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九講▪P5

  ..續本文上一頁種高一點的、了義的教,叫唯識教。

  

  這個教,初機的人,不能給他說,恐怕他接受不了、會退。比如說阿賴耶識,很多人就把它執成“我”——“來先去後作主公”,這個阿賴耶識就是“我”、就是“靈魂”。這又搞錯了。佛在講阿賴耶識的時候,再叁地強調:“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這個阿賴耶識(阿陀那識)非常細、非常深,我對那些“凡”(凡夫)、“愚”(二乘),不跟他們說,爲什麼?就怕他們執爲“我”。現在很多人聽了阿賴耶識的教,就真的把它執爲“我”,這是佛早已看到的,但是很多人還是要走這個路。這個要提高警惕!“阿賴耶識”絕對不是“靈魂”,這個要搞清楚!

  

  “複依此余”,依了這個十二分教之外,還要“說”一種“唯識教”,這是攝受高一層次的有情,“受化者能入所執法無我”,說了這個唯識教之後,應機的、受這個教化的人,他就可以悟入法無我,能夠了知所執的一切法都是沒有我的。這是提一個綱,下邊廣開解釋。

  

  “謂若了知唯識現似色等法起,此中都無色等相法,應受諸法無我教者,便能悟入諸法無我。”

  

  “謂若了知唯識現似色等法起”,意思是說,你假使能夠知道一切都是唯識所現,它變化了很多“似色等法”——似色、似香、似味……等等;由于識的變化而生起這些“似色”等好象有外境的色聲香味觸等法,“此中都無色等相法”,實際上在這個裏邊,這些實在的“色等相法(色聲香味觸等法)”根本就沒有。

  

  我們現在起煩惱,貪著這個、怨恨那個……,實際上所貪的那些東西根本就是沒有的,所怨恨的那些東西也是根本就沒有的,那你還怨恨什麼?還貪著什麼?不要貪了!如果真正知道唯識的話,貪瞋癡都不要起了;都是沒有的,都是自己心裏變出來的東西,你還要上什麼當?不會上當了。自己心裏變的東西,就像做夢一樣,都是心識所變,你還執著它幹什麼?夢裏看到很好的東西,你去貪著,其實那還是自己心,你貪什麼東西?夢裏看到老虎要吃你了,你拿刀要把它殺掉,你殺什麼呢?還不是你心識變的?!所以,真正懂了唯識教的話,一切煩惱自然就都能夠消滅。

  

  所以,如果你說已經把唯識教學好了,卻還是脾氣很大,那麼你實際上並沒有學好!這個話我也經常說的。“欸!你怎麼說我沒學好?我都背得下來,這個道理辯論,我都辯得出來!”你辯得出來,你是嘴巴裏的功夫,心裏沒有;盡管你辯論得很好,心(身)口不如一,還是沒有用。我們上一次也引了某辯經院的一位老師說的一個公案:有這麼一位修行人,他已經修了多少的大禮拜、多少的綠度母,好象工夫很深了,結果他還要去打仗。這個就是說他心裏邊根本就沒有那些東西,這不是功德。

  

  我們學法也一樣。學法,如果單從教理(道理)上去追究、研究,就像學哲學那樣,而不付諸行動、不改變自己思想的話,那就僅僅是搞學問,不是搞佛教、不是搞佛法;而起了貪心之後,你搞的就是個人名利,不是在搞度衆生的事情。你爲什麼要那麼努力地去學教?都是爲了自己將來成名成家,名利雙收,否則的話,你爲了什麼?你又不是爲了要度衆生,真正的煩惱你又不要斷,卻拼命地要來學教,那你這個裏邊當然有問題。真正爲了斷煩惱,而拼命地學教,那是對的;學了唯識教之後,了知一切都是唯識所變,那你還追求什麼?貪瞋癡都沒有了,辛苦一點也無所謂,自性變的,一切法都是空的。你現在這個道理不是在事上去用,卻拼命地去研究、追究,你這樣子目的當然很明顯了,爲個人,還是把我執(補特伽羅我)抱得很緊。

