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⑤漏盡涅槃果:從須陀洹修行到阿羅漢果,已斷除貪欲,斷絕煩惱,不僅滅除了生死之因,也滅除了生死之果,證入涅槃,無垢清淨,即無漏涅槃果。
⑥信行:信佛教而行,稱爲信行,鈍根的人因信行成聞慧。
⑦法行:依佛法而行,稱爲法行,利根的人因法行而成思慧。
⑧道慧:有多種解釋,這襄可以理解爲一切智。一切智是從認識狀態說,道慧則是引導衆生的角度說的,指能分別知聲聞、緣覺方便之道。
⑨外道禅定五神通:指外道在禅定中所得的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智通、自識宿命通等五種神通。
⑩二十七種賢聖法:聲聞乘四果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稱爲有學,阿羅漢稱爲無學,學道圓滿,不需再學修行的意思。《中阿含·福田經》說十八種學法爲:信行、法行、信解脫、見到、身證、家家、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九種無學法指:思法、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十八種學法及九種無學法合稱二十七種賢聖法。
⑾辟支佛道: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無師自通獨立成佛,叫做獨覺;一種是多世積善修行,最後一世雖是無佛之世,無師可從,而緣業成熟,自然成佛,叫做緣覺。無論那種情況,都無所師承,也不說法傳道,所以,實際上沒有留下什麼辟支佛道。
譯文
慧遠又問道:若是菩薩遍學,是從學方便開始呢,還是馬上學無漏道呢
如從學方便開始,那麼,怎麼能考驗自己的心,知道自己的心一定不會去求證,不會進入無漏道呢
如不是先學方便以自我考驗,馬上學無漏道的話,就會像鳥失去翅膀,墮入無漏道的空解脫、無相解脫之中,自己沒有力量再回得來。看來還是先學方便般若,內心像一杆秤一樣,能夠正確對待一切現象,那一下子便可以跳登龍門,由魚變爲龍,由菩薩變爲佛,又何必遍學呢?
羅什回答道:這件事,佛在《般若經》中已經談到,菩薩進入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時,要先立願;修學完成,心便厭離,但不去取證,因爲這是我修學的時候,不是求證的時候。有這樣的心願,即使進入無漏之道,也不會證入涅槃。
又,有人說,菩薩由於兩種因緣而不會證涅槃:一是深心貪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了求得這種至高無上的佛智,決不會中途停頓去求證涅槃;二是對於衆生有深入骨髓的大悲心,不願獨自證入涅槃。雖然知道一切法的最終歸宿是涅槃無爲,但證入涅槃的時候未到。對於衆生有這種了不起的大悲之心,這才叫做菩薩,他懂得涅槃的好處,卻不去取證。
又有人說,菩薩自無數劫以來,一直修習福德利根,所以,入叁解脫門時,能即時深入無漏道。因爲福德利根的勢力很大,大到一進去就再也回不來,就像大魚隨恒河之水流入大海,不能返回,因爲受到水力的牽製。這時,十方諸佛便會現身教誨:善男子,應該記住你的本願,要度脫一切衆生,不要獨自入涅槃。你只得到一個法門,我們得到無量阿僧祇法門,由於憐憫衆生,尚且住在世間,何況你呢
這時,菩薩便會信受佛語,不入涅槃。至於菩薩爲什麼要遍學
前面已經談過。所以,因爲菩薩之道平直,便認爲菩薩不應遍學,那是不對的。
原典
又問:若菩薩遍學,爲從方便始,爲頓入無漏道也。若從方便始,以何自驗其心,知必不證,而入無漏也
若不先學方便以自驗,則是失翼而墮空無相,酬可自反①。若先學漚和般若,心平若稱,一舉便可頓登龍門,大夫何爲遍學乎
答曰:是事,佛於般若已說。菩薩入叁解脫門,要先立願,學觀如已,心則厭離,唯不取其證,我學觀時,非是證時②。以如是之心,入無漏者,終不證也。
又人言,菩薩先以二因緣故,不取其證也:一者,深心貪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③;二者,於衆生中,大悲徹於骨髓,不欲獨取涅槃。雖知一切法中涅槃無爲,但以時未至故。是名菩薩,於衆生中,大悲之至。所謂得涅槃味,而不取證也。
複有人言,菩薩無量劫來,修習福德利根故,入叁解脫門時,即深入無漏法,以此勢力,不能自反。譬如大魚隨順恒河,入於大海,不能得反,以水力牽故。爾時,十方諸佛,現其身相語言:善男子,當念本願,度一切衆生,莫獨入涅槃④。汝但得一法門。我等如是無量阿僧祇法門,憐愍衆生故,猶住世間,何況於汝?時菩薩信受佛語故,不取果證。菩薩遍學,義如前說。是故,不得以乘平直往爲難。
注釋
①《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不證品》:「譬如有翼之鳥,飛騰虛空而不墮墜,雖在空中,亦不住空。須菩提,菩薩摩诃薩亦如是,學空解脫門、學無相無作解脫門,亦不作證,以不證故,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按照這一段的意思,「酬可自反」的「酬」字疑誤,應爲「不」或「難」。
