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论曰:此说何义?似色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似色现识”,前面也讲过了,这个识生起之后,就有相似外境的色(相分)出现,这个识就叫“似色现识”。这个识从哪里来?“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从自己的种子生的,自己种子生出来之后,跟因缘和合、转变,就产生各式各样的差别。“转变”,即根、境相对之后,种子就变成现行;“差别”,现行缘那些法——青黄赤白各式各样的法,就生出来很多差别。这样子,从种子变成现行的识里边,产生很多的差别。“佛依彼种及所现色,如次说为眼处色处”,佛就根据它的种子,及它所现的那个相分(色),按着次第,说种子就是眼等处(五根),所现的色(相分)就是色等处(五境),实际上都是识变的。所以,佛说色等十处,并不是真正有这十个处,实际上就是识所变,还是唯识的道理。
佛对那些不能接受唯识宗的道理、单是能够接受补特伽罗无我教的人,给他说有这个色等处,因为给他说得深了,他搞不懂,就会退:“唉,我听不懂。”跑掉了,那就白说了。怕他退掉,所以给他讲浅一点,有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十个处,他就可以产生这个了别识——真正了别的不是“我”,而是眼根对了色境,就生成能看的眼识。能看的是“识”,不是“我”。那么能听的是不是“我”?也不是。耳根对了声境,才生成能听的耳识,并没有“我”在里头。这样子,就把补特伽罗我破掉了。所以对这一类根机的人,不能说得太深,只能说有色等处。实际上,说透了,应当是识变的。
(25B)“如是乃至似触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佛依彼种子及所现触,如次说为身处触处。”“眼”如此,“耳、鼻、舌、身”也都一样。色处是眼根所对,触处是身根所对,最后那个“似触现识”就是身识,它是从它的“种子”(身根)因缘和合(缘合)变化差别而产生出来的。生出来的这个相分就是它的触境,它的见分就是能触的识,它的种子就是身根,这是前面讲过的。
“依斯密意,说色等十”,依这样的意思,而说有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十个处。这是密意说,没有说透,真正说透了,还是识所变。为什么不说透?因为这一类的根机,他不能接受是识所变,你说是识变,他就退了,后面的利益他就不能得到,那么说得浅一点,跟他讲有色等十处。实际上这色等处就是识变的,但是不给他说透;并没有补特伽罗我,都是它们(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十个处)的作用。这样子说,可以使这一类的根机的众生,一一悟到补特伽罗无我。以这样的密意而说,并不是排斥识变,并非真正实在有那十个色。
此密意说,有何胜利?颂曰:
⑼依此教能入 数取趣无我 所执法无我 复依余教入
“此密意说,有何胜利?” 把“有密意”解说好之后,外宗的人又问:你这样子说,有什么好处?把是识所变瞒着不说,而说有色等处,佛这样说,有什么好处?“颂曰”,论主回答说,好处很多!
“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依这样的教,你接受之后,就能够悟入补特伽罗无我;那就是声闻乘(二乘),可以见道,可以知道一切“人”——补特伽罗的有情的“我”是没有的。这是佛教里边要证空性的一个组成部分。真正的空性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补特伽罗无我,一个是法无我,现在你依这个教,能证一半(补特伽罗无我),不是很好吗?这就是“胜利”了。
“所执法无我,复依余教入”,最后的一切法无我的道理,还要依其它的教才能够悟入。那是什么教?唯识教。这些都是一贯的。因为是对那些二乘的浅一点的机,所以只能说有色等十处的教;如果是对根机深的人——菩萨的根机,就可以说唯识了。所以这个里边一定要隐着来,有显说,有隐说,总之,都是根据根机的不同而施设言教。
论曰:依此所说十二处教,受化者能入数取趣无我。谓若了知从六二法有六识转,都无见者乃至知者,应受有情无我教者,便能悟入有情无我。复依此余,说唯识教,受化者能入所执法无我。谓若了知唯识现似色等法起,此中都无色等相法,应受诸法无我教者,便能悟入诸法无我。
若知诸法一切种无,入法无我,是则唯识亦毕竟无,何所安立?
