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叁講▪P7

  ..續本文上一頁,其義平等”,根本智之後,一般是出定之後。定中觀一切法空,那是根本智,出定之後觀一切法如幻如化,是後得智。

  

  “于見道中,得此所說無分別智”,這是見道的時候,預入聖流是見道,見道之後就得到聖位,就是聖者;沒有見道、在賢位之前的都是凡夫。加行位是賢,七個賢位,然後進入聖位,世第一後就是聖位。見道的時候得真智,無分別一切法空的道理知道了,叫無分別智。這個時候,離名言,是專門觀一切法空的道理;出定之後,還要去緣世間的那些概念,名言還要生起來,但是跟以前沒有得無分別智的時候不一樣,雖然也帶名言,但知道那是如幻如化。

  

  (31A)“後有緣世間無漏之智現在前位”,在無分別智之後,有這麼一個的智能,它緣世間法,不緣真如,也是無漏的、沒有煩惱,這個智能現前的時候,後得智得到,“方能稱理、如實了知彼生死識境非實有”,就能夠稱理(符合正理)、如實地了知這個生死識境,我們在生死裏邊所看到的那些境界“非實有”,不實在。“即後得智”,這個就是後得智。你說我們知道睡眠夢境不實,但醒著時怎麼看到有實在的山河大地?你生死的夢還沒醒,這生死夢還沒醒的識所看到的境,等到你得到後得智的時候,就知道它不是實在的。

  

  下面解釋怎麼叫做“世間淨智”。“緣世間故,名爲世間”,後得智緣的是世間法,不緣真如空理,所以也稱之爲世間智,“非體有漏名世間也”,這裏的這個“世間”,並不是說它是有漏的叫世間;它緣的境是世間,而起的智是無漏。

  

  這裏我們就再回憶一下禅宗的那個公案:參禅之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那是遍計所執,實實在在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參了二十年之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裏哪有什麼山水?什麼都沒有,都是一片空性;這個境界過了之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那麼有人就說,你參了幾十年,搞到最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跟我現在看到的還是一樣,你去參它幹什麼?這是不一樣的!他這時候是後得智,他看到的山是如幻如化的山,看到的水是如幻如化的水,已經知道生死識的境界不是實在有。無分別智的時候,不緣世間的山水,一切境都不緣,只是一片空性,到後得智的時候,碰到世俗的山水等等外境,他能知道那都是因緣和合而起、沒有自性的。所以,這時候,須彌山,他要穿過去就能穿過去;水,他要踩過去就可以踩過去;空中,他要打坐就能打坐,那就是無所罣礙。

  

  後得智是依他起,根本智是圓成實。依他起性什麼時候知道?要在圓成實性證到之後才能知道。如果還沒有證到圓成實性,你就說我知道依他起了,我知道一切都是如幻如化。你怎麼如幻如化?我打你一下,你就發脾氣;不用打,罵你一頓、呵斥你兩句,你馬上心裏不高興!這是什麼?還是遍計執。如果真正知道依他起,只是因緣和合的東西,氣也氣不起來,你要他生氣也生不起來,不會生氣了,因爲執著實在的才生氣。“我”都沒有,生什麼氣?“法”也空,怎麼氣得起來?我們還執著實在有,沒有證到依他起,只是在遍計執裏邊知道有個“依他起”,有這麼個東西。

  

  所以若弄得不好,唯識也知道了,“哦,有這麼一個“唯識””,那又成一個執著。所以論主又說,執著“唯識”的話,這個執著還要除掉。這些道理前面都講過。

  

  “體非是漏,立以淨名”,這個智能(世間淨智,即後得智)的體,不是煩惱,不是有漏的,所以立個名字叫“淨”,是幹淨的,也就是經上常說的“淨智”。這個智,就怕落入“世間智”,因爲“世間”是有漏的,只是世間的智,那是有漏智,加個“淨”字,表明是無漏的。那爲什麼加“世間”二字?因爲它緣的法是世間法,而體是無漏的,恐怕誤會,“立以淨名”,所以叫“世間淨智”。

  

  “稱境而知,名如實知”,它就能夠緣這個境,如實地知道,並不是虛妄執著。虛妄執著把繩子當蛇,那是兩碼事,它緣繩子就是繩子,如實了知——“稱境而知”。

  