②《大智度論》卷七十六:「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诃薩欲行般若波羅蜜,雲何學空叁昧,雲何入空叁昧,雲何學無相無作叁昧,雲何入無相無作叁昧,……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摩诃薩不應空法作證,世尊,雲何菩薩住空法中而不作證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诃薩具足觀空,先作是願,我今不應空法作證,我今學時,非是證時。」
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梵文的音譯,意譯爲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智、無上道,爲佛智。
④《大智度論》卷十:「菩薩亦如是,立七住中,得無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爾時,十方諸佛皆放光明照菩薩身,以右手摩其頭語言:善男子,勿生此心,汝當念汝本願,欲度衆生。汝雖知空,衆生不解,汝當集諸功德,教化衆生,共入涅槃。汝未得金色身、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無量光明、叁十二業,汝今始得一無生法門,莫便大喜。是時,菩薩聞諸佛教誨,還生本心,行六波羅蜜,以度衆生。」
譯文
慧遠又問道:《摩诃般若經》說,聲聞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道及辟支佛的智與滅,都是菩薩無生法忍。體味這話的意思,似乎是說,菩薩學了聲聞及辟支佛的滅與智,才得成就無生法忍。但聲聞、辟支佛之學本來不是菩薩之道,怎麼能成就無生法忍
如果必須等到學習聲聞、辟支佛之道後不去證入,才能成就無生法忍,那麼,諸佛世尊大會說法,其中難道沒有一下子頓悟而獲得無生法忍的嗎
反複推敲,總有疑問。
羅什回答道:經中所說,從須陀洹到阿羅漢、辟支佛的智與斷,都是菩薩無生法忍。他們的智,叫做學人四智,無學人六智;斷,叫做學人有余斷,無學人無余斷。他們的智與斷,都是以悟解諸法實相爲目的的。只是由於聲聞、辟支佛的根鈍,悟解實相需要六智,菩薩的根利,只用一智,便是如實智。就像鈍斧砍樹,使力好幾下才能砍斷,如用利斧,一砍就斷了。都是砍斷一株樹,只是功力和作用不同罷了。各位賢聖也是這樣的,他們都要砍斷煩惱之樹,由於小乘的智慧較鈍,要分別用六種智才能砍斷。下面簡單談談這個道理。
凡夫所想的,都是顛倒之見。其實,生死往來,受盡各種苦惱,稱之爲苦。認識到人生爲苦,叫做苦智。由這種無漏苦智,對人生苦惱深深厭惡,由厭惡即舍苦。爲什麼能舍去苦呢
因爲苦沒有自性的緣故。爲什麼苦沒有自性呢
因爲苦由因緣和合而引起,畢竟不生。有了這種認識,自然不會用苦來束縛自己,産生結使了。這叫集智、滅智、道智。修得這四智後,再修得盡智、無生智,才能悟得諸法實相。菩薩不同,因爲根利,知道所謂苦谛一相,其實無相,性本空寂。只是凡夫之心顛倒,才分別有苦有樂。
又,人生之苦是由愛等産生的,愛欲也是一相。苦爲果,愛爲因,因與果同,苦既是空,愛當然也是空。菩薩對於其他叁谛的認識也是這樣。這種認識,既無所謂斷,也不去取證,通過這種認識,善能了解任何一谛的實相。由此可見,聲聞的智慧鈍,需要一步一步地修得各種智後,才能收效。菩薩則因能深入,觀四谛只有一谛,就像《思益經》所說,四谛其實只有一個空谛。
又,《般若波羅蜜經》中,說聲聞的所有智、所有斷,都在菩薩無生法忍中。這是因爲,雖然聲聞以四谛而悟諸法實相,菩薩只以一谛悟得諸法實相,聲聞因智慧鈍而多對人生厭惡和害怕,菩薩則因智慧利而多以慈悲爲心,但同是悟得諸法實相。所以說,所有智、所有斷,都是菩薩無生法忍。比如用酥作出種種食物,名字雖有許多,其實都是同樣的一種酥。
有人說,有的衆生愛多,有的見多。愛多的,由無作解脫門可以入於涅槃,所謂無作解脫,就是觀諸法無常、苦。見多的,由空解脫門能入涅槃,所謂空解脫門,就是悟得空、無我。那些觀無常、苦的,容易悟解;至於觀空、無我的,所修習的內容會越來越深奧。
如有的菩薩,深深愛樂佛法,卻還沒有斷除結使,於是産生各種戲論,分別常、無常,苦、非苦,空、非空,我、非我,有、無、非有非無,生、不生,非生、非不生等。爲了滅除這些戲論,佛爲菩薩演說無生法忍。就像人服藥治病,藥又爲害,於是再下別的藥,這種藥便珍貴了。無生法忍也是如此,由於無生法忍能悟各種現象的法性,可以說是深理;由於它能除細微的病,可以說是妙藥。
又有人說,有的講,菩薩爲什麼不去獲取聲聞、辟支佛的功德利益
爲解答這個問題,所以說,菩薩在無生法忍中把這些功德利益都已得到了。又,這一章中,沒有說遍學聲聞、辟支佛道是爲了成就無生法忍,原先只是說菩薩在十地中都要觀察,稱爲遍學。又,我在前面曾回答說,菩薩入滅定時,先生起不取涅槃之心,入定時此心暫時不生,一旦時候因緣到了,此心自然又發。
原典
又問:經雲,四道與辟支佛智及滅智①,皆是菩薩之忍。尋意,似是學彼滅智,以成此忍。彼學本自不同…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十七章 次問遍學並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