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十七章 次問遍學並答▪P5

  ..續本文上一頁行之道,當得作佛。」這一段說明菩薩雖退轉,當得作佛。但這一句之前「說《法華經》畢竟空」一句,與前後文義沒有關聯,疑「畢竟空」叁字本爲本段最後一句「漸以明」下漏文,最後一句中的「《法華經》義故」則爲衍文。

  ④般若波羅蜜·不退品:「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行、無類、無相貌,菩薩於何等法轉名不轉

  佛言:若菩薩摩诃薩色中轉,受、想、行、識中轉,是名菩薩不轉。」意思是說,菩薩的退轉或不退轉,畢竟是空。

  譯文

  慧遠問道:聲聞、辟支佛的智及滅,都是菩薩無生法忍。那麼,在聲聞、辟支佛的智及滅中時,菩薩不去取涅槃證,是由於「無生滅觀」之力呢,還是由於普度衆生的心願力呢

  若是由「無生滅觀」之力而不去取證,當遍學聲聞、辟支佛道之時,心裏考慮的是聲聞、辟支佛之道,不可能同時考慮「無生滅觀」。既然不能向時考慮,當時的「無生滅觀」就一定微弱到沒有什麼作用。既然沒有什麼作用,菩薩就會隨聲聞、辟支佛之道而取證涅槃去了。若是由於普度衆生的心願力而不去取證涅槃,到時候才能由聲聞、辟支佛道中回到菩薩道中來。

  凡爲菩薩,都立有四弘誓願,既有誓度衆生之心,卻又中途退轉到自證涅槃,那是爲什麼呢

  再者,《大智度論》說,得無生法忍菩薩,悟解諸法實相,心裏空空,一無所有之時,奸像夢中乘竹筏渡河,醒後不再有渡河的意願。也就是說,不再有成佛的意願。若真如此,預先曾定下成佛的目標,又有什麼辦法能實現呢

  得無生法忍菩薩,已超越五蘊肉身,得清淨法身,尚且如此,何況還沒有達到無生法忍菩薩水平的人呢

  您關於滅定的比喻雖然很妙,我舉出的這個乘筏渡河的比喻也是這一類啊!

  羅什回答道:「無生觀」雖然也微妙,但力量差,爲什麼呢

  無生滅的緣故。一切現象,本來便是不生不滅的。由於一切現象本來不生不滅,性本空寂,一切觀一切行也都不必要而可以取消了,取不取涅槃證也不必要而無須考慮了,所以,「無生觀」不會有多大的力量幫助菩薩脫離涅槃。不過,菩薩具有一切智之力,雖然進入聲聞、辟支佛道,不會取涅槃證。爲什麼呢

  因爲證入涅槃名爲第一真實,要得解脫,再沒有比證入涅槃更徹底的方法了。只是菩薩以高明的智慧深得法性,懂得涅槃即法性,不會以這種空法去證入灰身滅智的涅槃。在遍學聲聞、辟支佛道之時,雖然心裏沒有同時考慮「無生觀」,由於見到小乘法的卑陋,從內心本有的覺悟便知道小乘法不是自己所愛樂之法。只是爲了度脫小乘之人,才來學習小乘之法。就像大鳥常在很深的清淨池邊棲息,由於某種小因緣暫住在濁水之旁,事情一結束就走了,因爲不樂於在這裏久住。菩薩也是這樣的,跟著大力的牽製走,不會被小力所控製的。

  再談度人的心願力問題。諸菩薩雖然人於小乘的無漏禅定,而能不舍慈悲之心。小乘便不是這樣,他們的力量差,心在無漏,就不能再有別的念頭。又,菩薩在用小乘之法觀涅槃時,看到有的人愛樂小乘之法,便用小乘之法來度脫他們,這就是度人之心了。凡是談到善學小乘法的人,其實指的都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爲什麼呢

  因爲有人誹謗說,菩薩自己尚且不得小乘法,怎麼能用小乘法度人

  由於這個緣故,菩薩學小乘法,不肯表現出超過小乘法的樣子,只是表現出善於學小乘法。如富樓那,在過去無量佛所,於衆弟子中爲說法第一,在今佛弟子中也是說法第一,實際上他是大菩薩,但以小乘面目出現,說的是小乘法。由此可見,善學小乘法的,本是大菩薩。

  又,菩薩之中證悟淺的,沒有悟得很深的大乘之法,只行五波羅蜜,未行般若波羅蜜。這種人若入小乘的空法(無漏法),不知般若波羅蜜,又沒有方便力,慈悲心弱,便不能自拔,會隨著無漏道證入涅槃。佛如果教這種菩薩去遍學,他們會由無漏道而對一切法産生厭惡,丟失菩薩道而證入涅槃了。就像有人有咒火之力才能人大火,若沒有咒力,就不能入大火一樣。

  有人說,因爲菩薩是利根,知道涅槃寂滅相真實之法,所以,雖有慈悲之心力,也不能控製自己,以至很可能證入涅槃。這不要緊,會有十方諸佛現出妙身教化他們。比如身材高的大個子,墮入深坑,什麼繩子也不能幫他出來,但菩薩有金剛瑣可以救出。菩薩也是這樣,深見生死之苦,及涅槃寂靜之安穩,如同墮入深坑,只有諸佛能幫助他出來,再沒有別人有這種能力了。

