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一讲▪P3

  ..续本文上一页的,所以说“识”的名字,随它依哪个根、发什么识,这个识也就叫什么识了。“具五义故”,为什么识要随根立名?有五个意思。哪五个?“五谓依发属助如”,这个识,依于根、从根发、属于根、帮助根、如根那样,有这五个意思。因为根有这么几个作用,这个作用殊胜,所以识就依根来安立名字。

  这五个义,具体是什么意思?

  

  先是“依”,“依根”,依了根来的识。怎么依呢?“依根处所,识得有故”,这个识是依根来的,根在哪里,跟着这个根,识就在哪里生起来。假使根在眼上,那么眼识就依这个眼根生起来。“由有根故,识得有故(第六依无色根)”,有根才有识,识是依根而生的,这是“依”的意思。比如说看东西,眼根与色境相对就生眼识,那为什么不叫色识,而叫眼识?因为识是依根的,根若坏了,识就也坏了;假使境坏了,你看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打烂了,但是你的眼识并没坏,因为识不依外境。所以说识是依根的,这是根对识的一个密切作用,它们之间有直接联系的。

  

  第二个,“发”。“根所发识”,这个识是根所发的,不是其它东西发的。为什么叫根所发呢?就是刚才说的,假使境坏了,你看一个东西,比如说桌子,桌子打烂了,你的眼识还是蛮好,并没坏;但是这个根要是坏掉了,你的识也就没有了。所以说,“根所发识”,这个识是根所发的。

  

  “由根变异,识必变异”,假使根有变动,根损坏了,或者是变了,那么相应的识也就变了。假使根有毛病,那么对色境就看不清楚,如前面说的“如有眩翳,见发蝇等”,头发、苍蝇都看出来了。根与识有直接关系,识是由根发的;外面所看的东西(境)再怎么变坏,识还是不受影响。所以,由根发识,这是“发”的作用。

  

  第三个,“属”,从属的关系。“属根之识”,识是属于根的,识与根有从属的关系。“由识种子随属于根而得生故”,识的种子跟着根在跑而得生,如跟着眼根跑就生眼识,跟着耳根跑就生耳识,都是从属于根的。

  

  第四个,“助”,帮助,“助根之识”,这个识起作用的时候,能帮助根。“由根合识,有所领受”,根有了识之后,它就有所感受。看了强烈的光线(阳光),眼根就会损坏;如果眼识不生起来,那再怎么大的光,眼根不会受影响。因为识生之后,它帮助根的时候,外边的境,假使看到绿色的草地,那对眼根有补养的作用;看到太亮的光线,那对眼根有损坏的作用。这就是“助根之识”,损益随识,识能帮助根起作用,可以使根起作用的时候,或者是对它有损,或者是对它有益。若有根无识,就没有“令根损益”的作用了。

  

  第五个,“如”。“根识二法,俱为有情数”,根也好,识也好,都是属于有情的。“如”就是一样的。外边的色境,就不一样。色境,假使我们看一个人,这个人当然是有情数;我们也可以看一匹马,马也是有情数,但不是人;我们也可以看一座山,它既不是人,也不是动物,也不是有情,是非情,所以说“色法不定”。而根与识是“如”,是一样的,都是有情数摄。

  

  根对识有这么五个作用,“依、发、属、助、如根,五义胜余故”,根与识有密切的关系,根的作用大,胜过其它的,所以“根”就叫“现”。

  

  “然是色法,不能量境,唯心心所能量度故,心心所法正是量体”,但是根不能量境,它是色法,不能认识,认识的作用在心、心所,心、心所依根而来;根即是现,心心所法即是量体,“依现之量”,就叫“现量”。这是大乘唯识宗的说法。

  

  若无着以前,但说二分,唯一见分为现量体。无着以后,陈那菩萨立三分者,见自证分为现量体。护法以后,见分自证、证自证分为现量体。

  

  “若无着以前,但说二分”,无著菩萨之前,这个心只分两分:一个是见分,一个是相分。“唯一见分为现量体”,只有见分是现量体。

  “无着以后,陈那菩萨立三分者”,而无著菩萨以后,陈那菩萨立有三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见自证分为现量体”,三分里边,见分、自证分是现量体。这些都是对前五识而言。

  到护法菩萨以后,分有四分,其中“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都属于现量,“为现量体”。

  这是介绍护法菩萨一派的,下面说安慧菩萨一派的。

  

  安慧诸识虽皆有执,然无随念计度分别,明现取境,名为现量,无漏皆现量,如说善等性。

  “安慧诸识虽皆有执”,安慧菩萨的一派说法就不一样了,他认为前五识也有执。护法菩萨认为前五识是现量境,没有执,而安慧菩萨说前五识也有执,“然无随念计度分别”,虽然有执,但是没有随念分别、没有计度分别,也可以叫现量。什么叫随念分别?等一下再说。“明现取境,名为现量”,前五识因为没有随念分别、没有计度分别,它可以很明白地现前观境、取境,所以叫现量。“无漏皆现量,如说善等性”,凡是无漏的,都是现量,无漏的心王、心所所看的东西都是现量的。

