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一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比附”,犹如说推论,这个结论不是直接认知到的,而是从推论推出来的,这是间接的知识,就叫做比量。

  

  “即以众相而观于义,缘此义智名为比量。”我们说“一切法有自相”,这个“自相”是离名言的;我们给它加了很多的话语,长、短、圆、方……,加了很多,这是“共相”。比如说“桌子”,有圆桌子、方桌子、长桌子,等等,那是一个共相。真正的自相是不能说的。“即以众相而观于义”,以各式各样的方法来看、观这个东西,“缘此义智名为比量”,缘这个东西的那个智能,就叫做比量。反正就是看它的共相。自相是现量境;共相是比量所摄,它所缘的是隔了一层的东西。

  

  这就是“比量”,它是推度而来的共相,不是直接缘那个东西的自相。

  

  三支比量,用宗、因、喻三支把一个道理推出一个结论来,这也叫比量。

  

  那么“现量”,下边要广讲了。我们把抄的笔记先说一下,这是总的。《述记》的文里边,虽说每一个部派的现量不同,但原则还是跟我们抄的笔记一样。什么叫现量?我们看笔记。

  

  [名相注释]现量:现前、现在、显现三义名现。

  《入正理论》曰:“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名言)种(种类)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理门论》曰:“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故名现量。”《因明大疏》曰:“能缘行相,不动不摇,自唯照境,不筹不度,离分别心,照符前境,明局自体,故名现量。”

  三种分别:一、自性分别,体唯是寻;二、计度分别,以意地散慧为体(散谓非定,简定中慧,意识相应,简五识心,故第六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若定若放,意识相应诸念,名为随念分别。(《俱舍论颂释疏》卷第二)

  

  这个“现”有三个意思:现前、现在、显现。现前,这个东西就摆在我们面前,不是很远的;现在,从时间上说,它是当下的;显现,这个东西就在现在的时间,也摆在面前,但不是藏起来,而是全部暴露在我们的认知之下。有这三个“现”,就叫现量。这个很重要,我们经常要用到现量。东西现前,不在远距离;时间就在现在;又没有隐藏起来,都暴露显现出来,这样子的观察,就叫现量。

  

  引陈那《入正理论》(讲因明的一部书)的一段文。什么叫现量?“此中现量,谓无分别”。“无分别”,前五识是不加分别的。以什么分别?三种分别: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不加分别,这三种分别都不加上去,没有这三种分别,那就是“直观”,直接看到那个东西。“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我们的智能,对色声香味触等等这些境(“义”就是境),“离名种等”,“名”是名言,“种”是种类,既不用名言来表达,也不用种类来区别,也即直观地、离开一切概念,所有的一切分别都离开的。“现现别转”,“现现”就是当下的,就是前面三个“现”的意思了;“别转”,不是缘它的共相,而是缘它的自相,现现别转,这样子来观察这些色等境,就叫现量。

  

  我们现在一般用“直观”两个字,就是不带名言的。举个例,《俱舍论》(卷十)里说,我们眼睛看到青天,讲这个的时候,有人就是搞不清楚,他的原话是什么呢?“如说眼识但能了青不了是青,意识了青亦了是青”。眼睛看青的天,或者青的颜色,只看到这么一个东西,但不知道它是青色,因为“青的颜色”,这是带了名言的,已经是意识的事情了。眼睛缘青的时候,它只是一个反映,一个直接的颜色在里面,而“这个叫青颜色”,它就没有这个想法,“这是黄颜色、这是黑颜色,这是长的、这是圆的”,这些名言都没有,青就是青,只是一个青的触觉就完了,其它都没有。所以说,眼识缘青而不知青。这并不是很奥妙。在缘一切法的时候,不带名言,没有这个概念,什么概念都不加上去,它原来是什么就还是什么,也就是现在说的“直观”了。直观是不带任何概念的,这就是所谓的“现量”。

  

  这里,比量、至教量都讲好了,《述记》里现量也讲了很多,各个部派对“现量”的说法不同。还有,外道的现量怎么说?最后,唯识宗的现量怎么说?都介绍一下。

  

  言现量者,诸部说异。且萨婆多,用世友说,以根名见。根体是现量,以显现义是根义故,此能量境,故名现量,是持业释。

  

  “言现量者”,什么叫现量?“诸部说异”,各个部派说法就不一样了。前面比量、至教量,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不必分辨。下边就对各种不同的说法,各别地介绍。

  

  “且萨婆多,用世友说”,先是萨婆多部,就是有部,他们采用世友尊者的话,“以根名见”。在有部里有两种,一种是根见,一种是识见。世友尊者主张根见,有部也采取这个说法,以根名见。“根体是现量”,根能够见,根的体就是现量,“以显现义是根义故”。这个“显现义是根义”,在《俱舍》根品里讲,“最胜自在光显名根”,根有个意思叫显现,那么显现就是现量的意思了。所以说根的体是现量,因为它有显现的意思。