  原典

  問曰:聲聞、辟支佛智及滅,則是菩薩忍,菩薩於智滅中不證時,爲是無生滅觀力也,爲是度人心力也

  若是無生滅觀力,則遍學時,不得並慮,若不並慮,則無生滅之觀,玄而不徵,以其無徵,菩薩便應隨至取證。若是度人心力,時至則反。

  凡爲菩薩,以僧那①自誓。此心豈不必欲度人,而中退轉者,何也

  又雲,《大智論》雲,得忍菩薩,解諸法實相,廓然都無時,猶如夢中乘筏渡河,既覺無複度意。②若爾者,先期後有,何功用有

  得忍大士,已起陰路,猶尚若茲,況未至者乎

  君來喻雖美,吾喻是其族也。

  答曰:無生觀力劣,而玄有同。何以故

  無生滅故。一切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以不滅法故,滅諸觀行。菩薩如是智力,雖二道不應爲證。何以故

  證名第一真實,更無勝法。而菩薩以利智慧,深得法性,不應以法爲證也。然雖心不並慮,因見小乘法卑陋故,深發本識,知非所樂。但爲度小乘人故,觀其法耳。譬如大鳥常在甚深清淨之池,以小緣故,暫住濁水,事訖便去,不樂久也。此亦如是。隨大力所牽,不爲小力所製。

  度人心力者,諸菩薩雖入無漏禅定,而能不舍慈悲之心。小乘則不然。以其力劣故,心在無漏,則不應複有心所念。又,菩薩以小乘法,觀泥洹時,有樂小乘道者,因用其法,而度脫之,此則是度人心也。凡言善學小乘法者,皆是得無生忍菩薩。所以者何

  以彼謗言,尚不得此法,何能以是度人也

  是故,學不以有殊妙之事。故富樓那③,過去無量佛所,於弟子衆中,第一法師,今佛弟子中,亦爲第一。是故當知,是大菩薩,現行小法。

  又,小菩薩未得甚深大乘之法,行五波羅蜜。若入小乘空法者,不知般若波羅蜜,無方便力,慈心弱,不能自拔。爾時隨至而證。佛若教如是等菩薩遍學者,則生厭心,失菩薩道。如人有咒火之力,能入大火,若無咒力,則不堪任。

  又人言,菩薩利根故,如涅槃寂滅相真實之法,雖有慈悲之力,不能自製。但以十方諸佛,現其妙身,而教化之。④譬如身大者,墮在深坑,一切繩用,不能令出,唯有大士,以金剛瑣⑤,爾乃出之。菩薩亦如是。深見生死過患涅槃寂滅安穩之處,唯有諸佛,乃能令出,更無余人也。

  注釋

  ①僧那:梵語摩诃僧那僧涅陀的略稱,《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中意譯爲大誓莊嚴,後來通稱爲四弘誓願,即一菩薩初發心時共有的本願,內容: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②見《大智度論》卷十:「如七住菩薩觀諸法空無所有,不生不滅。如是觀已,於一切世界中,心不著,欲放舍六波羅蜜入涅槃。譬如人夢中作筏,渡大河水,手足疲勞生患厭想,在中流中夢覺已,自念言,何許有河而可渡者

  是時勤心都放。菩薩亦如是,立七住中,得無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

  ③富樓那: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說法第一。《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爲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複第一,……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

  ④《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往生品》:「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時變身如佛,遍至十方。」

  ⑤金剛瑣:瑣,縷玉爲連環叫瑣,後來用金屬代玉,仍稱瑣,或鎖。金剛瑣,一種兵器。

  

  譯文

  慧遠問道:遞學從那裏開始,又在那裏結束呢

  菩薩從發意到得無生法忍,即由初地到七地,是否每地都要遍學呢

  如果初地即逼學二乘,在二乘的智及滅中已得無生法忍,就不應該每地都再去逼學;如果不是每一地都遍學,那就在地與地之間沒有什麼差別,不需要分若幹地。若是初地沒有得無生法忍,那才需要每地都遍學,但若每地都要遍學,就說明開始遍學時,漏結不盡。漏結不盡,學無漏法就沒有學成。估計諸菩薩不至於學無漏法徒勞無功吧!

  又問:《十住除垢經》說,菩薩在初地中遍學,雖然已悟入四聖谛,又不令法(現象)滅,也不令法起。這話似乎與《大智度論》所說不同,也與您的答覆不同。都是大乘的經典,按理都該相信。只是互相矛盾,不好取舍,如果這種矛盾不能統一會通,那遍學之說,便不是普通智慧者所能了解的。有這種能了解的人嗎

  

  羅什回答道:這個道理前章已經說明。大菩薩現在作聲聞,爲的是要度脫小乘之人,而學小乘之法,如富樓那等。有人說,有叁種慧:聞慧、思慧、修慧。沒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用聞慧、思慧學聲聞、辟支佛二乘之道。爲什麼呢

  因爲這種菩薩的福德智慧還不夠深厚,若用修慧,便會證入涅槃。只有無生法忍菩薩,才能用叁慧遍學聲聞、辟支佛諸道。

  又,新發意菩薩之智慧,還在誦讀思維大乘經典,雖然遍學二乘,也下算已成無生法忍。而得無生法忍菩薩,都有利根,都能體悟到實相,只不過各地菩薩之間有深淺的不同罷了。所以,從發意菩薩到無生法忍,地地遍學,無非是修習觀察的智慧罷了。這種因緣前面已經談過。至於《十住斷結經》所說,我沒有見到這部經,不能隨便回答。

  原典

  又問:遍學以何爲始終?從發意至得忍,其中住住,皆是遍學不?若初住遍學,於二乘智滅中,已得無生法忍,則不應複住住遍學。若果不住住遍學,則其中無複諸住階差之名。若初住不得忍,即住住皆應遍學。若住住遍學,則始學時,漏結不盡。如其不盡,則雖學無功。想諸菩薩,必不徒…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十七章 次問遍學並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