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十讲▪P4

  ..续本文上一页跟马进入这样的一个地方,应当是一个占满,另一个也占满,它们都把地方占满了,但是我们看到,象与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空隙地方;它们并非挨得很紧,象与马之间还是有空余的领地,那么中间的这个空地,“二物中间所见空处”是哪里来的?所以说这又是一个问题(过失)。

  

  这个里边,什么叫“多有间事”?有人不懂。这在窥基法师的解释里边有一个名词,我们看一看。

  

  “今合第三“多有间事”、第四“有间”为第三句,言“多有间事”,如“业道”等。”就是说,用“多有间事”这个词,把第三难(过失)的“多有间事”与第四个难(过失)的“有间”,两个名词合为一个,这样子说可不可以?窥基法师说,以这样子的方式来表达两个问题,是可以的。“如“业道”等”,举“业道”为喻。“业道”这个词就包括有两个名词,一个是“业道”,一个是“业业道”,把它们拼起来,就叫“业道”。“业道”代替“业业道”,又代替“业道”,那么这里的“多有间事”,既代替“多有间事”,又可包涵“有间”。两个合拢来说,是有这样的先例的。

  

  至于这个“多有间事”跟“有间”之间的差别,一个是据地方而说,一个是据处于这个地方里边的物体(如象马等等)而言。“多有间事”,根据的是所依的这块地,地境是一,象、马进去,应当都占满,相互融合、不可以有任何分别,象跟马有什么差别就分不出来了。而“有间”则是说“(象马)二物中间所见空处”,象与马两个东西一起处于那样的一个地方,它们中间不可能有空处,因为地境是一,象进去也占满,马进去也占满,象、马之间不能有空隙的地方了。这两个都不符合事实,所以,执一是不对的。

  

  第五个过失:“又亦应无小水虫等难见细物”。我们知道,现在的科学,用显微镜照,可见水里边有很多的细菌。在古代,佛就说过那个话,“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那些有神通的的天眼也能看到,在水里边有很多很小的细虫,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它们。这个现象也不能成立了。“若执境一,无隔水中亦应无有小水虫等难见细物”。为什么?“彼与粗物同一处所,量应等故。”

  

  “粗物”,如水里边大的鱼,鱼是看得到的。假使水的境是一(浑然一物,就是一合相,整个是一个体的),大的鱼进去,就把水占满了,鱼很大,当然看得到;而“小水虫”在里边,因为这个水的境是一,碰到东就是碰到西,“小水虫”也把水全占满了。这样子的话,它的量就应当跟那个“粗物”(大的鱼)一样,大小相等,都占满水;鱼看得到,那些“小水虫”也可以看得到了。“彼与粗物同一处所”,它跟粗的东西同占那样的一个地方,既然粗的看得到,细的也能看得到了,“所依之境既是一物,能依水虫应无小者,彼小水虫与粗大物,依一所依,遍所依故,能依所依量皆等故。”而在现实中,这些细物(小水虫等)是看不到的。这个又跟客观的事实相违背,所以说你执一是讲不通的。

  

  “若谓“由相此彼差别,即成别物,不由余义””,论主用上面的五个过失把执境是“一”破掉之后,正量部就再转计要救,这个话就是论主把他们救的意思先说一下。

  

  正量部说,若说外境是那样的一个东西,当然是有很多过失,但是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的意思还很多:“亦非无隔眼所行境,体皆是一物。所以者何?由彼地相,此象彼马,处有差别,即成此彼二处地别,如是四足,处各差别,地即成四;一蹄之下,东西有殊,其地即异,不由余义,所余无隔眼所及境,名为一物;有隔不及,遂即成多。故我宗中,无前五失”。

  

  “由相”,由这个地相,“此彼差别,即成别物,不由余义”,假使把象马(或者凳子之类)放进去,马四个蹄就各占一块地方,有这四个地方,有象有马,就有差别好分了,那么这个就成“多”;而没有这四个蹄占到的地方、没有这些差别的地方,还是“一”。正量部就是想救前面说的那些象马都混融在一起、细物粗物都一样大小等等的过失,以这个话来救,说,这个地相,有东西进去之后,就有差别,我们并没有前面的五个过失。

  

  但是他们这样子的救,还是被论主破掉了。

  

  “则定应许此差别物,展转分析成多极微”,若说有东西进去,就有差别物可以分,这个差别物,假使是马,“如马住处,名为一物”,它站的地方,“四足各异,地即成四”,它一个蹄占的那个地方就是一,四个蹄就占四,“如是于足东西方异”,它的蹄四边就有东、南、西、北可分,“于东西方,多百千分,如是至细,成多极微”,东西南北一分的话,又可以再分;再这么分下去的话,最后还是分到“极微”。所以说你们所执的一,根本就不能成立。分到“极微”之后,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已辩极微非一实物”,极微不是一个实在有的东西,也不是一个不能分的东西,这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已经辩论清楚了。

  

