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一讲
丙二释外人难现量证境有,返破忆持执 分二
丁一初一颂释现量证………………………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
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
丁二后半颂释忆持执………………………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
上次考试的情况,等我们把卷子看好之后,再给大家总结一下。现在先接下去讲。这部《二十唯识论》,第一大科是安立大乘三界唯识,第二就是七个外难。第一个问难最长,我们讲好了。现在讲第二个问难。
大家翻到第三卷二十八页的后面:“自下大文第二,释外人难现量证境有,返破忆持执”,解释“外人”(唯识宗以外)的第二个问难,以现量来证明境界是有的。他们说,因为有现量,就能够忆持;我们所以能够追念以前的事情,就是以前有现量。那么论主“反破”,论主反过来破他们,你们这两个(现量证境有、忆持执),是没有的。
论:诸法由量刊定有无,一切量中现量为胜。
述曰:此第二段,有一颂半,合分为二:初之一颂,释现量证;后之半颂,释忆持执。于中皆有先难后破。此则正量、萨婆多等为此问起,先议诸法,刊定胜量,后方申难,此即议也。
“此第二段,有一颂半”,这第二个问难一共是一颂半。“合分为二”,里边分两科。“初之一颂,释现量证;后之半颂,释忆持执”,前一颂解释“现量证境有”;后半颂解释“忆持执”,因为由先前经过的现量,所以后来才能回忆,后半颂就破这个观点。“于中皆有先难后破”,这个里边都是先有问难,然后论主破。
“此则正量、萨婆多等为此问起”,这是哪个提起的问难呢?是正量部、萨婆多部等,这些部派是不信唯识的,所以他们有这个问难。“先议诸法,刊定胜量”,先是讨论一切法,以什么量来判定它是最胜的,即一切法以什么量为最胜?“后方申难”,然后他们就以这个观点来问难。“此即议也”。
先是讨论这个量的问题。“诸法由量刊定有无,一切量中现量为胜”,“诸法由量”,这个“量”指什么?一般是说我们的认知,我们对外境的认知,《述记》里边说是“量度”。“量度”,比如说,你量一块布的时候,拿个尺子去量,那就是论主的意思了。一切法,由这个量来决定它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而一切量里边,“现量”最直接、最客观,所以现量是最殊胜的。
刊定者,贬量也。言诸法者,即是所量一切有漏无漏诸法,由三二量,揩准有无。量者量度,如以尺丈,量绫锦等。尺为能量,绫等所量;知其量数,是其量果。
“刊定者”,“刊定有无”,什么叫刊定呢?即“贬量也”,也就是“决定”的意思。
“言诸法者,即是所量一切有漏无漏诸法”,一切法,这些法包含哪些呢?就是所认识到的一切,不管是有漏的还是无漏的,所有的法都包在里边,都是我们的认识所要刊定它到底是有、是没有。这是“所量”。那么能量是多少?“由三二量,揩准有无”,要怎么来量它?由三个量或者二个量来揩准它是有、是没有。这个“三二量”下面就说。
什么叫量?“量者量度”,这个“量度”,打个比喻,“如以尺丈,量绫锦等”,犹如拿个尺去量绸缎之类的东西,这个就叫量度,决定它(绫锦等)到底有多长。“尺为能量,绫等为所量”,尺是能量,绫等(绸缎之类)是所量。这很简单明了。“知其量数,是其量果”,而量下来知道有多少东西、是多少长短、几尺几丈,这个就是量果。这是比喻,那么合到法上,怎么说呢?
