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十一讲
9月6日上午 9:0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众讲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今天是最后一讲。
释亲佛法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首偈子:“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接着他解释道:“修行的关键在于不要贪求。佛讲法49年,根据不同根器的人,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分成五大类,面对人、天、缘觉、声闻、菩萨。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按照究竟法来说,佛的目的就是让众生都找回自性,最终成佛。所以五乘法最后都归结为一乘。劝君学道莫贪求,这是从乘上来讲。但是从法门上来讲,并没有禅教密律净这些法门的分别。祖师大德看到凡夫根器不同,在修学方法上划分为禅宗、教宗、密宗、律宗、净宗五种。我们都非常明了,唯有净土宗是普摄三根。像文殊普贤这样的等觉菩萨也发愿要到极乐世界去。就是五逆十恶重罪的凡夫,修行净土法门,也必能往生极乐。上、中、下三根修学净土皆能成就。但其它的法门,例如禅宗密宗,就需要上根利器。禅宗四祖道信有一句话:“守一不移”。无论修哪个法门,必须做到这样。“守一不移”的根据来自于佛经上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解释了闭关修行的好处。因为闭关可以做到屏息万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方能入道。我们在尘世中,受到的诱惑太多,修行就不得受用。像我们在盂兰盆节,大家若真正地制心一处,超渡过去世父母离苦得乐,祈愿现世父母增福增慧,这就是在修行。假若只是吹吹打打唱唱念念,图好看好听,这只是聚集愦闹。在我们邯郸地区有很多道场,只是做做佛事,进行超渡或者消灾。要知道这不是佛的本心,佛教以人为本,要渡大众离苦得乐涅槃寂静。像消灾,这是一种方便。超渡,也只是一种补救措施。我们进行超渡,这属于缘,若亡人不具备因,超渡也无法起到决定作用。假若他本人修行很好,虽然在临终时迷惑颠倒,但有人在旁助念,或死后有人超渡,就可以成就往生极乐。但如果本人不发心也不修行,你再超渡,他往生极乐世界的可能性也不大。大家一定要有般若智慧,不要迷信。
所以说“劝君学道莫贪求”就是守一不移,心中只有一句佛号,信愿行具备,绝对成就。一个道场不在于人数的多少,收入的多少,而在于成就的有多少。要知道在末法时期,开悟证果的可能性不大。假若道场里整日热热闹闹的,而没有一个往生的,这个道场就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即没有妄心。当没有妄心时,就没有所谓的道。《金刚经》中讲,“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如同小船,带领我们从生死彼岸渡过烦恼中流到涅槃寂静的彼岸。当到达彼岸时,小船也就是比喻的佛法,就可以舍弃了。所以当没有妄念了,只有清静心平等心了,哪里还有道呢?道之一字,也是方便说。佛讲法49年300余会,他对须菩提说道:“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真正的佛法是不能讲的,需要你自己去悟的。但是又不能不讲。
“无心始体无心道”——是指心清净了,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妄念了。体,即本体、人的自性、无心道。
“体得无心道也休”,体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还提什么道字呢?
我们净业学人,一定要信深愿切。即使是达摩大师现前,告诉你说:“我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你如果舍弃念佛法门,我就传授给你。”净业学人也要坚定不移地回答:“我已受持念佛法门,发愿终身受持绝不更改,纵有深妙禅道,我也不会违背自己的誓愿”。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要退失往生之愿,能以这样深切的信愿,执持佛号,定能成就。
我们为什么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这部经呢?有人问,净土不就是五经一论吗?但是在佛所讲的众多经典中,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劝往生极乐世界的就有二百部经,这部经就是其中的一部。今天是我们讲解这部经的最后一课,在最后这一部分就提到了往生净土需发十种心。所以今天这一课非常重要。外面雨下得很大,屋内听课的人很少,要知道这也是天龙八部对大家的考验,如果连点雨都承受不了,又如何做到为法忘躯呢?
