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思惟之後,這個金剛種子的力量就會增強(思慧);最後到修慧,入定之後,種子生現行,就會發芽、成長、結果,菩提的果就來了。這是必然的一個過程。沒有聞、思,就不會修;沒有修的話,就不會得果。
關于這個聞、思、修,按照有部(《俱舍》)的說法,聞思還是有漏的,而到修(入定)之後,我們由聞思種下去的無漏種子就會發芽,無漏的慧就會生出來。如果沒有聞思佛的那些無漏的種子,即使你入了定,像外道的非想非非想定,這是世間上最深的定,世間上沒有比它更高的定了,但是沒有智能生出來,還是不能了生死。而假使你有無漏的智能種子熏下去的話,你入定,即使只是未到地定,還沒到初禅,也能夠得阿羅漢果。當然成佛要在第四禅,而阿羅漢果的這個斷盡煩惱、了脫分段生死,卻是在未到地定也有這個堪能性。就是說,定的深淺,並不決定得果的高下;而得果的高下,卻是一定在于無漏的般若智能。有了這個智能,照見五蘊皆空,那就能度一切苦厄;如果不能照見五蕰皆空,一切苦厄也就度不了。
“五蘊皆空”有兩層。一是補特伽羅無我,五蘊裏邊沒有“我”,照見五蘊裏邊沒有一個補特伽羅,流轉生死的“我”是沒有的。這是第一層,把補特伽羅我破掉;然後再進一層,照見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也是空。
第一層的五蘊裏邊沒有“我”,就好比說,這個大殿裏邊沒有人(我空),而大殿還是有的,“色受想行識”還是有;再進一層之後,這個大殿也是磚瓦木石緣起和合而成,殿也是沒有的,那就是法空了。所以,我們學法,要從人空(補特伽羅無我)進入法空(一切法無我)。
這個比喻裏邊的殿,就是“自空”,自性空,殿本身就是空;而“他空”,殿裏邊沒有人,只有五蘊,沒有補特伽羅(五蘊還有)。在五蘊之外的“他”(補特伽羅)是沒有的,這就是“他空”。“他空”不究竟、不了義,真正了義的是“自性空”,當下這個五蘊本身就是空,這是最高的空。
所以說,在我們學法的過程中,這些空性道理,一層一層的,層次很多。有應成派的空,有自續派的空,有唯識的空,還有經部的空,等等,這些需要一步一步地上去。如果按照我們漢地的學法,一上來就是《華嚴經》、《法華經》、《唯摩诘經》、《金剛經》,等等,一步登天,空空空……,都是鳥空,飛來飛去的嗡嗡嗡……,它也會說空,但是你問它,它就不了解空的道理。一開始就學什麼空、什麼空,內空、大空、勝義空……,十八空、二十空,在五字真言裏邊就有,都念得飛熟,你問他什麼叫內空?不知道!什麼叫外空?不知道!什麼叫大空?更不知道!好了,你了念半天,你念什麼呢?
