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证智”,“证智”就是心王心所。
“成唯识中,亦有此难”,《成唯识论》里同样也有这个问难,说,“色等外境,分明现证,现量所得”,色声香味触等等这些外境,是我们现量可以证到的,现量所得的境是最正确的,“宁拨为无”,怎么能说它没有呢?
此中难已,下论主破。
这是大乘之外的部派,以现量境来问难,现量境应当是实在有的,既然是现量境观察到的,怎么可说外境是没有的呢?那么如何破?下边看论主破。
论:此证不成。
述曰:破中有二。初总非,后别破。此总非也。外人设问:云何不成?
“破中有二:初总非,后别破”,先是总的否定,然后分别地详细解释。“此证不成”,这是总的否定它,“此总非也”,你们这个证明不成立。
“外人设问:云何不成?”这个问是世亲菩萨代他们问的,假设外人问,为什么不成立,他接着就解释。
论:颂曰: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
述曰:第一句述正理,显难外境实有不成;下三句破外宗,明无现觉,成无外境。然旧论本,遂分二段,前后别明。其此颂中,初句易解,至下当知。
“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论主就说,你所说的“我看到颜色、听到声音”等等,并不是现量。这就把他们“现量看到的东西决定是有”的说法破了。你说的这些已经不是现量,那么外境就不是一定有的。
“第一句述正理因,显难“外境实有”不成”,你说外境一定实有,我用第一句比喻就证明你这话不对头。“现觉如梦等”,你做梦的时候也看到颜色、也听到声音,但是你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并不是实在的。为什么你一定要执着现在醒着的时候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等等是实在的呢?梦里边同样听到、同样看到,那是不实在,梦境是假的,你怎么能决定说现在的就是实在的?“显难“外境实有”不成”,你说“外境实有”,这个难不成立。
“下三句破外宗”,颂的后三句破外人的主张,“明无现觉”,你们根本就没有现量,“成无外境”,既然没有现觉,怎么成立外境?不能成立!
“然旧论本,遂分二段,前后别明”,旧的论分两段。这个不去管它了。“其此颂中,初句易解,至下当知”,我们这个颂里边,第一句很容易解,下边就会知道。
上一句引喻破经部,下三句中,略破二类。初破正量部等非刹那论,后破一切有等刹那论者。谓已起现觉时,其见已无,宁许有现量,破正量部等;谓已起现觉时,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破萨婆多等。大众部等宗计不同,亦应叙破,如萨婆多。
“上一句引喻破经部”,第一句现觉如梦等,引一个“如梦”的比喻破经部的说法,“下三句中,略破二类”,后面三句(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破其它两种说法。
二乘里边有两种说法:一是正量部,他们不是刹那论者,认为心王心所是不断地变化的,而外面的色境可以一期,不是刹那生灭;二是有部,他们是刹那论者,认为即便是外境,也是刹那生灭。
正量部认为,外境并不是刹那生灭,而是一期生灭。一期生灭就是可以住一段时间。比如说这个桌子,它造成之后,桌子成立了,它没有刹那生灭,它是要用了很多年之后,坏掉了,那么就灭掉了。造好的时候是生,坏掉的时候是灭,中间是维持不动的。而有部认为,即使现在这个桌子看起来还是新的,但是刹那生灭,前后相续,前面的跟后面的差了一点点。如果它前后没有相似相续的变化,那么它最后的灭坏,怎么会灭掉呢?突然之间就灭掉了?没有那个话!它是慢慢、慢慢地破灭的,只是这个过程非常慢,我们看不出来罢了。
这是对外境,有正量部的“刹那生灭”及有部的“一期生灭”两种说法。所以他这里,两种都要破。
“初破正量部等非刹那论”,先破正量部的非刹那论(外境不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后破一切有等刹那论者”,再破有部的刹那生灭。
“谓“已起现量觉时,其见已无,宁许有现量?”破正量部等”,你起现觉的时候,你说“我看到青颜色了”的这个时候,你看青颜色的那个见早就没有了,怎么还说是现量呢?这是破正量部。
“谓“已起现觉时,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破萨婆多等”,已起现觉的时候,你说“我看到青颜色了”,说这个话、现起这个念头的时候,能见青颜色的识就已经没有了,所见的境、青色的境也已经没有了,你怎么还说是现量呢?这是破萨婆多部。
