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一講▪P3

  ..續本文上一頁的,所以說“識”的名字,隨它依哪個根、發什麼識,這個識也就叫什麼識了。“具五義故”,爲什麼識要隨根立名?有五個意思。哪五個?“五謂依發屬助如”,這個識,依于根、從根發、屬于根、幫助根、如根那樣,有這五個意思。因爲根有這麼幾個作用,這個作用殊勝,所以識就依根來安立名字。

  這五個義,具體是什麼意思?

  

  先是“依”,“依根”,依了根來的識。怎麼依呢?“依根處所,識得有故”,這個識是依根來的,根在哪裏,跟著這個根,識就在哪裏生起來。假使根在眼上,那麼眼識就依這個眼根生起來。“由有根故,識得有故(第六依無色根)”,有根才有識,識是依根而生的,這是“依”的意思。比如說看東西,眼根與色境相對就生眼識,那爲什麼不叫色識,而叫眼識?因爲識是依根的,根若壞了,識就也壞了;假使境壞了,你看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打爛了,但是你的眼識並沒壞,因爲識不依外境。所以說識是依根的,這是根對識的一個密切作用,它們之間有直接聯系的。

  

  第二個,“發”。“根所發識”,這個識是根所發的,不是其它東西發的。爲什麼叫根所發呢?就是剛才說的,假使境壞了,你看一個東西,比如說桌子,桌子打爛了,你的眼識還是蠻好,並沒壞;但是這個根要是壞掉了,你的識也就沒有了。所以說,“根所發識”,這個識是根所發的。

  

  “由根變異,識必變異”,假使根有變動,根損壞了,或者是變了,那麼相應的識也就變了。假使根有毛病,那麼對色境就看不清楚,如前面說的“如有眩翳,見發蠅等”,頭發、蒼蠅都看出來了。根與識有直接關系,識是由根發的;外面所看的東西(境)再怎麼變壞,識還是不受影響。所以,由根發識,這是“發”的作用。

  

  第叁個,“屬”,從屬的關系。“屬根之識”,識是屬于根的,識與根有從屬的關系。“由識種子隨屬于根而得生故”,識的種子跟著根在跑而得生,如跟著眼根跑就生眼識,跟著耳根跑就生耳識,都是從屬于根的。

  

  第四個,“助”,幫助,“助根之識”,這個識起作用的時候,能幫助根。“由根合識,有所領受”,根有了識之後,它就有所感受。看了強烈的光線(陽光),眼根就會損壞;如果眼識不生起來,那再怎麼大的光,眼根不會受影響。因爲識生之後,它幫助根的時候,外邊的境,假使看到綠色的草地,那對眼根有補養的作用;看到太亮的光線,那對眼根有損壞的作用。這就是“助根之識”,損益隨識,識能幫助根起作用,可以使根起作用的時候,或者是對它有損,或者是對它有益。若有根無識,就沒有“令根損益”的作用了。

  

  第五個,“如”。“根識二法,俱爲有情數”,根也好,識也好,都是屬于有情的。“如”就是一樣的。外邊的色境,就不一樣。色境,假使我們看一個人,這個人當然是有情數;我們也可以看一匹馬,馬也是有情數,但不是人;我們也可以看一座山,它既不是人,也不是動物,也不是有情,是非情,所以說“色法不定”。而根與識是“如”,是一樣的,都是有情數攝。

  

  根對識有這麼五個作用,“依、發、屬、助、如根,五義勝余故”,根與識有密切的關系,根的作用大,勝過其它的,所以“根”就叫“現”。

  

  “然是色法,不能量境,唯心心所能量度故,心心所法正是量體”,但是根不能量境,它是色法,不能認識,認識的作用在心、心所,心、心所依根而來;根即是現,心心所法即是量體,“依現之量”,就叫“現量”。這是大乘唯識宗的說法。

  

  若無著以前,但說二分,唯一見分爲現量體。無著以後,陳那菩薩立叁分者,見自證分爲現量體。護法以後,見分自證、證自證分爲現量體。

  

  “若無著以前,但說二分”,無著菩薩之前,這個心只分兩分:一個是見分,一個是相分。“唯一見分爲現量體”,只有見分是現量體。

  “無著以後,陳那菩薩立叁分者”,而無著菩薩以後,陳那菩薩立有叁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見自證分爲現量體”,叁分裏邊,見分、自證分是現量體。這些都是對前五識而言。

  到護法菩薩以後,分有四分,其中“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都屬于現量,“爲現量體”。

  這是介紹護法菩薩一派的,下面說安慧菩薩一派的。

  

  安慧諸識雖皆有執,然無隨念計度分別,明現取境,名爲現量,無漏皆現量,如說善等性。

  “安慧諸識雖皆有執”,安慧菩薩的一派說法就不一樣了,他認爲前五識也有執。護法菩薩認爲前五識是現量境,沒有執,而安慧菩薩說前五識也有執,“然無隨念計度分別”,雖然有執,但是沒有隨念分別、沒有計度分別,也可以叫現量。什麼叫隨念分別?等一下再說。“明現取境,名爲現量”,前五識因爲沒有隨念分別、沒有計度分別,它可以很明白地現前觀境、取境,所以叫現量。“無漏皆現量,如說善等性”,凡是無漏的,都是現量,無漏的心王、心所所看的東西都是現量的。

