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一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比附”,猶如說推論,這個結論不是直接認知到的,而是從推論推出來的,這是間接的知識,就叫做比量。

  

  “即以衆相而觀于義,緣此義智名爲比量。”我們說“一切法有自相”,這個“自相”是離名言的;我們給它加了很多的話語,長、短、圓、方……,加了很多,這是“共相”。比如說“桌子”,有圓桌子、方桌子、長桌子,等等,那是一個共相。真正的自相是不能說的。“即以衆相而觀于義”,以各式各樣的方法來看、觀這個東西,“緣此義智名爲比量”,緣這個東西的那個智能,就叫做比量。反正就是看它的共相。自相是現量境;共相是比量所攝,它所緣的是隔了一層的東西。

  

  這就是“比量”,它是推度而來的共相,不是直接緣那個東西的自相。

  

  叁支比量,用宗、因、喻叁支把一個道理推出一個結論來,這也叫比量。

  

  那麼“現量”,下邊要廣講了。我們把抄的筆記先說一下,這是總的。《述記》的文裏邊,雖說每一個部派的現量不同,但原則還是跟我們抄的筆記一樣。什麼叫現量?我們看筆記。

  

  [名相注釋]現量:現前、現在、顯現叁義名現。

  《入正理論》曰:“此中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于色等義,離名(名言)種(種類)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理門論》曰:“由不共緣,現現別轉,故名現量。”《因明大疏》曰:“能緣行相,不動不搖,自唯照境,不籌不度,離分別心,照符前境,明局自體,故名現量。”

  叁種分別:一、自性分別,體唯是尋;二、計度分別,以意地散慧爲體(散謂非定,簡定中慧,意識相應,簡五識心,故第六識相應散慧,名爲計度分別);叁、隨念分別,若定若放,意識相應諸念,名爲隨念分別。(《俱舍論頌釋疏》卷第二)

  

  這個“現”有叁個意思:現前、現在、顯現。現前,這個東西就擺在我們面前,不是很遠的;現在,從時間上說,它是當下的;顯現,這個東西就在現在的時間,也擺在面前,但不是藏起來,而是全部暴露在我們的認知之下。有這叁個“現”,就叫現量。這個很重要,我們經常要用到現量。東西現前,不在遠距離;時間就在現在;又沒有隱藏起來,都暴露顯現出來,這樣子的觀察,就叫現量。

  

  引陳那《入正理論》(講因明的一部書)的一段文。什麼叫現量?“此中現量,謂無分別”。“無分別”,前五識是不加分別的。以什麼分別?叁種分別:自性分別、計度分別、隨念分別。不加分別,這叁種分別都不加上去,沒有這叁種分別,那就是“直觀”,直接看到那個東西。“若有正智,于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我們的智能,對色聲香味觸等等這些境(“義”就是境),“離名種等”,“名”是名言,“種”是種類,既不用名言來表達,也不用種類來區別,也即直觀地、離開一切概念,所有的一切分別都離開的。“現現別轉”,“現現”就是當下的,就是前面叁個“現”的意思了;“別轉”,不是緣它的共相,而是緣它的自相,現現別轉,這樣子來觀察這些色等境,就叫現量。

  

  我們現在一般用“直觀”兩個字,就是不帶名言的。舉個例,《俱舍論》(卷十)裏說,我們眼睛看到青天,講這個的時候,有人就是搞不清楚,他的原話是什麼呢?“如說眼識但能了青不了是青,意識了青亦了是青”。眼睛看青的天,或者青的顔色,只看到這麼一個東西,但不知道它是青色,因爲“青的顔色”,這是帶了名言的,已經是意識的事情了。眼睛緣青的時候,它只是一個反映,一個直接的顔色在裏面,而“這個叫青顔色”,它就沒有這個想法,“這是黃顔色、這是黑顔色,這是長的、這是圓的”,這些名言都沒有,青就是青,只是一個青的觸覺就完了,其它都沒有。所以說,眼識緣青而不知青。這並不是很奧妙。在緣一切法的時候,不帶名言,沒有這個概念,什麼概念都不加上去,它原來是什麼就還是什麼,也就是現在說的“直觀”了。直觀是不帶任何概念的,這就是所謂的“現量”。

  

  這裏,比量、至教量都講好了,《述記》裏現量也講了很多,各個部派對“現量”的說法不同。還有,外道的現量怎麼說?最後,唯識宗的現量怎麼說?都介紹一下。

  

  言現量者,諸部說異。且薩婆多,用世友說,以根名見。根體是現量,以顯現義是根義故,此能量境,故名現量,是持業釋。

  

  “言現量者”,什麼叫現量?“諸部說異”,各個部派說法就不一樣了。前面比量、至教量,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不必分辨。下邊就對各種不同的說法,各別地介紹。

  

  “且薩婆多,用世友說”,先是薩婆多部,就是有部,他們采用世友尊者的話,“以根名見”。在有部裏有兩種,一種是根見,一種是識見。世友尊者主張根見,有部也采取這個說法,以根名見。“根體是現量”,根能夠見,根的體就是現量,“以顯現義是根義故”。這個“顯現義是根義”,在《俱舍》根品裏講,“最勝自在光顯名根”,根有個意思叫顯現,那麼顯現就是現量的意思了。所以說根的體是現量,因爲它有顯現的意思。