  “是则离识眼等色等、若根若境,皆不得成。”这样子,执一也不对,执多也不对,因为执一有那么多的过失,你要避免过失,就转计要分,但是要分,一就成多,乃至展转分析成多极微,结果还是有过失。所以,这样子看起来,你们说离开识以外还有“眼等色等、若根若境(就是眼等五根、色等五境)”等等外境的话,“皆不得成”,你们的这个主张是成立不了的。

  

  辩论到这里,已经把他们要建立有客观外在色法的一切可能性都排除了,那么留下来的是什么呢?“由此善成唯有识义”,这样子推论下来,很圆满地成就了一切法只有识、没有外境的道理,“离识根境,今既破无,故知根境,皆不离识,不离识色,可许有故”。

  

  从开始的四个外难(若识无实境,则处时决定,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问起,展转地辩难,一直到此为止,唯识无境的道理圆满成就了。于其中间,还有很多漏洞好钻,那么一钻一补、再钻再补,钻钻补补,到后来无可再补,那就是唯识道理成立了。

  

  我们的复习就到这里。下边的由现量勘定事物的真假、有无,“诸法由量刊定有无,一切量中现量为胜,若无外境宁有此觉,我今现证如是境耶?此证不成”,这是第二个大问题了。一共七个大问题。后六个问题都比较短,第一个问题最长,也是误解最多、最复杂,而我们把它讲完了,到这个地方就告一个段落。

  

  下一节课要到下个月了。今天是二十九吧?噢,是二十八,那么下一次课应该是三十,但是我们三十要诵戒,就不能讲。反正你们准备考试,也就停一天。本来三十也要讲,但是太紧张了,因为下午要诵戒,可能还要传法……;诸如十五、三十、初八、二十四,因为可能有事情,也是不好讲。

  那么我们的复习就到此为止,考试还是三个方式:两组对辩、抽签上台、再是笔试(笔试考卷见本帖6楼)。

  

  有人说:“我对这个“唯识”,实在是钻不进去。”很多人跟我表示:“我的脑袋“唯识”装不进去,装不住,跟竹篮打水一样;上课的时候好象盛得满满的,等回到寮房,马上就漏完、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我想也不一定。

  

  有的人说:“我文化低,接受不了。”这个文化低,绝对不是学法的障碍。因为佛法的善根,跟世间的文化,不是成正比例的;不能说没有关系,但不一定就是文化高的人,佛法就学得好。这个不是一定的。

  

  我们在广化的时候,考第一名的人,都是小学没有毕业的;而高中毕业的(那个时候学僧里边还没有大学毕业生),反而排在后头。第一次考试,得第一的是悟志,小学毕业生。那个高中生叫什么名字就忘掉了,因为他考得不好,名字就记不住。而考得好的那个小学毕业生,印象就很深,他这个人现在在斯里兰卡。也很巧,第二个考试得第一名的也是小学毕业生,定光,他大概是在我们《俱舍》开讲后的第二年年初进来的,第一年的课就没有上,进来就是插班生,但考试却是考第一,他现在也在斯里兰卡。这就表示,文化低不一定就是学法的障碍。当然文化低是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个颂、这部论乃至述记,都是古文。虽然是古文,我们也不要死在字下,把意思会到就可以了。

  

  今天我就问了一位:“你对“唯识”抓不抓得住?”他说:“唉呀!“唯识”难得很,我一点也不懂。”我说:“你做梦会不会做?”“哎,做梦大家都会做吧!”“做梦还是会做,那么做梦的时候,梦里边的境界,“唯识无境”,你能不能体会到?你在梦里边,是哪个在做梦?是你的第六意识,那就是“识”嘛;而“境”界有没有?没有!你梦到一个老虎,你醒过来,你把那个老虎指出来给我看看,我帮你降它好了,但是没有,抓不出来的。这个“唯识无境”道理并不深嘛,做个梦就能体会到,为什么说一点都不懂呢?这个恐怕并不是一点也不懂,只能说懂得不透,一点不懂的话不好说。”

  

  又如眼睛花的人,看到天上有蝴蝶在飞,以这个来说唯识无境,也能体会得到。如果那是真的蝴蝶,你就抓过来吧,抓过来让我看看。但那是抓不到的,是眼睛里冒出来的。这也是唯识无境,也都很好体会的。

  

  而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山河大地,你说怎么是唯识无境?你做梦还没醒啊。什么梦?生死大梦!你生死大梦醒过来之后,这个山河大地也是没有的。但是你现在还在这个梦中,还没有醒。你在梦里没有醒的时候,跟你说这梦是假的,你也不会相信。梦里边老虎来,你说“那是假的,不要害怕”,实际上你害不害怕?还是害怕!还是会心惊肉跳,吓死了。但是你醒过来之后就不害怕了。这个山河大地也一样的,你生死大梦还没有醒,醒过来了,一样是没有东西的。

  

  还有的人,就是要挑一些问题,什么天有多宽?地狱时间有多长?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一类问题,我…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