(27A)念經,就是要把道理會到。有些人不愛念誦,這個我趁此機會說一下,你不愛念誦,你雖然把經看了幾遍,但是不能深入,而且,加持力沒有。你如果天天念,當然,這個頌是很簡單,但它攝的意思卻是很廣,這二十個空就是從《入中論》裏邊來的,《入中論》的精要都攝在二十空裏邊了。你如果把《入中論》學會了,二十空天天熏習,再得文殊菩薩的加持,你慢慢就會把內空、外空、內外空……全部了解,了解之後才能進入思慧,能夠把它跟自己的思想結合起來,再進一步入定之後,修慧就來了,甚深的般若智能就生出來(空,空就是智能)。如果你單是看書,不念誦,僅僅是停留在聞慧階段;這個聞慧能不能正確地得到?因爲沒有加持,你還不知道。很多人會誤解,解錯了,所謂“離經一字,叁世佛冤”,佛的意思在這裏,而你卻執到那邊去,那就錯了;錯了之後,根本就談不上證果。即使你沒有錯,也永遠停留在這一步,不能深一步地進入思慧、修慧。既沒有思慧、修慧,又沒有加持力,那到底正確不正確還是不知道。我們天天念誦,不是單念那個字,是要依文入觀,一方面是把文殊菩薩請來,親自加持你,一方面自己要把學的東西不斷地串習。什麼叫串習?一再一再地把它熏習。把這個種子熏進去,然後才能有芽可發。你不下種,芽哪裏來?下種的時候就要好好下,陽光、肥料、水份都要有,那就是加持;你躲在房間裏去看,沒有陽光照、沒有水份、沒有肥料——沒有加持,那是長不出芽的。
這個念誦的重要性,很多人不知道,以爲是浪費時間,頭痛得很,一上殿就頭一墜、打磕睡。我們遷單一個,就是這樣子的人。他上殿打瞌睡,大家披大杠,他披一個花的毛毯。叫他注意一下,不要這樣子做,還是沒有注意;叫人去跟他講了,還是這樣子。還是這樣子,那麼遷單,走吧!我們這裏不需要。你學法,這一點話都不聽,你還怎麼學?當然,有的人思想搞不通,思想搞不通,我們是要做思想工作的。像那一位,大家也都知道的,他也來過好幾次了;他是個犟人,生來就是犟的,也是不可理喻的人,你跟他講道理,他是不進油鹽;他心裏有自己的一套東西,死不肯放的。像這樣子的人,就是不可教了。不可教的人,你在這裏妨礙大衆、做一個不好的榜樣、破壞僧團的和合——大家念經,你打瞌睡,那麼對付這些不可理喻、不能教化的人的辦法,只好請他出去了。而能夠教化的人,還是要教化。但是,這個道理要自己知道,不要說這個是浪費時間。念誦是最節約時間的方法,你看一輩子書,還不如我們念幾天的經!我可以說這個話,念經(念誦)有加持力。
有的人,他看書,橫著看、斜著看、睡著看,不但沒有加持,還有罪。
我們經常說那個公案:有一位老法師很有修持,天天念《華嚴經》,很恭敬地念。有一次,一個童子來拜訪他,說了半天,後來就說到點子上:“老法師,你天天念經很好,但是廁所裏去了之後,你這個手,沒有洗幹淨,你這樣子念,將來要下屎尿地獄哦。”小孩子說話,老法師好象不太在乎,就問:“你姓什麼呀?”“我姓文。”“叫什麼名字?”“叫文吉,吉祥的吉,住在五臺山。”“喔,好好好。”老法師也沒有深入地去想,只是好好好。後來他要回去了,小孩子嘛,也不用送,他就自己走了。老法師轉念一想:他叫文吉、五臺山來的,文吉就是文殊菩薩啊!趕緊追出去,才一兩秒鍾的時間,追出門外一看,到處都沒有人影。那就是文殊菩薩來點化他了。
他看經,很恭敬地念,僅僅由于手不洗幹淨,尚且得大罪。如果在房間裏念,有的人還一邊挖腳一邊看書,這個罪就不好說了。當然我們出家人不會一邊挖腳一邊看書,但是你把鞋襪一脫,手洗不洗?沒有洗;那幹不幹淨?不幹淨。那個老法師,上廁所之後不是沒洗手,而只是洗了手指,沒有洗手背,照規矩要洗七次,他沒有按規矩洗,結果就是屎尿地獄!如果你在寮房裏很隨便地看經,都是佛經,你造的罪就很大。你在殿上總還做得恭敬些,因爲殿上有佛像有供養等等,很多,在這樣莊嚴的場所,一般人都會發恭敬心。但是有些人,他在殿上偏偏還是那樣子,這個將來感什麼果報?也可以想象了。
