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十一講
9月6日上午 9:00,釋親佛法師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衆講授《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今天是最後一講。
釋親佛法師首先在黑板上寫了一首偈子:“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接著他解釋道:“修行的關鍵在于不要貪求。佛講法49年,根據不同根器的人,講了八萬四千法門,分成五大類,面對人、天、緣覺、聲聞、菩薩。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按照究竟法來說,佛的目的就是讓衆生都找回自性,最終成佛。所以五乘法最後都歸結爲一乘。勸君學道莫貪求,這是從乘上來講。但是從法門上來講,並沒有禅教密律淨這些法門的分別。祖師大德看到凡夫根器不同,在修學方法上劃分爲禅宗、教宗、密宗、律宗、淨宗五種。我們都非常明了,唯有淨土宗是普攝叁根。像文殊普賢這樣的等覺菩薩也發願要到極樂世界去。就是五逆十惡重罪的凡夫,修行淨土法門,也必能往生極樂。上、中、下叁根修學淨土皆能成就。但其它的法門,例如禅宗密宗,就需要上根利器。禅宗四祖道信有一句話:“守一不移”。無論修哪個法門,必須做到這樣。“守一不移”的根據來自于佛經上的“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就解釋了閉關修行的好處。因爲閉關可以做到屏息萬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方能入道。我們在塵世中,受到的誘惑太多,修行就不得受用。像我們在盂蘭盆節,大家若真正地製心一處,超渡過去世父母離苦得樂,祈願現世父母增福增慧,這就是在修行。假若只是吹吹打打唱唱念念,圖好看好聽,這只是聚集愦鬧。在我們邯鄲地區有很多道場,只是做做佛事,進行超渡或者消災。要知道這不是佛的本心,佛教以人爲本,要渡大衆離苦得樂涅槃寂靜。像消災,這是一種方便。超渡,也只是一種補救措施。我們進行超渡,這屬于緣,若亡人不具備因,超渡也無法起到決定作用。假若他本人修行很好,雖然在臨終時迷惑顛倒,但有人在旁助念,或死後有人超渡,就可以成就往生極樂。但如果本人不發心也不修行,你再超渡,他往生極樂世界的可能性也不大。大家一定要有般若智慧,不要迷信。
所以說“勸君學道莫貪求”就是守一不移,心中只有一句佛號,信願行具備,絕對成就。一個道場不在于人數的多少,收入的多少,而在于成就的有多少。要知道在末法時期,開悟證果的可能性不大。假若道場裏整日熱熱鬧鬧的,而沒有一個往生的,這個道場就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
“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即沒有妄心。當沒有妄心時,就沒有所謂的道。《金剛經》中講,“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法如同小船,帶領我們從生死彼岸渡過煩惱中流到涅槃寂靜的彼岸。當到達彼岸時,小船也就是比喻的佛法,就可以舍棄了。所以當沒有妄念了,只有清靜心平等心了,哪裏還有道呢?道之一字,也是方便說。佛講法49年300余會,他對須菩提說道:“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真正的佛法是不能講的,需要你自己去悟的。但是又不能不講。
“無心始體無心道”——是指心清淨了,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念了。體,即本體、人的自性、無心道。
“體得無心道也休”,體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了,還提什麼道字呢?
我們淨業學人,一定要信深願切。即使是達摩大師現前,告訴你說:“我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禅,你如果舍棄念佛法門,我就傳授給你。”淨業學人也要堅定不移地回答:“我已受持念佛法門,發願終身受持絕不更改,縱有深妙禅道,我也不會違背自己的誓願”。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不要退失往生之願,能以這樣深切的信願,執持佛號,定能成就。
我們爲什麼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這部經呢?有人問,淨土不就是五經一論嗎?但是在佛所講的衆多經典中,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勸往生極樂世界的就有二百部經,這部經就是其中的一部。今天是我們講解這部經的最後一課,在最後這一部分就提到了往生淨土需發十種心。所以今天這一課非常重要。外面雨下得很大,屋內聽課的人很少,要知道這也是天龍八部對大家的考驗,如果連點雨都承受不了,又如何做到爲法忘軀呢?