诸心心所,缘诸法时,说有四分。见分能量,相分所量,自证量果,如是自证缘见分时,见分所量,自证能量,证自证为量果;如证自证缘自证时,自证所量,证自证分为其能量,即此自证,亦为量果,能返缘故;若以第三缘第四时,第四所量,第三能量,其第四分即为量果,能返缘故。
“诸心心所,缘诸法时”,心王心所,它缘一切法的时候。这就是先前介绍(《唯识学简介》)四分、两分的问题了。“说有四分”,一般说就是护法菩萨的主张,有四分。
“见分能量,相分所量,自证量果”,一是见分,“见分能量”,能量是见分;二是相分,“相分所量”,所量就是相分;三是自证分,“自证量果”,自证分是量果——见分去量相分,量出来的果就是自证分(犹如量布的人看这个尺子到底量了几尺几丈)。这是说相分是所量、见分是能量、自证分是量果。“如是自证缘见分时”,假使自证分缘见分的时候,“见分所量,自证能量,证自证为量果”,这个时候,见分是所量,自证分是能量,而其量果就是证自证分。
护法菩萨为什么要安立“证自证分”?因为若仅有三分,则自证分缘见分的时候,量果就没有了,所以要安立证自证分,它就是量果。犹如人去看这个尺到底量了几尺布。这个尺量,量了半天,没有人去看,那不是白量了?所以要一个证明的“人”。那就是量果,证自证分来证明。所以自证分缘见分的时候,其量果就是证自证分。
“如证自证缘自证时,自证所量,证自证分为其能量”,证自证分也可以缘自证分,这个时候,自证分是所量,证自证分是能量。那还要不要再安一个证证自证分来作量果?不需要了。“即此自证,亦为量果”,它这个自证分本身就是量果。“能返缘故”,这个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可以反复地、互相作能缘所缘,也可以作量果。所以说,当证自证分缘自证分的时候,证自证分是能量,自证分是所量,而自证分也可以作量果,“能返缘故”,它会反过来作量果,可以缘证自证分。
“若以第三缘第四时”,假使以第三自证分缘第四证自证分(即是说,自证分也可以反过来缘证自证分),“第四所量,第三能量,其第四分即为量果”,那么第四证自证分是所量,第三自证分是能量,而其量果就是第四证自证分,第四证自证分又可以作量果,“能返缘故”,它们(第三第四)可以相互翻来覆去地缘。所以不要再安第五分了,这并没有“无穷过”。
像这一类,佛教里用得很多,前面也介绍过一个了。在《俱舍》里,生住异灭、大生小生的问题也是这样子,避免“无穷过”;十二因缘也是这样子,“由中可比二”,前际二支,后际二支,中际八支,“中八据圆满”,中际八支是圆满的,你再把前后两际代进去,整个的十二支就可以无穷,从无始一直到无终,这十二支都代完了,不要再加第十三支,也避免“无穷过”。在佛教里,用这一类的方法很多,大家留心一下就会看到。
这里就解释了四分的问题。
陈那以前古内外道,大小乘师,皆说三量:一现量,二比量,三圣言量。
“陈那以前古内外道,大小乘师,皆说三量”,而在陈那之前,不管是外道还是内道,是大乘、或是小乘,只说三分,都是三个量:一个是“现量”,一个是“比量”,一个是“圣言量”。刊定一切法,它的“尺子”,都是用这三个量。
这我们写有笔记,等一下再说,这些量他这里还要详细地解释一番。
今依梵音,云阿弗多阿笈摩,此云至教。至教量者,非得但圣者说,名为至教,但是世间言无差二可信者语,皆至教量。契至理故,合实事故,如八语品,四圣言等。
“今依梵音,云阿弗多阿笈摩,此云至教”,印度话叫“阿弗多阿笈摩”,汉语叫“至教”,就是圣言量。圣言量又叫至教量。
“至教量者”,什么叫至教量?他这里讲的就包得宽一点了。前面说,圣者的话、圣者的认识,圣者们是这么认识的,叫圣言量(圣者就是见道以上的人)。而这里说的至教量,“非得但圣者说,名为至教”,不单单是圣者说的、他们的认识,叫至教量;“但是世间言无差二可信者语,皆至教量”,即使是世间上,“言无差二”,不会说“二话”的,亦即是肯定下来的那些结论、不可推翻的那些“可信者语”,这些世间上可信的话,都摄在至教量里边。为什么这些也可以称至教量呢?“契至理故”,跟真理是契合的;“合实事故”,跟事实是符合的。打个比喻,“如八语品,四圣言等”,八语品、四圣言,我们写有讲义。
[名相注释]四圣言:《集异门论》卷第十云:圣者正也,正直之言。一、不见言不见,二、不闻言不闻,三、不觉言不觉,四、不知言不知。(见《法相辞典》第四○八页)
八圣言:于不见乃至不知言不见等,或于所见乃至所知言为实见等。(《俱舍论》卷第十六)
所谓“八语品、四圣言”,就是八句话和四句话,“圣言”就是不变的话。“圣者正也,正直之言”,圣者之言就叫圣言。
四圣言是哪四句?“一、不见言不见”,没有看到的就说没有看到。“二、不闻言不闻”,没有听到的就说听到。“三、不觉言不觉”,没有觉到的就说不觉。见是眼见,闻是耳闻,觉是鼻舌身觉,鼻所闻到的、舌所尝到的、身所碰到的都叫觉;眼见是离境的,耳闻也是离境的,而鼻舌身都要碰到境,才能觉知,所以这三个就合了一个,“不觉言不觉”。“四、不知言不知”,这是意识了,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个四圣言就是这样子,实事求是。
八圣言也是一样,加一加,四加四就是八句,“于不见乃至不知言不见等,或于所见乃至所知言为实见等”。不见言不见,反过来就是见言见;不闻言不闻,反之闻就说闻;不觉言不觉,反之觉就说觉;不知言不知,反之知就说知。
这四句和八句,都是踏踏实实的话,没有虚诳,跟事实是符合的,所以也叫至教量。
言比量者,比附量度,名为比量。即以众相而观于义,缘此义智名为比量。
这是解释“比量”,是讲因明的东西了。“言比量者,比附量度,名为比量”,…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