這個威儀很有關系。你看佛經,橫起看、斜起看,乃至睡起看,你想想,這感的是什麼果報?很可怕的。我們磕大頭的時候,就給大家說了很多。你睡在地上,感的果報是蛇、蚯蚓等等腹行動物;假使你磕頭後站起來不站直,感的果報是旁生衆生,四腳爬行的衆生。你這樣子看經,將來會感什麼果報?想想也很怕的。最起碼是個駝背,即使你什麼都好,五戒都受持,但是因爲你這樣子念經,將來可能會落一個天生的駝背,長不高的、背是叁角形的,這有什麼好?這是提醒大家警惕。這還是人天的報,因爲你五戒持得很好。如果五戒持得很差、不在人間受報的話,那就是動物(畜生),或者餓鬼,或者地獄,那就更不好說了。
所以說,我們對叁寶的事情,很多地方從因果上多考慮一下,就可以對自己有所警惕。持戒也一樣,這條戒受持之後,可以感什麼報?是人天福報還是……?我們不是要求福報,但是人天的暇滿,可以學佛教。我們現在能夠有這個機緣好好的學佛,離開八難,得八有暇、具十圓滿,都是過去辛辛苦苦、累生累世的持五戒、發善願而來的,現在得到了,就不要輕易地拋棄。如果是出家的話,那更是過去發了大願的。你好不容易賺來的財産(暇滿身)可以做最大的生意(學法,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卻輕輕地把它放過,那有多可惜!這些要從因果(業果)上多多思惟,對待一切,要謹慎一點、合理一點。如果不從因果上想,那就會馬馬虎虎。馬馬虎虎,就會造成很多過失。
關于對佛教的認識問題,阿底峽尊者初到藏地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皈依叁寶搞好。在末法時期,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對外道跟佛教就是搞不清的。
昨天我看信,信中說:我們看到《通訊》(二十幾期)上說香功是外道,這個你說得恐怕是過分了,香功是田大師從佛門裏來的,它是佛門的功,不是外道的氣功。“佛門裏出來的”,這個話就蒙蔽了很多人。以前在上海就有一個最有名的氣功師,他是從福建的南少林這個廟裏出來的,他也是出家人,後來還俗了,就專門談氣功。難道說佛教裏邊的人就一定是佛教嗎?這個是不敢說的,披著袈裟的外道還是有的。那個什麼青海無上師,她以比丘尼身份出現,她傳什麼法?錫克教。錫克教當然是外道,她的師傅就是印度錫克教教主。這個大家都已經知道,她的師傅也已經當面承認她是他的徒弟,她的觀音法是他教的。
所以說,皈依叁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阿底峽尊者到藏地去整頓佛教的時候,第一步就是搞皈依,大家都叫他“皈依喇嘛”,一天到晚講皈依,他說,這個重要啊。佛教徒跟非佛教徒都搞不清楚,你還學什麼佛教呢?第一步把這個搞清了,然後就講業果,造什麼業、感什麼果,于是大家又叫他“業果喇嘛”。好象他講的東西都很低:“講皈依、講業果,都是下士道的東西;我們要上士道,無上甚深微妙法,要般若波羅密多、要到彼岸,你怎麼盡講這些東西?”“唉呀!你們這些東西都還沒有,怎麼到彼岸呢?你到哪個岸都不知道,到外道岸去了還不知道。你不是佛教徒的話,你到什麼彼岸?你是佛教徒,你到外道岸去了,你給人家抓起來,就做外道去了。”
所以學佛法,下手要踏實,根子要抓住,然後慢慢往上走。我們現在處的位置高不高?有一點高,比下士道高。在菩提道次第說起來是上士道,所以就會有退的人。
