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十七章 次問遍學並答▪P4

  ..續本文上一頁,法忍雲何而成

  若必待此而不證,即諸佛世尊,大會說法,其中應不俄爾之頃,頓至法忍者

  推此而言,反覆有疑。

  答曰:經雲,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者,智名學人四智②,無學人六智③,斷名學人有余斷④,無學人無余斷⑤,是皆以諸法實相爲已用。但二乘鈍故,須以六智。菩薩利故,唯用一智,所謂如實智⑥。如鈍斧伐樹,數下乃斷,若以利斧,一砍便斷,是一樹一斷,但功用有異耳。諸賢聖如是。斷諸結樹,以小乘智慧鈍故,分爲分智。⑦

  凡夫所想顛倒,往來生死,受諸苦惱,說名爲苦。以無漏智慧,深厭此苦,厭已即舍,苦無自性故。所以者何

  是畢竟不生性。如是知已,結使自然不生。是名集滅道智。修此行已,增其盡智⑧、無生智⑨。菩薩利根故,知苦谛一相,所謂無相。但以凡夫顛倒之心,分別有苦有樂。

  又,此苦因於愛等,亦是一相,因同果故。此中無所斷,亦無所證。於其觀中,善能通達。是故當知,聲聞智慧鈍故,先習此道,後乃得力,以菩薩深入故,觀四谛爲一谛。⑩如《思益經》⑾中,說四谛爲一谛。

  又,《般若波羅蜜》⑿中,說聲聞所有智、所有斷,皆在菩薩無生法忍中。聲聞人以四谛入諸法實相,菩薩以一谛入諸法實相。聲聞智慧鈍故,多以厭怖爲心;菩薩智慧利故,多以慈悲爲心。同得諸法實相故,名爲所有智、所有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如以蘇作種種盒,名雖有異,而蘇是一也。

  或有人言,衆生或愛多,或見多。愛多者以無作解脫,能入涅槃。無作解脫者,所謂諸法無常、苦。見多者,以空解脫門,能入涅槃。空解脫門者,所謂空、無我⒀。若觀無常、苦者,化之則易;若觀空、無我者,所行之道,轉深轉微。

  所謂諸菩薩,深愛樂佛法,亦未斷結使,生諸戲論,分別常無常、苦非苦、空非空、我非我、有無非有非無、生不生、非生非不生等。滅此戲論故,佛爲說無生法忍。如人服散除病,散複爲患,覆以下散,藥爲希有也。無生法忍亦如是。觀諸法性故,得名爲深。以除細微之病故,藥名爲妙。

  複有人言,有人謂,菩薩不得聲聞、辟支佛道功德之利,是故說,菩薩無生法忍中悉得其利。又此章中,不言學彼以成此用。先雲遍觀十地者,名之爲學耳。又答雲,以入滅定,先期心生,設複哲滅,時至自發。

  注釋

  ①四道輿辟支佛智及滅智:下面慧遠的問文中,有「聲聞、辟支佛智及滅,則是菩薩忍」,可見這裏「四道與辟支佛智及滅智」,應爲「四道與辟支佛智及滅」。四道,即聲聞四果。這裏所提及的經文,參看本章最前注④。

  ②學人四智:即聲聞中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悟到的苦、集、滅、道四谛。

  ③無學人六智:即聲聞中的阿羅漢及辟支佛具有的六智,除上述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外再加上盡智及無生智。

  ④斷名學人有余斷:凡人有見惑及修惑,須陀洹得四智,已斷除見惑。但修惑難斷有許多層次,如把叁界分爲九地,每地又各分爲九品,共有叁界九地八十一品之多。斯陀含只斷除初地九品中的前六品,阿那含能把初地九品徹底斷除。所以,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等學人之斷是有余斷,沒有斷盡。

  ⑤無學人無余斷:阿羅漢及辟支佛則已斷盡見惑及修惑,再無殘余,稱爲無余斷。

  ⑥如實智:如諸法實相之智、知諸法實相之智、佛智。《大智度論》八十四:「如實智有何等相

  答日:有人言能知諸法實相。……此中說如實智唯是諸佛所得。何以故

  煩惱未盡者猶有無明,故不能知如實,二乘及大菩薩習未盡故,不能遍知一切法一切種,不名如實智。但諸佛於一切無明盡無遺余,故能如實智。」羅什在這裏說菩薩有如實智,並沒有把如實智作爲佛專有之智。  

  ⑦大智度論卷八十四:「須菩提聞是已,問佛:智慧故有上中下分別,煩惱斷複有差別不

  佛言:無差別,斷時有差別,斷已無差別。譬如刀有利鈍,斷時有遲速,斷已無差別。」

  ⑧盡智:即斷盡煩惱之智,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之智。

  ⑨無生智:聲聞果十智中的第十智,阿羅漢的最高智,已斷叁界煩惱,知自身再不受生於叁界的阿羅漢果之智。

  ⑩大智度論卷八十六:「聲聞人以四谛得道,菩薩以一谛入道。佛說四谛皆是一谛,分別故有四,是四谛二乘智斷皆在一谛中。」

  ⑾思益經:即《思益梵天所問經》。其中卷一

  〈解諸法品〉說:「梵天,以是因緣故,當知聖谛非苦非集非滅非道。聖谛者,知苦無生,是名苦聖谛,知集無和合,是名集聖谛,於畢竟滅法中知無生無滅,是名滅聖谛,於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聖谛。」卷叁〈談論品〉:「一切法空無我是爲聖谛,若能如是求谛,是人不見苦,不斷集,不證滅,不修道。」