  所以菩薩、行菩薩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也是一個問題,很多人就說:“啊,佛法就在世間,我何必要出家?何必去修行?就在世間上混好了,我行菩薩道!”你這個“世間”不是“淨智”呀!我們“不離世間覺”,是不離世間的淨智,世間覺的智就是淨智。你那個是胡塗的智,是昏睡的識,不能是淨智,不是佛法。

  

  佛法不離世間覺,是世間的覺,要有世間淨智。你沒有世間淨智,那不是佛法,你學都沒學過。世間淨智什麼時候來?要在見道以後,無分別智之後。這一些人,說我行菩薩道,我也不離世間,不離世間覺。你那是世間覺嗎?你是世間迷!世間迷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世間覺,你現在陷在世間裏,都迷在裏頭,那是生死法、凡夫法、外道法。

  

  前無分別,唯緣如理,但名真覺;此後得智,遍緣世間,能知境無,名如實知,亦名真覺。此智得起,藉無分別。無分別智,獨名真覺;若生死識,雖少自知,不名真覺。

  

  “前無分別,唯緣如理,但名真覺”,前面說的無分別智,它所緣的是真如的道理,所以叫“真覺”。

  

  “此後得智,遍緣世間”,後得智緣世間法,不是緣空性道理了,“能知境無,名如實知”,雖然緣的是世間法,但是不執著,能知道這個世間法的境界是虛妄的、沒有的,“亦名真覺”,這樣子真實地了知,也叫“真覺”。這個“真覺”,與前面無分別智的“真覺”,雖然同樣是如實地、沒有錯誤地緣,但是對象不一樣,一個是緣真如的空理,一個是緣世間的幻相。

  

  這個才是“世間覺”!如果你去緣世間,還跟凡夫一樣,境界是實在有的,那你怎能叫“世間覺”?不是世間覺的話,就不是佛法。所以佛法一定要學、要修證。“我不要去學,也不要修,我只要不離世間,就是佛法,佛法是不離世間的”,現在很多人就唱這個高調,“大家不要修行了,不要出家,就在世間,就是佛法,何必去搞那些……?”你哪裏是世間覺?你是徹底的迷了!

  

  “此智得起,藉無分別”,這個智能什麼時候生?要在無分別智之後才能生。所以,沒有見道之前,不要說大話。你說“我就是世間覺了”等等,你無分別智得到沒有?沒有得到,後得智不會有。這個智能要起來,一定要靠無分別智。

  

  “無分別智,獨名真覺”,無分別智,它是真的“真覺”。

  

  “若生死識,雖少自知,不名真覺”,生死識,就是凡夫的識,雖然懂得一點唯識道理,知道法空,但是不能叫真覺,因爲沒有得到無分別智。真正得無分別智之後,才叫真覺;而後得智是無分別智之後證得的,也可以叫真覺。

  

  無分別智,雖名真覺,不能知境皆非實有;此後得智,遍緣理事,能知境無,異前二智。其義與前知世眠夢平等無二。

  

  “無分別智,雖名真覺”,無分別智是真覺,但是“不能知境皆非實有”,它只緣空性,緣的是真如道理,而不緣世間境,不能知一切境如幻如化、不是實在有。“此後得智,遍緣事理”,世間上的一切事、一切理,都是後得智來緣,“能知境無,異前二智”,它能夠知道一切外境是自性空。這是又高一層樓了。就是前面講的那個公案:“二十年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噢,這個境界高!“再過二十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嗐,你這是怎麼搞的?白白用功了,還是山、還是水。不一樣了!他不但知道它是空性,就在事裏邊,也知道它沒有自性,那是更高一層了。“能知境無”,所以說“異前二智”,跟前面兩個智不一樣。

  

  “其義與前知世眠夢,平等無二”,這個意思,跟世間上睡夢醒過來後,知道做夢的境界是假的,是同樣的道理。

  

  前處眠夢,得世覺時,知先夢境體非實有;今從生死,得于真智出世覺時,知先生死夢境體非真實,相似無二。平等、相似,一義二名。解頌如字①。故若不知生死夢境非實有者②,但是未覺;得真覺已,故能了知。攝大乘論、成唯識中皆有此釋,義意既同,故不繁引。

  校注:①“解頌如字”,江西校刊本(卷四第五頁)作“解頌如字”,考大正藏(T43, p. 1002, a11)作“解[2]頌[3]如字”[2](余)ィ+頌【原】,[3]如=知?(破此難之半頌“未覺不能知,夢所見非有”有“知”字)。

  ②“故若不知生死夢境非實有者,但是未覺”,句中“者”字,依江西校刊本(卷四第五頁)有,據大正藏(T43, p.1002, a11)則無。

  

