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成佛之法,對二乘之法卻未見得能很好地理解。這樣一來,把二乘之人引導入菩薩道就會很困難。
又,二乘之法其實也是菩薩道。何以見得呢
因爲用聲聞、辟支佛二乘之道,可以度脫那些貪著小乘的衆生,引導他們很容易,這不就是普度衆生的菩薩行嗎
又,有的人深知聲聞、辟支佛二乘不是成佛之道,便離開這種錯誤之道而走上正確的大乘之道。菩薩就是明知二乘之修行方法不能成佛,才離開二乘之法而修大乘的。盡管菩薩學習過二乘之法,並沒有丟失自己的功力,能夠再由大乘之法成佛。小乘之人因是鈍根,不能通曉大乘之法,很難走這種迂回曲折之路。大乘之人是利根,智力強,走這種迂回曲折之路並不爲難。比方會浮水的人,到深水之中,也不難浮起。您所說的「九折叁難」,都是爲了取得畢竟空智慧所必須走的路,不算是自討苦吃。當然,取得畢竟空智慧,並沒有成佛,以後大乘能成佛,小乘不能成佛,這才有所不同。
諸菩薩從發心作佛以來所行的大乘法,與畢竟空智慧是和合的。拿檀(布施)波羅蜜來說吧,《般若波羅蜜·初品》說,行檀波羅蜜時,連布施者是誰、受施者是誰、所施是何物,都心中無念,畢竟是空。可見,大乘之法就是求取畢竟空智慧的,因而走迂回曲折之路,怎能說自討苦吃呢
走起來又怎麼會爲難呢
所說叁獸渡河的比喻,正是說明兔不能如象、馬那樣蹈深,馬不能及象那樣蹈深,但馬須先經兔道再按自己的走法渡河,象須先經兔、馬之道,才能按自己的走法渡過河去。菩薩也是這樣的,先經聲聞、辟支佛二乘之道,然後經菩薩之道成佛。
原典
問曰:無漏聖法,本無當於二乘。二乘無當,則優劣不同,階差有分。分若有當,則大乘自有其道,道而處中,其唯菩薩。乘平直往,則易簡①而通。複何爲要經九折之路,犯叁難②以自試耶
又,叁乘之學,猶叁獸之度岸③耳。涉深者,不待於往複,往複既無功於濟深,而徒勞於往返。若二乘必是遍學之所經,此又似香象先學兔馬之涉水,然能蹈涉於理深乎
如其不爾,遍學之義,未可見也。
答曰:菩薩欲成一切智④故,于不善、無記法中,尚應學知,何況善法耶
外道神通諸善之法,亦當學知,況賢聖道法乎
如人目見一切好醜之事,須用則用,若不用者,見之而已。菩薩如是。以慧眼見知一切法,直人大乘行者而行之,余二乘法,唯知而已。
或有人言,佛說遍學,爲以導二乘人故。如佛本爲菩薩時,雖知六年苦行非道,但爲度邪見衆生故,現行其法,既成佛已,毀訾苦行,說言非道⑤。聞者即皆信受,以佛曾行此法,實非道也。若菩薩但學大乘法者,二乘之人謂,菩薩雖總相知諸法⑥,而不能善解二乘法也。
又,二乘法是菩薩道。所以者何
用此二道,度脫貪著小乘衆生,取之則易。
又,如人密知是道非道,便離非道行正道。菩薩亦如是,明知二乘行法,不能至佛,即離其法,行於大道。然行者雖學二乘之法,而不失其功。以成佛乘故。而小乘人鈍根,不能通達大乘法故,迂回爲難。大乘之人,利根智力強故,不以爲難也。如能浮人,雖入深水,不以爲難。九折叁難者,此皆畢竟空⑦智慧之分,不得以之爲難。雖不能度,不期成佛爲異耳。
以諸菩薩從發意以來所行之道,與畢竟空智和合。如《般若波羅蜜·初品》中說,施者受者,物不可得。⑦是故非爲難也。言叁獸者,如兔不能及象馬之蹈,馬不能及象所蹈。如馬要先經兔道,然後自行其道;香象要先經兔馬之道,然後自到其地。菩薩亦如是,先經二乘之地,然後自到其道也。
注釋
①易簡:取自《易·系辭上》:「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②叁難:指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之苦難。
③叁獸之度岸:指兔、馬、象叁獸渡河,兔子浮而渡河,足在水上,比喻聲聞悟道最淺。馬足在水中,或到底或不到底,比喻緣覺悟道稍深。象足到水底,蹈沙而渡,比喻菩薩悟道最深。見《毗婆沙論》卷四。
④一切智:大乘佛教又稱爲根本無分別智,即從現象的總體上觀一切皆空,唯有涅槃爲實的智慧。這是羅什介紹的整個般若認識過程的一個初級階段,講空徹底的小乘派別也可以達到這個階段。另外,請參第二章「次重問法身並答」注⑩。
⑤釋迦佛出家後,到深山幽谷靜坐。他先實行苦行六年,每日吃一麻一米,四時風雨雷電,坐姿不變,身體消瘦,形同枯木。後來決定抛棄苦行,並在菩提樹下深思七日七夜,證得正覺成佛。見《因果經》卷叁、《修行本起經》卷下等。
⑥菩薩雖總相知諸法:總相,與別相爲一對概念,表示全體與部分,一般與個別。總相指現象總體、現象的一般本質,別相指個別現象、特殊現象。菩薩得一切智,把握了現象的總相,即把握了現象的空性本質,還必須用一切智觀察每一別相,都能指出其虛妄總相來,才進到一切種智(佛智)。一切種智才盡知諸法總相、別相,盡知佛教修習的無量道門。
⑦畢竟空:《大智度論》卷叁十一:「以有爲空、無爲空,破諸法令無有遺余,是名畢竟空。」即大至叁世十方,小至微塵一念,從世俗的因果報應,到佛所得真如實際,
一切皆空。