  

  “此能量境,故名现量”,这个根,它是能见,能够认识境,所以叫现量,这是“持业释”。根是体,它的作用是量,以体致用,就叫持业释,它们都是一个东西。

  

  这是有部的一种说法。现量就是根,根的作用是能够量外边的境。

  

  法救说识名见,能量境故,识名现量。持业如前。

  法救尊者也是有部的,他说“识名见”。真正认识境的是识,不是根;根是色法,怎么能量境?“能量境故,识名现量”,因为它能够量现前的境,它的体是现,它的作用是能量,所以识叫现量。也是持业释。

  

  妙音慧名见,能量法胜,慧名现量。

  “妙音慧名见”,妙音尊者说,慧叫见。“能量法胜”,能够认识法的,主要的、作用最殊胜的是慧,其它的作用都不殊胜。真正能认识(量)法的、最殊胜的是慧,所以说慧就是见,慧就叫现量。

  

  这是三种说法,世友尊者说是根,法救尊者说是识,妙音尊者说是慧。

  

  正量部说,心心所法,和合名见;心心所法,合名现量。

  正量部说,什么叫见?“心心所法,和合名见”,不单是一个心王,也不单是一个心所法,所有的心王心所和合起来的作用就叫见;“心心所法,合名现量”,那么心、心所法合起来叫现量。

  

  经部师说,根识和合,假名为见;假能量境,假名现量。

  经部的说法就比前面各派高明一层了。他说,“根识和合,假名为见”,你们说根见也不对,说识见也不对,说心心所法见也不对,而是要这个根跟境相对之后,生起识来了,它们和合的作用就叫“见”。这个作用不是形而上学、定在一个东西上的。根境识和合,就产生一个见的作用。这是比较高明的了,符合缘起论的说法。“假能量境,假名现量”,这个境本身是和合的假法,这个假法能认知这个境、能量这个境,所以叫现量。现量也好,能量也好,见也好,都是假安立的,所以说“假名现量”。

  

  吠世史迦德句义中,觉为现量。数论师说,十一根中,五根是现量;若归于本,自性是现量。

  “吠世史迦”,就是胜论师,他们有六个句,在“德句义”里边,“觉为现量”,他们以“觉”(直觉的觉)为现量。

  数论师说,在他们的十一根里边,“五根是现量”。“若归于本,自性是现量”,他们说五根是枝末,还有三个根本的东西,其中一个就是自性,自性是根本。五根是现量,假使五根归到根本上去,自性就是现量。

  这是数论、胜论外道的说法。那么大乘师即唯识师,是怎么说的呢?

  

  大乘师说,根名为现,依发属助如根,五义胜余故。然是色法,不能量境,唯心心所能量度故,心心所法正是量体。依现之量,名为现量,此依士释。

  

  “根名为现,依发属助如根,五义胜余故”,根叫现,因为它有五个意思超过其它的,所以根得名叫现。“然是色法,不能量境”,但是这个根是色法,它是物质的,不能认知前面的境,“唯心、心所能度量故,心、心所法正是量体”,真正能够度量(认识)的是心王心所,所以说心、心所法是量的体。它依什么呢?依根来的,根就叫现。依现的量,心、心所法是量,“依现之量,名为现量”,依了这个根,这个“现”来的“量”,就叫现量。

  

  这里的“依、发、属、助、如”,我们有笔记,大家看一看。

  

  [名相注释]根名为现,依发属助如根,五义胜余故:《因明大疏》曰:“五根各各明照自境,名之为现。”《成唯识论》曰:“(识)随根立名,具五义故,五谓依、发、属、助、如。”

  依:依根处所,识得有故。由有根故,识得有故(第六依无色根)

  发:根所发识。由根变异,识必变异。

  属:属根之识。由识种子随属于根而得生故。

  助:助根之识。由根合识,有所领受(令根损益)。

  如:根识二法俱为有情数(色法不定)。

  

  《因明大疏》是一本说因明的书、窥基法师的疏,它里边说,根怎么叫现呢?五个根“各各明照自境”,眼睛观色、耳朵听声、鼻子闻香、舌头尝味、身体碰触,每一个根,各各都有明照自境的功能。“明照自境”,很明了地观照自己所对的境——眼对色、耳对声,乃至身对触,“名之为现”,这个就叫“现”。“根名为现”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根叫现呢?它有五个特殊的作用,“《成唯识论》曰:(识)随根立名,具五义故,五谓依、发、属、助、如。”

  

  《成唯识论》说,“识随根立名”(这个“识”是加上去的,原文没有这个字,它前文连下来讲的还是识),眼根发的识叫眼识,耳根发的识叫耳识,鼻根发的识就叫鼻识,各个识的名字是根据“根”来安…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