  

  “此能量境,故名現量”,這個根,它是能見,能夠認識境,所以叫現量,這是“持業釋”。根是體,它的作用是量,以體致用,就叫持業釋,它們都是一個東西。

  

  這是有部的一種說法。現量就是根,根的作用是能夠量外邊的境。

  

  法救說識名見,能量境故,識名現量。持業如前。

  法救尊者也是有部的,他說“識名見”。真正認識境的是識,不是根;根是色法,怎麼能量境?“能量境故,識名現量”,因爲它能夠量現前的境,它的體是現,它的作用是能量,所以識叫現量。也是持業釋。

  

  妙音慧名見,能量法勝,慧名現量。

  “妙音慧名見”,妙音尊者說,慧叫見。“能量法勝”,能夠認識法的,主要的、作用最殊勝的是慧,其它的作用都不殊勝。真正能認識(量)法的、最殊勝的是慧,所以說慧就是見,慧就叫現量。

  

  這是叁種說法,世友尊者說是根,法救尊者說是識,妙音尊者說是慧。

  

  正量部說,心心所法,和合名見;心心所法,合名現量。

  正量部說,什麼叫見?“心心所法,和合名見”,不單是一個心王,也不單是一個心所法,所有的心王心所和合起來的作用就叫見;“心心所法,合名現量”,那麼心、心所法合起來叫現量。

  

  經部師說,根識和合,假名爲見;假能量境,假名現量。

  經部的說法就比前面各派高明一層了。他說,“根識和合,假名爲見”,你們說根見也不對,說識見也不對,說心心所法見也不對,而是要這個根跟境相對之後,生起識來了,它們和合的作用就叫“見”。這個作用不是形而上學、定在一個東西上的。根境識和合,就産生一個見的作用。這是比較高明的了,符合緣起論的說法。“假能量境,假名現量”,這個境本身是和合的假法,這個假法能認知這個境、能量這個境,所以叫現量。現量也好,能量也好,見也好,都是假安立的,所以說“假名現量”。

  

  吠世史迦德句義中,覺爲現量。數論師說,十一根中,五根是現量;若歸于本,自性是現量。

  “吠世史迦”,就是勝論師,他們有六個句,在“德句義”裏邊,“覺爲現量”,他們以“覺”(直覺的覺)爲現量。

  數論師說,在他們的十一根裏邊,“五根是現量”。“若歸于本,自性是現量”,他們說五根是枝末,還有叁個根本的東西,其中一個就是自性,自性是根本。五根是現量,假使五根歸到根本上去,自性就是現量。

  這是數論、勝論外道的說法。那麼大乘師即唯識師,是怎麼說的呢?

  

  大乘師說,根名爲現,依發屬助如根,五義勝余故。然是色法,不能量境,唯心心所能量度故,心心所法正是量體。依現之量,名爲現量,此依士釋。

  

  “根名爲現,依發屬助如根,五義勝余故”,根叫現,因爲它有五個意思超過其它的,所以根得名叫現。“然是色法,不能量境”,但是這個根是色法,它是物質的,不能認知前面的境,“唯心、心所能度量故,心、心所法正是量體”,真正能夠度量(認識)的是心王心所,所以說心、心所法是量的體。它依什麼呢?依根來的,根就叫現。依現的量,心、心所法是量,“依現之量,名爲現量”,依了這個根,這個“現”來的“量”,就叫現量。

  

  這裏的“依、發、屬、助、如”,我們有筆記,大家看一看。

  

  [名相注釋]根名爲現,依發屬助如根,五義勝余故:《因明大疏》曰:“五根各各明照自境,名之爲現。”《成唯識論》曰:“(識)隨根立名,具五義故,五謂依、發、屬、助、如。”

  依:依根處所,識得有故。由有根故,識得有故(第六依無色根)

  發:根所發識。由根變異,識必變異。

  屬:屬根之識。由識種子隨屬于根而得生故。

  助:助根之識。由根合識,有所領受(令根損益)。

  如:根識二法俱爲有情數(色法不定)。

  

  《因明大疏》是一本說因明的書、窺基法師的疏,它裏邊說,根怎麼叫現呢?五個根“各各明照自境”,眼睛觀色、耳朵聽聲、鼻子聞香、舌頭嘗味、身體碰觸,每一個根,各各都有明照自境的功能。“明照自境”,很明了地觀照自己所對的境——眼對色、耳對聲,乃至身對觸,“名之爲現”,這個就叫“現”。“根名爲現”就是這個意思。

  

  爲什麼根叫現呢?它有五個特殊的作用,“《成唯識論》曰:(識)隨根立名,具五義故,五謂依、發、屬、助、如。”

  

  《成唯識論》說,“識隨根立名”(這個“識”是加上去的,原文沒有這個字,它前文連下來講的還是識),眼根發的識叫眼識,耳根發的識叫耳識,鼻根發的識就叫鼻識,各個識的名字是根據“根”來安…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