  “前處眠夢,得世覺時,知先夢境體非實有”,世間上一般的做夢,醒過來之後才知道夢境是假的。夢裏碰到老虎,空嚇一場,這個恐怖是白白受,沒有那個事情。

  

  “今從生死,得于真智出世覺時,知先生死夢境體非真實,相似無二”,現在我們從生死大夢裏邊,得了真智,這個出世覺出來之後,也知道生死大夢的境界是虛幻的,跟世間上夢醒之後一樣,都知道一切境界是假的,“相似無二”。

  

  我們夢裏見到老虎,嚇得不得了,醒過來之後,自己覺得好笑。你現在碰到“老虎”,這個老虎不一定是真的吃人的老虎,世間的老虎多得很,財、色、名、食、睡……都是“老虎”,這些東西你能不能看破?如果你真的知道是假的,根本就不會受害;但是你沒有得到無分別智,真智(出世智)沒有出來之前,你還認爲是實在的,那麼就受害了。所以,出世真智,這個“覺”得到之後,就能知道現在生死大夢裏邊的山河大地,跟你做夢醒過來後一模一樣,都是假的。這個時候,你才真的知道是假的。

  

  “平等、相似,一義二名”,論原文裏的“其義平等”,這個“平等”就是“相似”的意思。平等、相似,兩個名詞,一樣的意思。

  

  “解頌“如”字”,這是解釋頌裏的“如”字,如就是平等、相似的意思。這個解釋很仔細。這是窺基法師苦口婆心,也是玄奘法師講的時候,非常仔細,他能夠把每一個字詞的意思都講出來。

  

  “故若不知生死夢境非實有者”,所以,你們(小乘外道)先前“以夢例覺時,應知境無失”來問難,說夢醒過來後,知道夢是假的,而我們在現實的這個環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好象不是假的,外境實在有;“但是未覺”,那是因爲你們還在生死夢中,還沒有醒過來,所以“不知生死夢境非實有”,不知道生死夢識的境界不是實在有。就是說,現在的山河大地不能看破,是由于你“未覺”。“得真覺已,故能了知”,你如果得到真覺之後,決定就能知道了。

  

  “攝大乘論、成唯識中皆有此釋,義意既同,故不繁引”,這個道理在《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裏邊,都這麼說,講的意思基本相同,那麼就不要去引了。如果有其它的意思可以作參考、可以啓發的,就引據過來,既然意思差不多,那就不繁引。

  

  今天就又把第叁個外難,“小乘外道難以夢例覺時應知境無失”,講好了。

  

  外人問難說,你們說唯識,說唯識無境,一切境都是虛妄,經常用夢來做比喻。睡夢,醒過來後知道是虛妄的,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你們說現在的外境,山河大地等等景物,是唯識變的、是不實在的,這個我們看看,都是實在的啊!你怎麼說不實在?這兩個不能劃等號。

  

  論主回答說,你睡眠的夢醒過來,知道夢境是假的,但是這個生死大夢,你還沒有醒過來,沒有得真覺,你當然不知道現在的山河大地是虛妄的。生死大夢什麼時候醒?得到真覺。得到真覺之後,你馬上就可以看到現實的一切外境,也是虛妄的,也是識變的。這就把這個問難也破掉了。

  

  現在,安居快到了。在安居之前,我們要念護法經,還要籌備安居的事情等等,安居的中間,我們有很多事情要做。五大金剛就要念叁天,其它的,一些安居之前要搞好的事情都要在這幾天搞起來。所以大概下一節課要到安居之後才能講。

  

  這部論講完之後,接下去是《攝大乘論》。這個《攝大乘論》,我在寶光寺的時候,資料早就准備好了,有兩部,一部是世親菩薩的解釋,《攝大乘論》是無著菩薩著的,世親菩薩的批注是最標准的;還有一部是《無性釋》,世親菩薩的弟子、無性菩薩的解釋。這兩部,是《攝大乘論》的最標准的批注。但是以我的經驗,若把這兩部論拿出來,恐怕難度又太高,那麼我們還是要采取王恩洋的,現在可能上海也有吧,如果有的話,用那一本做教材,另外兩本作參考,以這樣子的方式來學習。暫時是這樣的打算。我想,最好還是以世親菩薩的注釋作教本好一些,世親菩薩的注釋是最好的解釋,是標准的。到那個時候再看。

  

  今天就講到這裏,安居之後再接下去。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叁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