(28A)这里边的差别,正量部认为心是刹那生灭的,能觉的心是没有了,这一点他们承认,但是他们认为境还存在、没有动;而有部认为,连外境也是刹那生灭的。论主就破说,既然刹那生灭,前一刹那的境已经变掉,后一刹那也已不是前一刹那,那就不是现量。能量的见、所量的境都已经没有了,怎么还叫现量呢?就把他们都破了。
“大众部等宗计不同,亦应叙破,如萨婆多”,大众部里边,他们的说法不一样,那么也应当破,跟萨婆多同样的,差不多。
第三句中,言及字者,即相违释,意显有二难,至下当知。
“第三句中,言及字者”,第三句(见及境已无)里边有个“及”字。他讲得很仔细。“即相违释”,是六离合释里的相违释。“见及境”,见是见,境是境,两个东西不相干,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他不讲也能懂。“意显有二难”,一是对正量部,一是对萨婆多部,“至下当知”,下面还要慢慢分析。
论:如梦等时虽无外境,而亦得有如是现觉。
述曰:先释初句。今解初中如梦等字,能成喻法。等者,等取眩翳目等,缘见发蝇等。此等诸位,经部及大乘,彼此共许外境非有,故以为喻。如梦等中,虽无离心外实境界,而彼言谓,我见是事、闻是事等,起此现觉。下合法显。
““如梦等”时虽无外境,而亦得有如是“现觉””,你说“我们以前看到过这个东西,我们有这个感觉,以前看到的时候是现量,既然现量是真实的,那么外境是有的”,这个不一定。你做梦的时候,也看到那些东西,也有这个感觉,但是梦境并非实在;没有实在的境,同样能得现量。你说“现量的境决定是实在的”,那还不一定,不能说就是对的。
“先释初句”,先解释第一句,现觉如梦等。
“今解初中“如梦等”字,能成喻法”,先解释“如梦等”,以“梦”作比喻;“等”,“等取眩翳目等”,等这个有眩翳的眼睛等,“缘见发蝇等”,有眩翳等就会看到苍蝇、头发、第二月之类。
“此等诸位,经部及大乘,彼此共许外境非有”,在做梦的时候也好,眼睛有毛病看到头发、苍蝇也好,不管是经部、大众部还是大乘,“彼此共许外境非有”,都承认这些境是没有的,“故以为喻”,所以可以用作比喻;如果有一个不承认,他不许外境非有,就不能用作比喻。
““如梦等”中,虽无离心外实境界,而彼言谓“我见是事,闻是事等”,起此现觉”,做梦的时候,虽然外境是没有的,但是梦里边,还是可以知道“我看到什么东西,我听到什么东西”,还是有这个现觉,那么你怎么能说“凡是现觉,一定要有实在的外境”呢?梦里没有实境也可以起现觉,那现觉就不一定要实在的外境。
论:余时现觉,应知亦尔。
述曰:释颂初句现觉二字,除梦等外,余时所起见是事等如是现量,应知亦尔,亦无外境,此现觉生。
“余时“现觉”,应知亦尔”,梦里的现觉如此,那么梦以外的现觉应当知道亦如此,同样不一定要实在的外境。外面没有境,那就是唯识;没有外境,依然可以起现觉,不一定如你们说的“凡是现觉,一定要有实在的外境”,这个话是靠不住的。
“述曰:释颂初句“现觉”二字”,“余时现觉,应知亦尔”这句话是解释颂里边的“现觉”两个字。现觉如梦等,“如梦等”三个字讲好了,现在讲“现觉”,怎么叫现觉?
“除梦等外,余时所起见是事等,如是现量,应知亦尔”,做梦的时候所起的现觉,当然没有外境;那么在梦以外、其余的时候,就是醒着的时候,所起的“我看到这个东西了,我听到那个声音了”,这些现量,“应知亦尔”,同样跟梦一样,没有实在外境。“亦无外境,此现觉生”,不一定要有外境,这个现觉才能够生。即是说,梦里起的现觉,没有外境,那么醒着的时候,怎么就说一定要有外境呢?没有外境,这个现觉也可以生起。
应立量言:除梦等外,所有现觉缘非外境起,许现觉故,如梦等现觉。此中意说,若实现觉,如五识等不作此解,我今现证如是事境;作此解者,是意识中分别妄觉,非谓现量心心所法。
这是因明又来了:“除梦等外,所有现觉缘非外境起,许现觉故,如梦等现觉。”这个很简单。除了梦以外,就是醒着的时候,我们所起的现觉(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也是“缘非外境起”,缘不是实在的外境而起。为什么?“许现觉故”,因为我们都允许、承认它是现觉。打个比喻,“如梦等现觉”,就像梦里的现觉不要外境那样,既然它也是现觉,那么它也不要外境。
“此中意说”,这个里边还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若实现觉,如五识等”,真正的现觉,五识看到东西是不带名言的现量境,“不作此解:“我今现证如是事境””,“我现在看到青颜色了”,五识绝对没有这个话,它不说话的,它是看到就看到,犹如哑巴看东西一样,他看是看到了,但是说不出来,它没有名言,不起这个概念。
“作此解者”,而说“我看到青颜色、我听到一个很好的声音”,作这个解的是什么呢?“是意识中分别…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