  

  小乘有五,外道有二,大乘有四,合有十一種,出現量體,廣如余處,此略顯示。

  這是總結了。“小乘有五,外道有二”,“大乘”裏又分“有四”:無著以前的、陳那以後的以及護法的、安慧的,“合有十一種,出現量體”,一共有十一種現量情況。“廣如余處,此略顯示”,其它地方有廣說,這裏只是介紹一下。我們采取的,當然是護法的說法。玄奘法師的傳承是護法的。戒賢論師是護法菩薩的弟子,玄奘法師是戒賢論師的弟子,當然采取護法的說法。

  

  陳那以後,其聖言量攝入此中,此體除此,外更無故,如因明疏。

  “陳那以後,其聖言攝入此中”,陳那以後,聖言量即至教量,就歸納入現量、比量裏,“此體除此,外更無故”,即聖言量也不外乎現量、比量,也就是聖者的現量或者聖者的比量。所以“聖言量”在陳那以後就把它歸納到現量和比量裏邊去了,不必再立這個聖言量,“如因明疏”,《因明疏》裏邊就這麼說。

  

  今者世親說有叁量,故論說言,一切量中,現量爲勝,取現境故,證自相故,大小二乘、外道內道皆共許爾。故今總敘,貶議諸量,現量勝余。

  

  “今者世親”,現在世親菩薩(那還在陳那以前),“說有叁量”,他說的還是叁個量:現量,比量,至教量。“故論說言,一切量中,現量爲勝”,所以世親菩薩這裏說,一切量當中,就是叁個量之中,現量是最殊勝的。“取現境故,證自相故”,它取現前的境而證自相,離開言說概念,是最正確的。“大小二乘,外道內道,皆共許爾”,不管是大小乘,外道也好,內道也好,都共同認許現量是最殊勝的。

  

  那麼聖教量難道不殊勝嗎?聖教量也是現量,這在前面說過,聖教量歸攝入現比二量中,即聖者的現量或者聖者的比量,但比量與現量比較,一個是間接的,一個直接的,當然是現量最殊勝了。所以世親菩薩說,叁個量之中,現量是最殊勝的,這是大小乘、內外道都承認、沒有什麼異議的。

  

  “故今總敘,貶議諸量,現量勝余”,所以現在總的說一下,我們討論一切量當中,最殊勝的是現量,這是大家都承認的。在共同承許“現量是最殊勝的”之後,接著就要來問難了。

  

  論:若無外境,甯有此覺,我今現證如是境耶。

  述曰:此正申難。如世人言,我今見色,乃至觸觸,若無識外實色等境,甯有此覺,我今現證如是色等?此覺既非無,外色等定有。

  

  先把大家都承許的“現量是最殊勝的”這個大前提確定之後,然後以此來申難:“若無外境,甯有此覺:“我今現證如是境”耶?”從現量來說,決定外境是實在有的;假使沒有外境的話,我怎麼有“我現在親自證到這個境界”的感覺呢?比如說,我親自看到這個藍顔色、青色的天,這是現量地看青天;假使沒有現量境的話,我怎麼會看到呢?我能夠證到這個青色的境,肯定先有外邊那個青色的境,然後我才能夠現量證到它。外人問的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說,既然我們現量能證到這個境,那肯定有現量境。

  

  “如世人言,我今見色,乃至觸觸”,我現在看到什麼顔色、我碰到什麼東西、是軟的還是硬的,這是一般人都會說的,“若無識外實色等境,甯有此覺:“我今現證如是色等”?”假使識外沒有實在的色、沒有實在的觸等境,沒有這些境界的話,那麼我們怎麼會有這個感覺:我現在能夠“現證如是色等”,親自看到這個顔色、親自碰到這個東西,軟的、硬的,燙的、冷的,這些感覺哪裏會來呢?因爲有現量境,有這個實境,才能現量證知,才會有這些感覺。

  

  “此覺即非無,外色等定有”,這個感覺(看到青顔色,碰到軟硬燙冷等等)既然不是沒有的,那麼外境的色法決定是有的了。他們以這個現量的境界來肯定外境實在有。

  

  總言覺者,心心所法之異名也。今此言覺,謂現量智,非唯是慧。因明者說,言證智者,心心所法之總名矣。故舊論雲:如此證智,雲何得起?成唯識中,亦有此難:色等外境,分明現證,現量所得,甯撥爲無?

  

  這個“覺”是什麼意思?“總言覺者,心、心所法之異名也。”總的說,這個覺就是心、心所法,“我有這個覺,我看到、我聽到……”,等等,心裏有這個感覺。

  

  “今此言覺,謂現量智,非唯是慧”,我們現在說的這個覺,不是說慧心所知道這個事情,而是現量地覺知、現量地知道。心王心所取境的時候,前面說過,根即是現,心王心所是能量,這樣子依根而起的心王心所就是“現”,現量指的是這個。“因明者說,言證智者,心、心所法之總名矣”,證到外境的這個智能,是心王心所,總的就是心王心所。

  

  “故舊論雲:如此證智,雲何得起?”舊的翻譯也這麼說:這個“證智”怎麼生起呢?那就是說,也用…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