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三讲▪P6

  ..续本文上一页理不知道,你辩才再好,辩来辩去,外道也会辩,那跟外道有啥差别?所以说,重点还是要把根本智拿到。

  

  因为大乘、二乘见道都叫真觉,但是这两个“真觉”不一样,所以要简别一下。

  

  “二乘见道,亦名真觉”,二乘见道的时候,也叫真觉,“然于后得,不知境无”,他们得到真觉的时候,没有后得智,出定之后不知道一切境界是没有的。他们证的是补特伽罗无我,一切法无我的道理他们没有证到,那么出定之后,看到的境界还是有的。“加行不作唯识入故”,因为他们修加行的时候,没有把唯识无境、唯识所现的这个道理熏修进去。

  

  这里就很明确地说明这个道理,你以什么样的加行去修,证到的也是那个东西。这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的《止观章》讲得很明白。为什么《菩提道次第》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止观章》特别是《毗钵奢那》(观)那一章讲得很多?就是要把这个空性的道理讲透。如果对空性道理理解得不完整,将来证到的也是不完整的空性;如果理解的空性是有偏差的,那么证到的也是有偏差的;如果你理解的空性是错的,你证到也是错的。

  

  记得我以前住在上海的时候,有个气功师,他请到一本蒋维乔的《金刚经批注》,很高兴:“啊,我请到这本书,很好。”这本书解放前还有,解放以后就不大看到,文革以后又重新出版,他很高兴。我说,这本书很好,你看看里面讲的道理跟你们气功是不是一样的?“哎,一模一样。”我就奇怪了,一模一样的话,你还说什么气功?肯定是你对气功的空跟《金刚经》的空混淆不明,没搞清楚。你如果以这样子的知见去看空性的话,证到的也是偏的空、错的空性。气功师也认为证空性,那肯定是错的,因为他的理解就不对。

  

  这个理解很要紧。不要看着理解是一个低层次的——“这个你懂了之后,并不解决问题。你说一切法空,我这里碰到一个困难来了,还是冲不出去。你说一切法是空的,碰到山,还是被顶住,通不过去,有什么用处?”你这个知见安立之后,将来哪一天,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个慧跟你以前理解的那个知见一样,这个果实就来了,也有力量了;如果你理解的是完整的空性,那么这个慧就是圆满的空性慧,一切法空的道理,都能够圆融地知道。

  

  所以我们学的时候,决定要学最高的应成派的空性,也是这个道理。唯识的空性道理当然也是对的,但是不究竟,那证到的空性也就不究竟。应成派的空性道理得到之后,你证的空性也是究竟的。

  

  应成派空性的中观家月称论师,他讲《中观》的时候,有人就问他:“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说了那么多,你倒证明给我看看,到底什么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他说:“很简单,“色不异空”很好说,不过“空不异色”就不大好说。那我做给你看。”就在墙上画一幅画,里边画一只牛,然后他说:“拿个桶来。”就在画的牛那里去挤牛奶,挤了很多,整个法会的人都吃饱。这个,“空不异色”。这是哪里来的牛奶?就是会变牛奶啊。你证到法性空的道理之后,就会有实际的行动出来。你如果理解的是死板板的空,那你搞了半天,什么东西都没有,你只晓得一个顽空,哪有牛奶出来?他这是“空不异色”,空里边还是有的,能变化。

  

  所以,这个理解很重要。有的人说,我不要学那么多东西,学得头也昏,我坐,腿子盘起来、眼睛闭起来,得定之后,开悟,自然都知道。种子都没有,你怎么知道?如果什么理解都没有,你坐了半天,可能会得到什么?无想定。无想定,会笨的,生到第四禅的无想天,五百大劫,福报享完之后,就掉下来;掉下来,几乎都是到畜生道去,即使先前没做坏事。为什么?笨,你脑子不用。一把刀,你天天磨,才不会钝。老鼠,它要磨牙齿,到某个时候就磨一下,把我们的电线都磨烂,经常断线断电,就是它磨牙齿磨掉的。它也聪明,磨;不磨的话,牙齿就钝掉。但是在无想天,五百大劫的时间,什么都不想,脑筋也不用,你想想,这能不钝掉吗?等到福报享完掉下来,就完了,愚痴是畜生道,你再有福报也是畜生道,因为太愚痴。

