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十講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十講

  8月30日上午 9:00,釋親佛法師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衆講授《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今天是第十講。

  釋親佛法師開示道:佛當時住世在印度,佛經都是梵文,佛教的經典都是翻譯過來的。佛經有五種不翻譯,即:第一是尊重不翻譯,如般若、佛等。第二是多含不翻譯,如比丘、羅漢。第叁是秘密不翻譯,如佛經中的一切神咒。第四是順古不翻譯,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第五屬此方沒有的不翻譯,如庵摩羅果。因爲這五種不翻譯,所以佛經讀起來是艱澀困難的,需要法師來講解。每當法師講法時,都會感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因爲生怕講解錯誤,若有差錯果報將是拔舌地獄。我以前曾講過一個“百丈渡野狐”的故事。——百丈和尚每次說法的時候,都有一位老人跟隨大衆一起聽法。衆人離開後,老人也離開。有一天大家都走了,唯獨老人沒離開,百丈禅師于是問:“面前站的是什麼人?”老人說:“從前的迦葉時代,我曾是此山住持。有個雲遊僧人問我:“大修行的人還會落入因果嗎?”我回答:“不落因果。”就因爲回答錯了,被罰變成狐狸身落入畜生道輪回五百世。現在請您代轉一語,爲我脫離野狐身。”于是他問百丈:“大修行的人還會落入因果嗎?”百丈禅師答:“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禮說:“我已脫離野狐身了,住在山後,請按和尚禮儀葬我。”百丈真的在後山洞穴中,找到野狐的屍體,依禮火葬。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明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身口意一起心動念,就會有果報産生。《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講“南瞻部洲衆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佛大慈大悲,怕我們造業,教我們起心動念就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念經念咒等等。我們想想自己每天二十四小時中究竟用了多長的時間在念佛呢?我本人就感到很慚愧,因爲在一天之中雖然也繞佛拜佛念佛,但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造業。

  昨天來了幾個請法的居士,其中跟著來的一個小孩,根性大利。他的面相就是一副和尚相,胖胖的圓頭圓臉。有一次他和舅舅出去玩,看到一只刺猬,舅舅抓住後的第一反應就是刺猬肉香,而這小孩就告訴舅舅必須放了刺猬,並且親自監督他完成此事。還有一次父親開車帶他出去,看到路邊的一個乞丐,立即叫父親停車,拿出一些錢送給乞丐。這些都不是別人教的,這些都是天性,是我們的本心本性。要知道衆生本心是善,因爲性相近習相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才有了後天的種種惡習。

  這個孩子問我:“師傅,請問那些乞討的老爺爺老奶奶們,是不是他們的兒女不孝順?”你看這個孩子,看到這種現象馬上在腦海中進行反射性的思考。我告訴他:“這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也有可能因爲他們的兒女有殘疾,沒有能力孝養。”從這個孩子的話語和思維中可以看出,他將來長大後必定是個了不得的人物。

  有居士問我,假若碰到了專門以乞討爲生的乞丐,該如何?我告訴他,我們佛教有兩個*輪,一個是“慈悲”,現在好多居士慈悲心都很好,但個別的居士慈悲心只給自己,嗔恨心對大衆。行菩薩道第一條,就是“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若以這個理念來指導自己一生的修行,決定能夠成就。若一切都爲了自己,絕對是地獄餓鬼道,連畜生道都去不了。大家一定要有慈悲心,給人快樂拔人痛苦。另一個*輪就是“智慧”,如果我們把錢給了惡人,他用來行凶做惡,這就是助纣爲虐。如果把錢給了窮人或用來救人性命,這就有很大的善果。要知道錢無自性,看你把它用在什麼地方。我們去過五臺山,路邊有很多乞討者,這就需要有分辨能力,若是以此騙錢爲生,就不要給他錢。但若真是殘疾無助,就要生起慈悲心,進行布施供養。

