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记得在《俱舍》,也不单单是《俱舍》,这个几乎是哪部论都讲的。我们最近讲的《菩提道次第科颂》已经讲过这个问题。
你要追究一个东西,它必定是实在的东西,才好问它的来处。假使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天上有空花,你问“这朵花是哪里来的?是什么人种的?又是哪个人摆到天上去的?”这个怎么追究得出来呢?这些花是没有的,是眼睛有毛病而看到的花,你问它是哪里来的?从哪一个地方来的?是美国来的吗?还是忉利天下来的?还是中国哪个地方釆下来丢到天上去的?都不是,它没有来处的。你问这些花是玫瑰花吗?还是什么花?也是说不清楚的。眼睛有毛病而看到的花,怎么问得出来?
又如““世间”有没有”的问题。如果“世间”是有的,你可以问它有多大?到哪里为止?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是“世间”根本就没有,还怎么说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怎么说它有多大?
这些都是戏论。所以十四无记[①] ,佛是不回答的。并非不能回答,要回答也很简单,不实在的东西,根本就没有什么来去,也没有什么大小,也没有什么时间。但是,有些不能接受的人,他就纠缠在这些问题里边,如果想不通的话,还会发神经病。所以,对这些问题,佛就告诉我们不要去思惟了。继续思惟下去的话,即使思惟到老死,还是想不出什么道理来的,你还是放下吧;暂时放下之后,等到你懂得一点空性,这些事情你不用想就能解决了。
这在经上有很多例子,如“石女儿”。什么叫石女?不是说姓石的一个女人,那是印度的一个方言,不会养孩子的女人,就叫石女。如果你问:这个石女生的儿子是胖的、瘦的?是聪明的、笨的?是高的、矮的?石女本自无儿,何得论其胖瘦!你问她的孩子是高是矮、聪明还是笨蛋,不是白问的吗!这些话,都是不需要回答的话。你怎么回答?你想想看,石女的孩子,是聪明还是笨的?你说聪明也不对,说笨也不对;根本就没有这个人,你还说他多么聪明、多么地笨?都谈不上。
又如有一位国王,毕邻陀王,他也是问龙军尊者““我”到底是永生的?还是要断灭的?”等等关于这一类的问题[②] 。他是国王,又不好对他说“你太笨了,问这些问题”。于是尊者就说:国王啊!您王宫中花园里的无花果甜不甜啊?国王说:我宫中花园里没有种无花果树,怎么好说它的果甜不甜呢?好了,世间上本来就没有“我”的,怎么好说“我”是常的、断的呢?
[②]《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三○〈破执我品〉:“昔有大德,名曰龙军,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于时有一毕邻陀王,至大德所,作如是说:“我今来意,欲请所疑,然诸沙门性好多语,尊能直答,我当请问。”大德受请。王即问言:“命者与身,为一为异。”大德答言:“此不应记。”王言:“岂不先有要耶?今何异言,不答所问!”大德质曰:“我欲问疑,然诸国王性好多语,王能直答,我当发问。”王便受教。大德问言:“大王宫中,诸庵罗树所生果味,为酢为甘?”王言:“宫中本无此树。”大德复责:“先无要耶?今何异言,不答所问?”王言:“宫内此树既无,宁可答言果味甘酢?”大德诲曰:“命者亦无,如何可言与身一异?”(T29, p. 155, c17-29)
所以说这一类的问题,没有体的东西,无中生有、偏计所执的东西,你一定要追根究底地去问它,那是问不出什么名堂来的,非但徒劳伤神,弄得不好还会神经衰弱,乃至疯狂。所以,佛教我们不要去思惟这些东西。而应当要思惟的,这里也指引了很多路线。若说唯识无境,你就可以根据现有的一些事实来问难:为什么没有境?像这一些就是可以思惟的问题。
还有就是初学的人经常会碰到的问题:“须弥山”到底在哪里?
有的人听到“须弥山”与“喜马拉雅山”差不多,于是认为喜马拉雅山就是须弥山,这样就产生问题了:喜马拉雅山,探险队爬到最高峰,已经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哪里有忉利天呢?没有嘛!一片冰天雪地,没有忉利天!佛经上说忉利天在须弥山顶、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山腰,这些地方我们都跑过了,没有啊!那就是佛经在骗人了。
“喜马拉雅山就是须弥山”,这是哪个跟你说的?没有人跟你说“喜马拉雅山就是须弥山”。你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以前,我们就听说有这么一位,好象叫法印,文革之前他在北京佛学院学了十二年的巴利语系佛教,结果因为文革的时候,先是四清运动,他就退回五台山。他就是这么地高谈阔论,说:唉呀,佛教说有须弥山,山上有什么忉利天等等,都是骗人的啊!我们到须弥山上去看过了,没有忉利天。没有忉利天,夜摩天也就没有;夜摩天没有,兜率天也没有;兜率天没有,他化自在天也没有,乃至初禅天也没有,什么初禅、二禅都是假的,佛说第四禅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靠不住……。最后把佛教推得光光的,就是因为这个“须弥山”是没有的,“须弥山就是喜马拉雅山”。
这个话是哪个给你说的?喜马拉雅山,在佛教里边是大雪山。大雪山后边还有很多山,七重香山,还有阿耨达池……。这些我们都没有看到过,在我们人类的地理上是还没有发现的东西,你怎么能乱安乱凑?“这些东西一定要科学化,我们以科学来证实!”那好,阿耨达池,你给我们证实看看!要有神通才能到达;你这个科学又不是神通,怎么能到阿拿达池呢?