現謹取親佛法師所授正文如下: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現生常苦惱 離忍多嗔恚 怨仇生害心 是名戲論過
魔及魔眷屬 皆生歡喜心 喪失諸善法 是名戲論過
未生善不生 常住于鬥诤 造于惡趣業 是名戲論過
身形多醜陋 生于下劣家 發言常謇澀 是名戲論過
聞法不能持 或聞不入耳 常離諸善友 是名戲論過
值遇惡知識 于道難出離 常聞不順語 是名戲論過
隨彼所生處 常懷疑惑心 于法不能了 是名戲論過
常生八難中 遠離無難處 具足無利益 是名戲論過
于善多障礙 退失正思惟 所受多怨嫉 是名戲論過
如是諸過失 皆因戲論生 是故有智人 速疾當遠離
如是戲論者 難證大菩提 是故有智人 亦應不親近
戲論诤論處 多起諸煩惱 智者應遠離 當去百由旬
亦不近于彼 造立諸舍宅 是故出家人 不應住诤論
汝等無田宅 妻子及僮仆 乃至榮位等 何緣興诤論
出家住寂靜 身被于法服 諸仙鹹敬事 當修忍辱心
如是戲論者 增長毒害心 當墮于惡趣 是故應修忍
囚禁及系縛 刑害而捶楚 如是等諸苦 皆由诤論生
如是戲論者 常遇惡知識 名稱不增長 曾無歡喜心
若舍于诤論 無能伺其便 眷屬不乖離 常遇于善友
于乘得清淨 業障盡無余 摧伏于魔軍 勤修忍辱行
诤論多諸過 無诤具功德 若有修行者 當住于忍辱
親佛法師在上節課已講述了戲論的二十種過失,現又向聽課大衆逐句講解了這些偈言的含義(具體略)。
爾時彌勒菩薩。複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如是過失。令諸菩薩生覺悟心。世尊。于後末世五百歲中。頗有菩薩。聞說如是诤論過失。能生憂悔離煩惱不。
“後末世五百歲中”,就是指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頗有菩薩”,就是指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修行人。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于後末世五百歲中。少有菩薩。能生憂悔舍離煩惱。
佛講的是真言實語啊,確實是少有菩薩能生起憂慮忏悔、舍離煩惱之心。
多有菩薩。其心剛強不相尊敬。懷增上慢互相是非。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雖複受持讀誦演說。由是菩薩業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便于是經疑惑不信。不複受持爲人演說。
《地藏經》上講,南瞻部洲衆生剛愎自用,難調難伏。佛住世時給我們規定了六和敬。和之一字,說之不盡。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這六和敬是我們辦道的基礎。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居士,都要把“六和敬”做爲自己的座右銘,看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否按照“六和敬”去修去做的。佛教之所以維系了二千多年長盛不衰,佛法之所以弘揚下去,關鍵就在于這一“和”字。
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雖複受持讀誦演說。
雖然這些剛強難化的菩薩聽聞到深廣無邊的義趣、不可稱揚的功德,他也受持、讀誦,甚至于演說。
由是菩薩業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
由于業障深重,雖然他受持、讀誦、演說,但不能依教奉行,不能得生殊勝功德。
便于是經疑惑不信。不複受持爲人演說。
對于佛所講的生起疑惑,不去受持,也不爲他人講說。
時魔波旬見是事已。爲诳惑故作比丘像。
末法時期,魔子魔孫、邪師說法,如恒河沙。
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不願意衆生都出了叁界,這樣他統治的人民就減少了。他就跟佛說:“我要破壞佛法。”佛告訴他:“佛是正法,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壞佛法。”魔笑笑說:“等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子孫統統出家,披上袈裟來破壞你的佛法。”世尊聽到之後一句話不說,流眼淚。所以說了個比喻:譬如獅子蟲,還食獅子肉。這不是佛弟子,是魔王的子孫來消滅佛法的。
來到其所。說如是言。此諸經典皆是世俗。善文詞者之所製造。非是如來之所宣說。
魔波旬現比丘像,告訴說諸多經典都不是佛所說的,讓人對佛的正法生起疑惑,障礙一切衆生修學正法、信解正法。
何以故。此經所說功德利益汝皆不得。由魔波旬如是诳惑。于此空性義利相應甚深契經。心生疑惑起諸诤論。不複受持讀誦演說。
因爲魔現比丘像,而比丘猶如佛之親子,大家受到迷惑欺騙,對大乘經論生起疑惑了,彼此诤論。
空性,即我空、所空、我所空、空空。正如馬勝比丘講:“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就是緣起性空,佛所講法49年就這四個字。若大家明了這個道理,對任何事物就都不執著了,緣生則起,緣盡則滅。
彌勒。彼諸愚人不能了知。由自業故。不能獲彼殊勝功德。自業消已。決定當得如是功德。
因爲業障,所以不能獲得殊勝的功德。
我們以前講過忏悔,真正的實相忏悔,就是罪由心生由心滅,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這個忏悔是最殊勝的。
佛教中講,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智慧的太陽,定能消除罪業的汙垢。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衆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于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這部經也是爲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講的,內容更具體詳細了。
“發十種心,隨一一心”,這十種心,無論發哪一種心,都可以往生。因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法乃不二法門,只要發其中一心,其它諸心也皆具備。
世尊。何…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十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