  

  所以說,真正學法,先要把補特伽羅我執破掉,然後再說破法無我。你說“這個“補特伽羅我”不去管它,先把“法無我”搞了”,那你搞的這個“法無我”是假的,你還是爲了擡高自己而學,那還是沒用。我們學佛跟學哲學不一樣的地方,也就是在這裏了。不要以學哲學的方式來學佛教。

  

  “應受諸法無我教者,便能悟入諸法無我”,這樣,能夠受這個唯識教的人,他就可以悟入諸法無我。這是比前面能夠悟入補特伽羅無我的人要高一層的大乘根機。這就是說這個教的“勝利”。

  

  到這裏,把別意、密意、勝意都說完了。下邊,外人又有問難。

  

  “若知諸法一切種無,入法無我”,你們唯識宗說,如果了知一切法都是什麼也沒有的,就可以悟入法無我,“是則唯識亦畢竟無,何所安立?”他這是鑽空子了。你說了知一切法都是沒有的,就可以悟入法無我,這是你自己說的,那麼一切法無我,你這個唯識是不是法?唯識也是法,那唯識也是沒有我的,你這個唯識也不成立!你這個唯識教還能幹什麼?你自己說有唯識教,又把自己推翻,你是白白說了。

  

  這個聽起來好象很有道理,實際上是毫無道理!爲什麼?我們唯識的法無我是怎樣的,下邊馬上告訴你。前面也說過了,就是你故意在扯皮,或者是沒有聽懂。

  

  外人見到在其它地方再也難不出來了,只好鑽空子說:你把唯識教講得那麼好,知道一切法都是沒有的,就可以悟入法無我,那你這個唯識是不是法?唯識也是法;既然唯識也是無我,那你靠什麼東西來證到法無我?你說了半天,說了個空,等于什麼都沒有說,唯識教也不能成立;你把我們駁掉了,你自己也站不住腳!他就是這個意思了。

  

  論主回答說:“非知諸法一切種無,乃得名爲入法無我”,你搞錯了,不是說一切法都沒有、什麼都沒有了叫入法無我;“然達愚夫遍計所執、自性差別諸法無我,如是乃名入法無我;非諸佛境離言法性亦都無故名法無我”。

  

  我們說的法無我,是有分析的,以叁自性來分析。你混混沌沌說的法無我,那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都搞錯了,結果還把自己說錯的反說是我們錯。那是你沒有搞懂了。我們所說的一切法無我,並不是說一切法什麼都沒有叫法無我。我們說的是什麼呢?愚夫(凡夫、二乘)遍計所執的自性裏邊,所執著的那些法的自性、法的差別,這些是沒有的,這個叫法無我。“如是乃名入法無我”,把遍計所執的法的自性差別都空掉,這樣子才是對的,才是叫作入法無我。“非諸佛境離言法性亦都無故,名法無我”,並不是說佛的境界,離開言說、不可思議的那個法性也沒有而叫法無我。佛的離言法性是有的。

  

  唯識宗的道理是這樣的:“法”是“無我”的,但是這個“無我”是有的。這是唯識宗特殊的地方。“無我”這個法性是有的,而“法(我)”是沒有的;亦即“我”是沒有的,而“無我”是有的,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說“離言法性”這個東西並不是沒有,還是有的。也就是說,依他起、圓成實是有的,遍計執是沒有的。

  