所以,这些东西,在现在的一些人的思想范畴里边,是钻牛角尖的事情,就不要去做。
如果你说“这个佛教,一定要把它与科学符合了,我才学;须弥山在哪里,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之后,我再学佛教”,那么你到死也学不到佛教。为什么?这个东西就把你顶住了。到目前为止,须弥山,科学还没有发现。再说一句彻底的话,佛经里有说,须弥山,要得初果以上的人,才能够发现。现在的科学家,哪一个得初果了?一个也没有!那你还怎么能发现得到须弥山?你没有办法发现得到,科学永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你对佛教就不要学了,这个问题就把你挡住了。
这也难怪,初学的人都会有,包括我自己,刚开始进法相学社的时候,就尽问那些年纪比较大的同学,问他们这些问题,有的人还很生气,有一个同学还故意拿一些红教的所谓降伏法来对付我。唉呀,这个事情,我感觉到,我只是问一些问题嘛,怎么还要被降伏?但是我也并不害怕,你降你的,我照样问我的。问到后来,我自己就觉得不要问了,就解决了。没有什么好问的,不是阻挡我们学佛的问题。这些东西都是科学跟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到以后你证了初果就会知道。我们现在没有得初果,那就好好去证初果就得了,不要去拼命研究那些东西了。初果证到之后,须弥山肯定能知道,不用再去问。所以我们学佛法,该问的就好好问。
佛教,还是要深入研究的,不能说“一句“阿弥陀佛”就解决了”。
什么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后来,欸!我为什么念阿弥陀佛?自己还搞不清楚,那么还是得要学一点道理。“阿弥陀佛”是什么?他有“四十八愿”;他是怎么样创立西方极乐净土的?他有多大的愿,怎么摄受有情?为什么可以带业往生?怎么样子才能生到西方?等等,这些还是要研究一下,不能说糊里胡涂地、只要念就对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叫善根福德因缘?不知道!不去管它,问阿弥陀佛吧!那你这个没有份,没有善根福德因缘,去不了。“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不知道!也不要去管它,念阿弥陀佛就对了。你菩提心也不知道,你怎么去呢?所以说,不论哪一个宗派,“教”,或多或少都要学一点。
出离心,假使没有的话,娑婆世界你怎么出离?如果以四谛来看的话,烦恼造业,感的娑婆世界,就是苦谛、集谛;由于修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他的菩萨行所庄严的极乐国土,就是灭、道二谛。我们要修的就是四谛里边的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那么就要把娑婆世界的烦恼、业断掉,不要再造业,才可以到西方去。如果你什么教都不学,造业还是照样造、烦恼照样起,你说要到西方去,西方在哪里?东方又在哪里?《六祖坛经》里说的“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③]就是针对那些人说的。他根本就是什么都不懂,只知一味地“生到西方去、西方去……”,西方到底在哪里也不知道。地球是方的话,还可以说这边是西方;它是圆的,兜转圈圈,兜转过来,还是在老地方,哪是东?哪是西?东与西,是假安立的。这些道理,至少要懂一点。
佛教就是叫我们要懂。佛陀是觉,佛教就是觉的教,你一个不觉的人去学,怎么学得通?能说的佛是无上正等菩提,那么实际修行的人,至少要从佛的大觉里边获得一点点光明才能进得去;全部漆黑一团,一点也不知、一点也不觉,怎么进入佛教?佛教是觉的教、菩提道,菩提就是智、觉。所以我们再三地劝大家要学一点教。
今天就不再讲下去了。那个笔记是下一节课的,先抄了再说,免得临时才抄。我们把前面的复习了一下,大家有问题就提一提,或者说一说自己学法感到困难的地方在哪里。如果觉得文字难懂,那么不一定按文字,把意思会到就行了;如果说意思很深,那么是哪一方面深?哪一方面理解不了?也可以提一下。
总的一个纲要,我们众生是不觉,我们要从不觉到觉,一定要从闻、思、修下手。闻法是第一步,如果没有闻的话,思惟的智能(思慧)也出不来,修的智能(修慧)更出不来。
闻、思、修有什么好处?依佛的无漏的等流的教,我们学了之后,就能够在我们的心里种下无漏的金刚种子(闻慧);把它进行如理…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