现谨取亲佛法师所授正文如下: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现生常苦恼 离忍多嗔恚 怨仇生害心 是名戏论过
魔及魔眷属 皆生欢喜心 丧失诸善法 是名戏论过
未生善不生 常住于斗诤 造于恶趣业 是名戏论过
身形多丑陋 生于下劣家 发言常謇涩 是名戏论过
闻法不能持 或闻不入耳 常离诸善友 是名戏论过
值遇恶知识 于道难出离 常闻不顺语 是名戏论过
随彼所生处 常怀疑惑心 于法不能了 是名戏论过
常生八难中 远离无难处 具足无利益 是名戏论过
于善多障碍 退失正思惟 所受多怨嫉 是名戏论过
如是诸过失 皆因戏论生 是故有智人 速疾当远离
如是戏论者 难证大菩提 是故有智人 亦应不亲近
戏论诤论处 多起诸烦恼 智者应远离 当去百由旬
亦不近于彼 造立诸舍宅 是故出家人 不应住诤论
汝等无田宅 妻子及僮仆 乃至荣位等 何缘兴诤论
出家住寂静 身被于法服 诸仙咸敬事 当修忍辱心
如是戏论者 增长毒害心 当堕于恶趣 是故应修忍
囚禁及系缚 刑害而捶楚 如是等诸苦 皆由诤论生
如是戏论者 常遇恶知识 名称不增长 曾无欢喜心
若舍于诤论 无能伺其便 眷属不乖离 常遇于善友
于乘得清净 业障尽无余 摧伏于魔军 勤修忍辱行
诤论多诸过 无诤具功德 若有修行者 当住于忍辱
亲佛法师在上节课已讲述了戏论的二十种过失,现又向听课大众逐句讲解了这些偈言的含义(具体略)。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如是过失。令诸菩萨生觉悟心。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颇有菩萨。闻说如是诤论过失。能生忧悔离烦恼不。
“后末世五百岁中”,就是指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颇有菩萨”,就是指我们这些末法时期的修行人。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少有菩萨。能生忧悔舍离烦恼。
佛讲的是真言实语啊,确实是少有菩萨能生起忧虑忏悔、舍离烦恼之心。
多有菩萨。其心刚强不相尊敬。怀增上慢互相是非。闻说如是甚深义趣殊胜功德。虽复受持读诵演说。由是菩萨业障深重。不能得生殊胜功德。便于是经疑惑不信。不复受持为人演说。
《地藏经》上讲,南瞻部洲众生刚愎自用,难调难伏。佛住世时给我们规定了六和敬。和之一字,说之不尽。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这六和敬是我们办道的基础。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都要把“六和敬”做为自己的座右铭,看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否按照“六和敬”去修去做的。佛教之所以维系了二千多年长盛不衰,佛法之所以弘扬下去,关键就在于这一“和”字。
闻说如是甚深义趣殊胜功德。虽复受持读诵演说。
虽然这些刚强难化的菩萨听闻到深广无边的义趣、不可称扬的功德,他也受持、读诵,甚至于演说。
由是菩萨业障深重。不能得生殊胜功德。
由于业障深重,虽然他受持、读诵、演说,但不能依教奉行,不能得生殊胜功德。
便于是经疑惑不信。不复受持为人演说。
对于佛所讲的生起疑惑,不去受持,也不为他人讲说。
时魔波旬见是事已。为诳惑故作比丘像。
末法时期,魔子魔孙、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当年世尊在世的时候,魔王波旬不愿意众生都出了三界,这样他统治的人民就减少了。他就跟佛说:“我要破坏佛法。”佛告诉他:“佛是正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坏佛法。”魔笑笑说:“等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子孙统统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你的佛法。”世尊听到之后一句话不说,流眼泪。所以说了个比喻:譬如狮子虫,还食狮子肉。这不是佛弟子,是魔王的子孙来消灭佛法的。
来到其所。说如是言。此诸经典皆是世俗。善文词者之所制造。非是如来之所宣说。
魔波旬现比丘像,告诉说诸多经典都不是佛所说的,让人对佛的正法生起疑惑,障碍一切众生修学正法、信解正法。
何以故。此经所说功德利益汝皆不得。由魔波旬如是诳惑。于此空性义利相应甚深契经。心生疑惑起诸诤论。不复受持读诵演说。
因为魔现比丘像,而比丘犹如佛之亲子,大家受到迷惑欺骗,对大乘经论生起疑惑了,彼此诤论。
空性,即我空、所空、我所空、空空。正如马胜比丘讲:“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就是缘起性空,佛所讲法49年就这四个字。若大家明了这个道理,对任何事物就都不执著了,缘生则起,缘尽则灭。
弥勒。彼诸愚人不能了知。由自业故。不能获彼殊胜功德。自业消已。决定当得如是功德。
因为业障,所以不能获得殊胜的功德。
我们以前讲过忏悔,真正的实相忏悔,就是罪由心生由心灭,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个忏悔是最殊胜的。
佛教中讲,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智慧的太阳,定能消除罪业的污垢。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这部经也是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讲的,内容更具体详细了。
“发十种心,随一一心”,这十种心,无论发哪一种心,都可以往生。因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法乃不二法门,只要发其中一心,其它诸心也皆具备。
世尊。何…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