  

  小乘有五,外道有二,大乘有四,合有十一种,出现量体,广如余处,此略显示。

  这是总结了。“小乘有五,外道有二”,“大乘”里又分“有四”:无着以前的、陈那以后的以及护法的、安慧的,“合有十一种,出现量体”,一共有十一种现量情况。“广如余处,此略显示”,其它地方有广说,这里只是介绍一下。我们采取的,当然是护法的说法。玄奘法师的传承是护法的。戒贤论师是护法菩萨的弟子,玄奘法师是戒贤论师的弟子,当然采取护法的说法。

  

  陈那以后,其圣言量摄入此中,此体除此,外更无故,如因明疏。

  “陈那以后,其圣言摄入此中”,陈那以后,圣言量即至教量,就归纳入现量、比量里,“此体除此,外更无故”,即圣言量也不外乎现量、比量,也就是圣者的现量或者圣者的比量。所以“圣言量”在陈那以后就把它归纳到现量和比量里边去了,不必再立这个圣言量,“如因明疏”,《因明疏》里边就这么说。

  

  今者世亲说有三量,故论说言,一切量中,现量为胜,取现境故,证自相故,大小二乘、外道内道皆共许尔。故今总叙,贬议诸量,现量胜余。

  

  “今者世亲”,现在世亲菩萨(那还在陈那以前),“说有三量”,他说的还是三个量:现量,比量,至教量。“故论说言,一切量中,现量为胜”,所以世亲菩萨这里说,一切量当中,就是三个量之中,现量是最殊胜的。“取现境故,证自相故”,它取现前的境而证自相,离开言说概念,是最正确的。“大小二乘,外道内道,皆共许尔”,不管是大小乘,外道也好,内道也好,都共同认许现量是最殊胜的。

  

  那么圣教量难道不殊胜吗?圣教量也是现量,这在前面说过,圣教量归摄入现比二量中,即圣者的现量或者圣者的比量,但比量与现量比较,一个是间接的,一个直接的,当然是现量最殊胜了。所以世亲菩萨说,三个量之中,现量是最殊胜的,这是大小乘、内外道都承认、没有什么异议的。

  

  “故今总叙,贬议诸量,现量胜余”,所以现在总的说一下,我们讨论一切量当中,最殊胜的是现量,这是大家都承认的。在共同承许“现量是最殊胜的”之后,接着就要来问难了。

  

  论:若无外境,宁有此觉,我今现证如是境耶。

  述曰:此正申难。如世人言,我今见色,乃至触触,若无识外实色等境,宁有此觉,我今现证如是色等?此觉既非无,外色等定有。

  

  先把大家都承许的“现量是最殊胜的”这个大前提确定之后,然后以此来申难:“若无外境,宁有此觉:“我今现证如是境”耶?”从现量来说,决定外境是实在有的;假使没有外境的话,我怎么有“我现在亲自证到这个境界”的感觉呢?比如说,我亲自看到这个蓝颜色、青色的天,这是现量地看青天;假使没有现量境的话,我怎么会看到呢?我能够证到这个青色的境,肯定先有外边那个青色的境,然后我才能够现量证到它。外人问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既然我们现量能证到这个境,那肯定有现量境。

  

  “如世人言,我今见色,乃至触触”,我现在看到什么颜色、我碰到什么东西、是软的还是硬的,这是一般人都会说的,“若无识外实色等境,宁有此觉:“我今现证如是色等”?”假使识外没有实在的色、没有实在的触等境,没有这些境界的话,那么我们怎么会有这个感觉:我现在能够“现证如是色等”,亲自看到这个颜色、亲自碰到这个东西,软的、硬的,烫的、冷的,这些感觉哪里会来呢?因为有现量境,有这个实境,才能现量证知,才会有这些感觉。

  

  “此觉即非无,外色等定有”,这个感觉(看到青颜色,碰到软硬烫冷等等)既然不是没有的,那么外境的色法决定是有的了。他们以这个现量的境界来肯定外境实在有。

  

  总言觉者,心心所法之异名也。今此言觉,谓现量智,非唯是慧。因明者说,言证智者,心心所法之总名矣。故旧论云:如此证智,云何得起?成唯识中,亦有此难:色等外境,分明现证,现量所得,宁拨为无?

  

  这个“觉”是什么意思?“总言觉者,心、心所法之异名也。”总的说,这个觉就是心、心所法,“我有这个觉,我看到、我听到……”,等等,心里有这个感觉。

  

  “今此言觉,谓现量智,非唯是慧”,我们现在说的这个觉,不是说慧心所知道这个事情,而是现量地觉知、现量地知道。心王心所取境的时候,前面说过,根即是现,心王心所是能量,这样子依根而起的心王心所就是“现”,现量指的是这个。“因明者说,言证智者,心、心所法之总名矣”,证到外境的这个智能,是心王心所,总的就是心王心所。

  

  “故旧论云:如此证智,云何得起?”旧的翻译也这么说:这个“证智”怎么生起呢?那就是说,也用…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