⑧《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序品》:「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诃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密中,以無所舍法,應具足檀那波羅蜜,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這就是說,布施的態度必須端正,要求不惜不悔,不望報,不自高,還要不念誰是施者,誰是受者,所施何物,才算具足檀那波羅蜜。
譯文
慧遠問道:聲聞、緣覺的修行,共有八個層次,方向是一致的,都歸向涅槃。在修行者中,有的是一步一步地前進,有的是跳躍式地超越而受果,因爲根器的利鈍不同,因而成就的快慢有異。菩薩爲什麼能學般若呢
心利的,不能挫成鈍的;心鈍的,也不能磨成利的。菩薩是利根,從根本上就大大超過聲聞、緣覺,所以能學般若。可是,讓他們到下等的聲聞、緣覺中去比較優劣,不也難爲他們嗎
如果說這是叫能者去做容易的事,有什麼理由必須這樣做呢
說實在的,我覺得這是不必要的。但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遍學品》要菩薩遍學,想來一定有其深意吧
羅什回答道:學習經書的人,應該善於根據具體情況了解它的真實含義。比如,有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去看殺生,弟子問他爲什麼要看
他說:我還沒有得道,應該了解一切。或說:到殺生之處,知道如何快速解決衆生生命的方法,爲的是能有辦法不讓衆生受各種苦惱。同樣的道理,菩薩用叁解脫門觀察涅槃之法,知道斷除何種結使,得何種涅槃,斷除疑結、我結、戒取結叁結,逐步具有證人涅槃的條件,但是菩薩並不去證須陀洹果以至阿羅漢果,得漏盡涅槃。
又,比方人眼見坑壕,不會掉進去,菩薩進入小乘涅槃之法,也不會去求證,不會受什麼信行、法行之名。因爲菩薩有利根,超出於二乘,只是比起大菩薩來還差一些罷了。就像獅子,雖然與百獸共處,自然高於百獸。又如國王走了一百裏之後,中途應該住宿了,他見到大臣們的住處,雖在其中出入觀察,並沒有在那裏住下的意思,而是想到這裏雖然不錯,但另外還有更好的地方。菩薩也是這樣的。
菩薩入於道慧時,分別了解外道的禅定五神通法、二十七種賢聖法,即所謂十八種學法、九種無學法,以及辟支佛道;分別了解之後,繼續修行自己的菩薩道。了解這些有兩種好處:一是知道這些修行之法,用來度脫衆生,不會有什麼疑難;二是所度衆生知道菩薩親自實行過這些方法,因而很容易信任和接受。不然的話,衆生會想,都在生死中輪回流轉,你和我沒有什麼不同,因而不會信任,更不會接受的。
原典
又問:聲聞、緣覺,凡有八輩①,大歸同趣,向涅槃門。又,其中或有次第得證,或有超次受果②。利鈍不同,則所入各異。菩薩雲何而學般若耶
心利者,不可挫之爲鈍;鈍者,不可銳之令利。菩薩利根,其本超此。而甫就下位之優劣,不亦難乎
若雲能者爲易,於理複何爲然
其求之於心,未見其可。而經雲遍學,必有深趣。③
答曰:學者善分別谛知其法。如有大德之人,往觀殺生法。其弟子問之何故
答言,我未得道,靡所不更。或至此處,知其要脈,不令衆生受諸苦惱。若以叁解脫門,觀涅槃法,知斷如是結使,得如是涅槃,叁結④盡得涅槃分,謂無爲須陀洹果,乃至羅漢,得漏盡涅槃果⑤。
又,如人眼見坑塹,終不墮落,假令人其法者,於法不證,不受信行⑥、法行⑦之名。以諸菩薩利根故,超出二乘。於大菩薩,有所不及了。如師子雖處於百獸,爲勝也。如國王行百裏,應中道宿,見有大臣住處,王雖在中入出觀者而無宿意,作是念言,此雖爲妙,自知別有勝處。菩薩亦如是。
若入道慧⑧時,分別觀知外道禅定五神通⑨法,及二十七種賢聖法⑩,所謂十八種學法、九種無學法,及辟支佛道⑾,分別觀已,續行菩薩道,得二種利益:一者,自了了知其法,用度衆生時,無所疑難;二者,所度衆生知彼體行此法,則便信受。若不爾者,同在生死,彼我無異,便不信受。
注釋
①八輩:即四雙八輩,或稱四雙八人,包括四向四果。聲聞乘中,根據修習程度,分爲四大階段,稱爲四果,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接近四果的,稱爲四向,即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四向四果,共爲八輩。見《陰持入經》。
②次第得證、超次受果:四果爲修習的四大階段,八輩則在每大階段中又分兩個小階段,四果的四大階段變爲八個小階段。有的是按部就班地修習下去,有的則可以超越,如須陀洹果可以超越斯陀含向、嘶陀含果而到阿那含向。
③指《摩诃般若波羅密經·遍學品》。
④叁稭:得須陀洹果之人所斷之叁結,指見結(我見)、疑結(對佛教的懷疑)、戒取結(行邪戒)。
…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十七章 次問遍學並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