗兴盛起来以后,这个三论宗就没有了,很快的就没有了。所以它在中国的时间不长,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鸠摩罗什他的弟子之中有一位僧肇,僧肇法师对于这个《中观》的思想,有很深的造诣,可惜他年纪很轻三十几岁就入灭了。所以这一方面的发扬就很快的,就没有一个很大的一个延续。这里还讲,

  此外,天台宗也是根据缘起即空、即假、即中的要义,发挥它独到的圆宗。

  也都表示这个这一点是在讲天台宗,他也是用龙树菩萨《中论》里面的这个偈,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使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以这个偈子为中心思想,来发挥他的即空、即假、即中的要义。所以天台宗开始的时候,重点也是把握龙树学中观义的一个精神,但是它最后呢?还是有自己的超越的地方,所以说他发挥独到的圆宗。他最后发表出来是圆教。所以导师这里就点出重点,他没有去评论他,

  龙树系的中观学,给予中国佛法的影响,非常普遍深刻,即使不属于中观的学者,也多表示崇敬,或依附于龙树的教门。

  今天有的不是中观学系的学者,其实对《中观》也都很有研究,那么,很多因为赞叹龙树菩萨的这个伟大,那么也会把自己的法脉,宗派的法脉都会接上去,都会把龙树菩萨接上去,

  因此传入日本,即有龙树为「八宗共祖」的传说。

  我们中国有一些宗派也是一样,如果你去查他们的这个所谓的承传,你会发现龙树菩萨是他们的祖师之一,譬如说禅宗也有龙树菩萨,西天的二十八祖宗中也有龙树菩萨,

  在西藏,也传有中观学,是公元八百年代,由印度传入的。

  西藏的中观学蛮发达的,他们也蛮重视的,他们是在公元八百年左右,由印度传进去的,那我们中国这边是在公元五百年左右,由鸠摩罗什传来中国,照理讲这个法的传入中国是比较早,但是因为它很快的慢慢就没落了,反而在西藏密教他们的承传里面,都很重视这个《中观》,对这个空义他们是蛮重视的。

  据说∶藏传的中观学,有佛护、月称的「应成派」,和静命、清辨的「自续派」。

  这个应成派跟自续派,是西藏他们在研究这个《中观》的时候,发觉他们以前有两个不同的思想,也就分成两派,所谓的应承派,它是照《中观》的体系来讲的,它不建立自中,也就是说在论证上来讲,只要对方辩论依什么法现出来,他就用什么法破他,这个叫应成。那么自续派是后来应用了唯识的应名学,他认为还是要建立自中,如果没有自中好象站不住脚的意思,但是这个争论后来到月称菩萨的时候,月称菩萨认为还是这个佛护的理论是对的,那么西藏这一边他们也认为应成派才是正宗,才是正确的,自续派他已经融摄了一点唯识的应名的理论,他会认为反而有为《中观》的根本思想,那么从这一点导师只是点出来要我们明白,如果我们今天研究中论中观牵涉到这两派呀,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我们就会抉择,不然你会觉得说:恩,有唯识倾向的人就认为好象清辩比较有道理,其实真正深深体会中观义的人,是应成派才正确的,这一点大家注意就好。

  传入西藏的时候,虽各有因缘,然经过长期的流传,佛护、月称的应成系,已取得了中观正统的权威。藏传的中观教典,近来始有部分的翻译为汉文。同时,由于中论梵本的发现,日人曾从文义的考订中,获得许多新的理解。

  经典都不齐全,那么导师只是点出来,不管是从西藏保存的论点,还是我们中文翻译成中文的部分,还有就是梵本又有发现,就是原点,那么日本人对这方面有考定,有很多新的发现,那这样子对我们现在在研究也是有帮助的,

  中观的特质,将来在藏传、汉传和梵本的相互参证中,必将更为正确圆满的发扬起来。

  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参考资料,那我们就可以抉择出里面共同的部分,或者是不同的部分,那这样子的话,我们对中观的根本义会更清楚更明白。这个是我们讲引言的部分。后面就要进入导师的介绍了。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自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