  “余識所執此唯識性,其體亦無,名法無我。不爾,余識所執境有,則唯識理應不得成,許諸余識有實境故。”這裏就是說,不管是什麼東西,不論哪一個法,自性也好、差別也好,都要破掉;哪怕你執著唯識這個東西,“余識所執此唯識性”,也要破。執著“唯識”的那個“識”,屬于唯識之外的另一個識,叫“余識”。這個唯識性,它的體也是沒有的,也是法執,也要破。“不爾”,假使不破的話,“余識所執境有”,執著“唯識”的那個“識”(余識),它執的境是有的,那不是唯識了。唯識說,除了識之外,境都沒有的。你這個識,執著境有的,那就不叫唯識了,“則唯識理應不得成”,唯識道理就不能成立。爲什麼?“許諸余識有實境故”,那個“余識”,它可以執“唯識”,認爲“唯識”是有的;這個識還是有,那就不是“唯識無境”,而是“有識有境”。那就不對了。

  

  “由此道理說立唯識教,普令悟入一切法無我”,所以,我們說唯識教,是以這樣的道理而安立的,不是你說的那麼簡單地、糊裏胡塗,其中還是很細致的;你要知道哪是沒有、哪是有,你執了那個有的話,也是沒有。這個裏邊一層一層的道理很深,搞清楚之後,才知道唯識教。由前面所說的這些道理,現在搞清楚了,也就是我們說的唯識教,這個唯識教立了之後,使一切能夠接受唯識教的人都能夠悟入法無我;“非一切種撥有性故”,並不是說“一切種(全部所有的法)”都是沒有。

  

  這個我們也可以很現實地回憶一下,在佛說《法華經》的時候,五千比丘退席。他不是那個根機,他要退。我們講《唯識二十論》的時候,也有人退,這也可能他不是那個機,接受不了這個唯識的教,受不了,只好退;如果是這個根機的人,他就可以堅持下來。

  

  但是,末法時期,障還是很大的,即使能堅持下來,還是有很大的障。內障、外障,各式各樣的障都有。如何克服障?當然,一個是靠自己,要堅定,要拿出一點力量來,跟這個困難鬥爭;另一個,自己力量畢竟單薄,就要靠叁寶力量。所以叫大家修加行、四皈依也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感到力量不足的時候,你就去修四皈依,佛的加持來了,決定能勝過一切困難。因爲我們相信佛的力量是最大的,沒有哪一個魔的力量能超過佛的力量;提婆達多再厲害,波旬再厲害,都沒能把佛障礙到。所以說,依靠佛的話,一切都不要害怕;如果不依靠佛,那就不好說了。

  

  我們在末法時期,障礙很大,學、修就是要合起來,就在學的時候,加行也不要忘記掉。我們修加行,並不是跟學沒有關系,學的障礙來的時候,就可以修加行把它滅掉。輕的障,四皈依就能夠把它滅掉了;如果障重一點,就百字明、金剛薩埵忏悔法,一切障,決定能滅掉,只要你好好修。這是佛親自說的,金剛薩埵是消滅罪障最有效的法。這是藏地、印度都公認的,我們漢地還不太熟悉。因爲這個法傳過來還沒多久,對這個法的力量和它的重要性還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之後,你什麼都不會害怕,一切障都能夠破掉。

  

  金剛乘跟根本乘有不同之處,根本乘裏一些罪就是定業不可轉,但是在金剛乘裏就能轉。當然,轉起來很困難,不要說“嘿,反正能轉的,我造一些罪也沒關系”。那個障轉起來,不是馬馬虎虎能轉得過來的;要下大氣力,還要佛的大加持,並且要有真正的善根,各式各樣的條件具足,才能轉,否則的話還是轉不過來。千萬不要說有這個金剛薩埵可以作依靠,你就可以犯罪去了;什麼罪都造完了,把金剛薩埵一修,好了,罪就都沒有了,這不是很便宜嗎?你如果以這樣的心去修金剛薩埵的話,恐怕是不見效的。因爲我們修忏悔法,第一是對那些罪的危害性要認知,它的那些過患要完全了解,最後要生起一個以後決定再也不犯的心。如果這些心都沒有,那你忏悔,忏悔法再好,也不起作用。

  

  成立“唯識”,歸結到這裏是一個段落了。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九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