  我們以前講過八正道,第一個就是正見,正見來自于佛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來自于曆代高僧大德的開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正見。若有了正見,必然會有正思維,即對正見作深入的思考。若每天思維貪嗔癡,這就是邪見,將來必墮落于下叁途。有了正見正思維,就會有正語,講的話必然如法,他人聽聞定會受益。第四正業,業是事業,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特別對于出家人來講,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即爲正業。對于在家居士來講,工人做工幹部管理農民種地等等,這是他們的正業。在佛教中,把販毒、販賣婦女等等列爲非正業,甚至把算命等也列入非正業之中。第五是正命,即用正當的謀生方法賺取生活的所需。第六是正精進,像我們夜以繼日地禮佛拜佛、誦經持咒、渡衆生等,這就是正精進。第七是正念,即系念于聖道的實踐,心不旁鹜,意不散亂。在我們淨土宗,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就是正念。在禅宗無念而念強名正念,這裏的無念是指沒有邪念,像我們凡夫一起心動念,就是貪嗔癡啊。第八是最重要的,就是正定。而正定由何而來呢?即由持戒而來。七佛都在贊歎,“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我們需要逐步地培養自己良好的人格,然後再升華爲佛格。近代太虛大師曾說:“仰止爲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這是代表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思想。生而爲人的機會很難得,所以要先把人的本分做好,這樣便可永保人身去力行菩薩道,經過長時間的修行,自然能趣向佛道證果成佛。佛講過,毗尼住世則佛法住世。毗尼就是戒律。戒律是佛法的命脈。戒是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之階梯。我們修行若想成就,就一定要以戒爲師,戒即諸惡莫做衆善奉行;以法爲師,法即佛所說的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以苦爲師,不要貪圖人生的享樂。現在的不自在是爲了將來到極樂世界得到大自在。觀自在那是大自在,而我們身處于五濁惡世中是最不自在的。現在的約束是爲了將來更大的自由。我們常在放生時念道“一自在一切自在”,確實是這樣的。

  如來悲憫衆生猶如一子,恐怕衆生在六道輪回中頭出頭沒無有出期。所以他講法49年300余會,講了八萬多法門,用各種方式對衆生循循善誘。《妙法蓮華經》中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一乘法就是讓大家都成佛。所以大家要鎖定極樂世界這個目標,好好念佛。現實的功德利益是消災延壽祥和社會,將來必定往生極樂淨土。《淨土聖賢錄》中有很多的例子,每當你念佛時,極樂世界裏就相應地有朵蓮花在開放在放光。你越精進,花朵會越開越大光芒會愈加絢爛,這些都是真實不虛的,因爲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爲什麼《佛說阿彌陀經》中講,六方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要知道人叁世不打妄語,舌頭就可伸至鼻尖。

  下面謹取親佛法師正文如下:

  彌勒。若有菩薩。多營衆務造七寶塔。遍滿叁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于我。

  佛教中有《佛說造塔功德經》這部經典,但佛所講的法都是方便之法,究竟之法是不可說不可說,無法表達的。若有菩薩多營衆務,就是造七寶塔遍滿叁千大千世界,這也是無法令佛歡喜的,因爲佛對衆務是不贊歎不隨喜的。

  彌勒。若有菩薩。于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

  波羅蜜,即爲到彼岸。因爲我們衆生在有生有滅六道輪回的此岸,而彼岸即爲不生不滅,在淨土宗來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四句偈在佛經中是太多了,尤其是《金剛經》,就有很多四句偈,都是教人解脫的。從古到今很多人都在誦持《金剛經》,這部經講的就是妙有真空,我空、我所空、空空。

  馬勝尊者曾有偈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比如,我們今天聚集在這裏佛學講座,有時間、地點、講法師、聽法四衆,各種因緣都具備了,法會就可以成立了。假若其中的任何一個條件缺失了,這個法會是無法進行的。要知一切法都是緣起法,緣生則聚緣盡則滅。凡夫多執著,對家庭、金錢、地位、財富等都無法釋懷。若你執著時,就會生起煩惱,爲了擺脫煩惱就會造業,接著就會産生相應的果報。所以我們不要執著,就不會迷惑造業,不生煩惱,不受果報,就會在一切法中遊戲神通,自在無礙。

  讀誦修行爲人演說。是人乃爲供養于我。何以故。

  講法的功德是很大的,所以大家要廣讀經典並按照經中所說的去修行,還要爲別人講解。因爲佛法是續佛慧命,爲了讓衆生離苦得樂、解脫,繼而成佛。當你這樣做時,就是在供養佛,要知道諸供養中法供養是最殊勝的。

  諸佛菩提從多聞生。不從衆務而得生也。

  菩提智慧是從多聞佛法而生起的。就如叁昄依中所言:“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有深入經藏,才會有如海智慧。

  彌勒。若有菩薩勤營衆務。

  “勤”是很勤奮;“營”是經營。

  令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營于衆務。

  教那些讀誦、修行、演說的菩薩們營于衆務。

  當知是人。增長業障無諸福利。何以故。如是所說叁種福業。一切皆從智慧而生。是故彌勒。營事菩薩。于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爲作留難。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于修禅定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爲作留難。

  “叁種福業”就是讀誦、修行、演說。也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中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彌勒。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于一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之所。應當親近供養承事。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于一勤修禅定菩薩。亦當親近供養承事。

  “修禅定”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

  如是善業。如來隨喜。如來悅可。

  若于勤修智慧菩薩。承事供養。當獲無量福德之聚。

  勤修智慧的菩薩,層次是最高的。因爲戒、定、慧,因定而生慧,智慧開了,就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應對這樣的菩薩,承事供養。

  何以故。智慧之業無上最勝。超過一切叁界所…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