非知诸法一切种无,乃得名为入法无我。然达愚夫遍计所执、自性差别诸法无我,如是乃名入法无我;非诸佛境离言法性亦都无故名法无我。余识所执此唯识性,其体亦无,名法无我。不尔,余识所执境有,则唯识理应不得成,许诸余识有实境故。由此道理说立唯识教,普令悟入一切法无我,非一切种拨有性故。
“依此所说十二处教,受化者能入数取趣无我”,依佛说的这个十二处的教(即十个色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受化的有情(当机的人)就能够进入数取趣无我。
“数取趣无我”一般就是指“人无我”。这在窥基大师的疏里边讲过了,说“人无我”是兼带五趣而说。因为人只是五趣之一。一切有情,包括五个趣、六个道,如果只说人趣或人道,那仅仅包含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都不遍。所以应当要说“数取趣无我”,或者“补特伽罗无我”,这样子说是全面的。
所以法相里边,若按照严格的界限而言,我们说的话里边经常会犯错误。比如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个话也是犯错误的;报有什么恶、善?受报的人是没有善恶的。因为“因通善恶,果唯无记”,异熟果,只能说“善有乐报”,造了善业之后,他这个报是享乐的;“恶有苦报”,造了恶业之后,要受地狱里的苦。不能说“地狱里是恶的”,地狱里边的人,他恶事是做不来的,他一天到晚都在受苦,怎么做坏事?杀盗淫妄都做不得,所以不能说他恶了,只能说是苦。所以说,我们学法相,以后说话、写文章都要注意,不要犯错误。
“谓若了知从六二法有六识转,都无见者乃至知者,应受有情无我教者,便能悟入有情无我”,这是广讲了。前面说,佛说了十二处教,使受教化的人能够悟入数取趣无我,那么他是怎么悟入的?
“谓若了知”,假使能够了知,“从六二法(六根六处,六个二),有六识转(六根对六境,产生六个识)”。一般人认为的“我”,我能看、我能听、我能闻、我能尝味道、我能碰到东西、我能思想,这就是“我”。但是我们唯识宗说,这个“我”,眼睛能看的是眼识,眼识从哪里来?眼根与色境相对就生眼识;耳朵能听的是耳识,耳识是从耳根、声境而来,乃至意识是从意根、法境而来,都没有一个补特伽罗的我在里边作主。“都无见者”,你说“能见的是“我””,能见的不是“我”,是眼识;你说“能听的是“我””,能听也不是“我”,是耳识;乃至你说“能思想的是“我””,也不是!那是意识。这样子好几个东西在里边起作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我”在里边起作用。“乃至知者”,见者、闻者乃至知者都没有。“应受有情无我教者,能悟入有情无我”,这一类根机的人,他能接受补特伽罗无我的教化,那么他从这个教,就可以悟入、知道一切有情都是没有我的。知道有情是没有的,那一切烦恼就不会起来了。
烦恼都是从我执上来的。因为有我执,要保护我执,对欢喜的就起贪爱,对不欢喜的就要排斥,乃至起瞋,杀、害等等,这些都是维护我执而来的。我执破掉了,烦恼也就没有了。所以阿罗汉是没有烦恼的。我们若把我执破掉,一切烦恼自然就没有了。而在我执没有破掉之前,就是要把烦恼减轻,这样子慢慢地减轻下去,我执才可以没有。不要说:“等我执破掉之后,烦恼自然没有了;我现在不要去断烦恼,因为我执破掉,烦恼也就断掉了。”
这个话就跟“眼睛闭起来、腿盘起来,也不要学经,我开悟了之后,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里,自然会开悟”一样。这个你想想,开悟是要有种子的,无漏的种子你没有熏习,你眼睛闭得再深、腿盘得再久,最多是个外道定,或许可以得一个非想非非想天,但这也是很难的;即使你修到非想非非想天,还是个外道,不能了生死。因为你没有无漏种子,还是开不了悟。
同样地,真正要把我执破掉,还是从把贪瞋痴慢慢地息下去下手,“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最后挖到它的根上,我执才破得掉。贪瞋痴的那些小烦恼都还没有破,就想把我执破掉,谈何容易?它是“王”,它下边的“兵卒”还很多。那些兵卒你一个也还没有抓到,你就想一下子把这个王抓住,你怎么抓?把它的兵卒捉得差不多了,这个王自然能抓住了。你说“我不要灭烦恼,把我执灭掉了,自然烦恼就没有了”,这个话靠不住!要把它的部下、那些兵卒打败之后,才能抓王;烦恼没有熄灭,你就想要抓我执是达不到的!我执的表现就在贪瞋痴的烦恼上边。
说这些的原因,也是为了使大家提高警惕。不要只是拿着一本书、研究了很多,但是“烦恼”还没有认识到。你在看书,人家喊你做事情,你就发脾气:“我正在看书,你喊我干啥?”那你学这个学问有什么用处?学教的目的是断烦恼、度众生,现在利益众生的事情你不肯做,还要“种烦恼”。这个教你白学了,你这样就是“天变成魔”。人家学了教,断烦恼、利益众生;你学了教,却增加烦恼、不利益众生,反起来了。所以学教的人,这个目的一定要搞清楚。教与行是并行的,不能像世间上做学问那样,把学问学得高高的,而行动上却毫不相关;这在佛教里边是不允许的,也是会着魔的。
这样子,能够使接受这个教的人悟入有情无我。这就是它的“胜利”——佛说有色等教,可以使有情证阿罗汉;证入有情无我就是阿罗汉果了。那么还有一些更高的机,有什么教来接引他?
“复依此余,说唯识教”,在能够接受这十二分教之外、对另一类根机的众生,还要说一…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九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