  ⑿般若波羅蜜:指《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遍學品》,參看本章最前注④。

  ⒀這裏說的是叁解脫門中的空解脫門及無作解脫門。《大智度論》卷二十:「應度者有叁種:愛多者、見多者、愛見等者。見多者爲說空解脫門,見一切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無有自性故空,空故諸見滅。愛多者爲說無作解脫門,見一切法無常苦從因緣生,見己心厭離愛,即得入道。愛見等者爲說無相解脫門,聞是男女等相無故斷愛,一異等相無故斷見。」

  譯文

  慧遠問道:如果菩薩不證涅槃,確實可以比喻爲人於滅定。由此,凡是遍學,不管學什麼,都不應該有退轉。而不退轉,可得到的功德都不要,豈不是登上龍門卻失去龍位嗎

  如果沒有經過逼學的便會退轉,好比還沒有遇險便停了車,這些人本來就沒有打算前進,退轉也是應該的,有什麼好說的呢

  

  羅什回答道:菩薩有兩種,有退的有不退的。退的也有兩種:一種,只修行五波羅蜜,沒有修般若波羅蜜,像舍利弗施眼,因布施的態度不正確而厭退;另一種,雖然修般若波羅蜜,但沒有同時修方便(漚和),這種人一入叁解脫門,觀涅槃時,因爲有深妙的無生法忍之力,馬上便證入涅槃去了。

  證入涅槃的人,也有兩種:一種,行菩薩道(六波羅蜜),有慈悲心,由於沒有方便力,一入叁解脫門,便證入涅槃;另一種,菩薩聞知佛說,菩薩應學聲聞、辟支佛道,以便度脫衆生,而不是證入涅槃。有的菩薩雖懂這個道理,但沒有方便力,慈悲心薄,深怕老、病、死、苦,於是用聲聞、辟支佛之法,入叁解脫門,便證入涅槃。就像人騎馬,應該指揮馬走,不是隨馬走,但不善騎馬的,就隨著馬走了。這些菩薩也是這樣,起無漏心,入解脫門,跟隨無漏之道而入於涅槃,自己跳不出來。可見,在退轉菩薩中,有優有劣。不過,這些退轉菩薩都不能比喻入於滅定。修行菩薩道已久的菩薩,方便力已經成就,雖産生了無漏心,不會隨著無漏之道去證涅槃,他們的慈悲方便力能使他們不至於墮落到小乘的聲聞、辟支佛去。這種菩薩,才可以用滅定作比喻。

  又,退轉菩薩雖有普度衆生的本願,由於福德、智慧、力用都薄弱,不能憑自己的力量從小乘中跳出來,好像陷入敵陣之中的人,都願意殺出敵陣,有方便力的能夠出來,沒有力的,雖有出陣之心,也出不來。又,關於退轉問題,不能偏頗了。如《法華經》說,即使退轉到阿羅漢、辟支佛,畢竟可以成佛。佛講退轉,意思只不過勸令菩薩走正道,保證始終不退罷了。還有,《般若波羅蜜·不退品》中說,須菩提問:世尊,菩薩退轉退的是什麼呢

  是色陰退,還是受、想、行、識退

  佛答:都不是。又問:那麼,是五陰之外的退

  佛答:也不是。須菩提問:若都不退,那爲什麼說有退

  佛爲須菩提說畢竟空的道理,退轉是空,不退轉也是空,又何必追究退或不退呢

  

  原典

  問曰:若菩薩不證,必同此喻,以此則凡造遍學,不應有退轉,豈非失位於龍門乎

  若未經遍學,便雲退轉,此猶未涉險而頓駕,而本自不行,複何所論

  

  答曰:菩薩有二種,有退有不退。退亦有二種:一者,直行五波羅蜜,如舍利弗等,持頭目施①,而生厭退;二者,無方便行般若波羅蜜,入叁解脫門,觀涅槃時,以深妙藥故,即便取涅槃證。

  取涅槃證有二種:一,行菩薩道,以無方便,入叁解脫門,證於涅槃;二者,菩薩聞佛說,菩薩應學聲聞、辟支佛道,度脫衆生,雖是菩薩,而用聲聞、辟支佛法,人叁解脫門。是人無方便,慈悲心薄,深怖畏老病死苦,取涅槃證。如人若能乘馬,不隨馬也,不善乘者,便隨馬力。諸菩薩亦如是,起無漏心,入解脫門,隨順無漏,不能自拔。如是退轉菩薩,優劣不同。若久行菩薩道者,成就方便力,雖起無漏心,而不隨之。以慈悲方便力故,不令墮落。如是者,則同滅定爲喻也。

  又退轉者,雖有本願,以福德智慧力用薄故,不能自出。如入賊陳②,皆願欲出其身,力方便者,乃能得出,無力者,雖有其意,不能得出。又如說《法華經》畢竟空,設有退轉,究竟皆當作佛。③佛說退者,意欲令菩薩當得直道,始終無退。如《般若波羅蜜·不退品》④中說。又,須菩提言:世尊,菩薩退爲以何法退

  色陰退也,受、想、行、識退也

  佛言:不也。離五陰有退也

  佛言:不也。須菩提言:若不爾者,雲何有退

  佛爲須菩提,漸以明《法華經》義故。

  注釋

  ①見《大智度論》卷十二。有人向舍利弗乞眼,舍利弗只好給他一只眼睛。乞者拿著眼睛在舍利弗面前聞聞,嫌臭,把眼睛扔在地上,又用腳踏。舍利弗心想,這種人太壞了,不可度脫,不如自己證入涅槃,早脫生死。如此想罷,馬上從菩薩道退向小乘。

  ②如入賊陳:此「陳」字,疑爲「陣」字之誤寫。

  ③《法華經·譬喻品》:「爾時,佛告舍利弗,……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爲諸聲聞說是大乘經,……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千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十七章 次問遍學並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