至于五種性到底是不是固定的,這個問題暫且不論,我們現在要說的是,如果你沒有這個種子,你先把它熏進去再說。假使自己還不是這個大乘種性的人,你把它熏習成一個大乘種性也好啊!《法華經》說:“佛種從緣起。”你把這個大乘的教熏習進去之後,將來大乘的果會出來的,佛的種子就是這麼下進去的。所以說,你懂也好,不懂也好,都不會白花時間。
我再講一個五臺山的公案。這個我說過好幾次了,但是聽過的人流動很大,現在你們裏邊聽過的人大概也不太多,那麼還是要再說一道。
五臺山有一位法師,叫什麼名字忘記了,在廣濟茅蓬講了叁年《華嚴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當時聽的人很多,一開始開講的時候是聽者如雲,擠滿大殿,這也很正常,而《華嚴經》也很深,後來聽的人就慢慢地少下去了。最後到第叁年,就剩下一個人,一個人跟隨叁年聽完。法師歎了一口氣,說:我講了叁年《華嚴經》,總算還有你一位聽圓滿,總算我沒有白費心血,還有一個能聽懂。那個人說:唉呀!法師對不起,我沒有聽懂,我一點也不懂。奇怪了,你不懂怎麼能聽叁年、一天也不缺席?他說:我是尊重《華嚴經》,我因爲對《華嚴經》有信心,有恭敬心、尊重心,知道它是無上甚深微妙法,我才不管它聽得懂聽不懂,我只管聽著。這位法師楞了半天,原以爲叁年的功夫花下來,總算還有一個人,結果一個也沒有。實際上這個事情,天龍八部都在聽,不要說人類有沒有。法師就對他說:也好,我教你一個辦法吧,你智能沒有,你就拜經,拜《華嚴經》,每天誠心誠意拜,念一個字、磕一個頭,再念一個字、再磕一個頭。這個人也是很老實,你叫我拜我就拜,你教我虔誠我就虔誠,于是焚香沐浴,穿著幹淨衣服,一個字一拜地修行起來。他這樣子拜了叁年之後,能講《華嚴》了!加持來了啊。如果照我們這樣子,不要說拜,念都不想念的話,你想叁年就能通《華嚴》,恐怕不會。
所以說這個加持力,不要輕視。在末法時期,衆生的善根有多少?就像鐵軌下的一棵草,一陣狂風把你吹到哪裏去都不知道。如果你有佛的加持,那個狂風來了,佛給你擋住,再大的風也能頂得住。我們處于末法時期,沒有加持的話,單是自己去闖,想要打開一條路出來,那是不可能!而如果你以佛的加持力來做事情,確實力量很大,很多事情就做得起來。
宗喀巴大師在明朝的時候,那時還是像法,要轉像法爲正法,他發的願是五百年,結果轉了五百六十年,一直到他授記的拉薩公路打通了,他的正法也就到此爲止。實際上也是如此,公路打通之後,他的教法就慢慢衰退。到現在,就是藏地也越來越衰退,但總比我們漢地還好一些。這就是說,在佛的加持下,你自己又發願,那是會轉的。
現在這個時期,是末法的時候,魔很盛。這個大家都看到了,什麼*輪功,什麼什麼功,到處都有,他們的弟子動辄就是數十萬。而真正佛教裏邊,即使一個地方,佛弟子有多少?其中正規的佛弟子,恐怕占百分之一有沒有也不知道。一般都是信神信鬼的。
再說叁皈弟子,真正的佛弟子,我們嚴格地說一下,哪個真正得叁皈體的?你受叁皈的時候,是不是生這個心,皈依的心生起沒有?你對皈依師的這個羯摩詞,到底如法地答清楚了沒有?各式各樣的條件都夠了沒有?如果這樣子去考究的話,就像考究我們現在受大戒的人一樣。大戒你受了,戒體了得沒有?這是很嚴峻的問題。叁人一壇是不能多的。你如果四個以上,六個、八個的,六個、九個的,都不得戒。那二十七個的更不要說了。而現在外邊受的戒,叁人一壇的有多少?所以說真正以嚴格的界限談的話,很可怕的。
所以我們學法,要認真一點,要把正法幢豎立起來。就希望我們這一些在座的人,將來自己正坐道場的時候,要把正法拿出來。如果大家都不關心的話,那個魔就很高興,沒人管正法,那就是魔法。
好,今天時間到了。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二十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