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
《佛说阿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净土虽然是易行道,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往生。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就不能往生。
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一切诸佛菩萨都是大慈悲心,没有慈悲心与佛就不相应了,所以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慈悲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于一切众生决定没有损害的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不能够压迫众生,不能叫众生因我而起烦恼。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要像诸佛如来一样,怜悯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在讲此正文的同时,亲佛法师说了一个“马郎妇”的故事。
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观音菩萨欲化陕右,故化为一个美女,来到陕右地区劝化。陕右之人突见有一美女来到,皆为她的绰约风韵所倾倒,纷纷前来送礼,欲与之结成婚姻。
化作美女的观世音菩萨对众人说:「我已到了婚配的年龄,也想找位称心如意的郎君。只是求婚的人太多了,我只好出道题目,谁最终考试合格我便嫁给谁。我这儿有部《妙法莲华经》,其中一品叫《普门品》,若有人能在一个晚上背会此品,我就嫁给他。」
此话一出,那些求婚者便立即对照经文背诵起来。到了第二天黎明,能够通背《普门品》的竟多达廿余人。观音菩萨又说:「我只是一人,不能嫁给你们所有的人,没办法,只好再请你们背《金刚经》,有谁能于一夜之间全部背熟,我便嫁给他。」二十几位求婚者于是又背起《金刚经》。到了第二天早晨,能通背《金刚经》的仍有10余人。观音菩萨逐拿出七卷法华经,约以三日,让大家再去背诵。三天之后,能通此经者仅有一位姓马的少年,观音菩萨便答应了这位少年的求婚,令他备办礼物,准备婚姻大事。
马氏少年欣喜万分,准备完毕,逐在一派喧天锣鼓声中将观音迎到了家中。贺客盈门,少年想把新媳妇领出来相见亲朋好友。化作美女的观音说:「我现在身体不舒服,过一会再去见客人吧。」少年怜爱心切,不敢强求,自己出房应付客人去了。过了一会,客人催促少年再次请媳妇出来相见。少年回到房中,发现他那刚过门的媳妇已经死了,身体已经开始烂坏。马氏少年痛哭不已,喜事改作丧事,为新媳妇料理了后事。
几天之后,有一老僧来到马氏家中,问那美女的去向。马氏少年告知原委,逐领老僧来到墓地。老僧以锡杖掘地,挖开坟墓,只见尸体已经化尽,唯有锁子骨尚存。老僧以锡杖挑起骨头,对众人说:「这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他怜悯你们,故化作美女前来教化。你们应该善思因果,免堕轮回苦海。」言罢,飞空而去。自此之后,陕右一带信奉佛教的人才逐渐增多起来。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对于佛的“正法”,决定依教奉行,纵然遇到什么样的灾难,乃至损失生命也在所不惜。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无胜忍心,即平等心,无分别心,无执著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不贪著利养,恭敬、尊重,始终保持心的清净法喜。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对一切众生都尊重、恭敬,都不可以有“下劣心”。“下劣”是轻慢、轻视。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不执者世间法,对大觉悟生起决定之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对诸善根无所求亦无所贪,保持一颗清净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对一切相都不要执着,正如《金刚经》中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弥勒。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这十种心,发任何一心都具足其它九心,若想往生极乐世界,必定能够成就。
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开示演说如来真实功德。发起菩萨殊胜志乐。
这部分是流通分。阿难尊者赞叹世尊开示演说如来真实功德。
“如来”,是理上、性上,是我们自性的真实功德。
“志”就是誓愿,“乐”是爱好、喜欢。
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受持。
阿难尊者请示经名。要知道闻佛经首题即获功德无量。
佛告阿难言。此经名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亦名弥勒菩萨所问。以是名字汝当受持。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与“弥勒菩萨所问”是经名的别题。佛所讲的一切经典都可称之为“经”,“经”之此字为通题。
佛说此经已。弥勒菩萨及诸声闻。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听闻佛法,最主要的是“信受奉行”。
每部经都具四种功德利益,即贯、摄、常、法。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一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