  

  以前有一位绍兴的居士,他修苦行,打一个七,用砖砌一个围墙,把自己围起来,就在座位那么大的一个地方,昼夜不倒单,也不吃,过很久时间,得很多境界,好象很好。另一次,又去修什么法。后来他跟其它人到我这里来,说:“不对了,我现在发现,我的记忆力明显的下降。”我问他修什么?他说修定。修什么定?“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想。”我说,那就是了,你修这个定,就会笨的。这个跟无想定差不多。当然他这个定不能跟无想定比,无想定要第四禅才能修,要把第六意识都灭掉。他第六意识灭不掉的。但是思想已停下来,不运动,那脑筋就笨掉。这是必然的道理,东西越用越善巧,你不用,它就钝掉。他听了之后,说:“噢,这样的道理。”他马上就放下那个定,不修了,后来记忆力又慢慢地恢复了。这个记忆力,我们的脑筋就是要用的,但是不能用过度,也不能用到一边去,否则还是要出毛病。

  

  这里说真觉,大乘的真觉是什么?先说二乘的真觉,二乘见道,也叫真觉,“然于后得,不知境无”,因为他加行的时候,“不作唯识入故”,不知道唯识道理,所以他证空性定之后,只知道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的道理没有,他出定之后,“不知境无”,一切法还是实在的。

  

  “菩萨见道,无漏正智超世间故,名为“出世””,菩萨见道,产生一个无漏的正智。无漏,就是没有烦恼的。无漏正智,能够超出世间,叫出世。二乘当然也是无漏正智,也能够超出世间,也叫出世,但是大乘能知一切法空,超过二乘。

  

  外道很欢喜偷佛教的名相,他们也有一个“无漏”。他们无漏什么?不漏失,精血不漏就叫无漏。这个话勉强得不得了。什么叫“色”?我们说这个色是物质,有变碍的叫色;他们说色字头上一把刀,这个色,男女的色。反正都是牵强附会,把佛教的东西,以他们的师心作解,越搞越离谱。

  

  佛教的法相有严格界限,不能自己乱搞一套。我们以前在昭觉寺的时候,就发现有一本书,叫什么《金刚道论》。后来有人叫寺里的一位师父印,流通这本书,他就去对照一下经书、查一下法相辞典,五个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跟辞典、经书一对照,都不一样的!跟佛说的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个东西就难说了。法相是不能自己随便改的。

  

  “能除生死,称为“对治””,说到究竟的话,应成派中观见,如果你法空道理不知道,一点也不知道,不能了生死。要了生死,固然补特伽罗空要证到,在证补特伽罗空的时候,必定会牵涉到一部分的法空,如果法空一点都不碰的话,补特伽罗是空不了的。《广论》里边广辩这个道理。二乘也破法空,但是破得不完整,破了一部分,把补特伽罗空所需要的法空破完之后,就此为止,不再前进。菩萨为度一切有情,三大阿僧祗劫修持一切菩萨行,必定要知道一切法空道理,全部要知道,那时证到的才是佛果。

  

  这个“出世、对治”,它就是什么?能够超出世间的叫出世,能够超出生死(对治生死)的,叫对治。都把它去掉。

  

  “离世分别及事分别,名“无分别””,什么叫无分别?世间上的一切分别,世间分别、虚妄分别要去掉,以及各式各样事情的分别——例如有部说色是有的,瓶、罐是假名,而色声香味触是真的,这些分别也要去掉,这就叫无分别。“此为无间道,对治世间,契真如理,名“无分别智””,这样子,能够对治世间的、能符合真如道理的,叫无分别智。无分别智生起的时候,就是根本智。一切的名言都离开,就是八不中道,把我们思想范畴的一切概念全部除完,所得到的,真正跟真如契合,没有能所,这样子的就是无分别智(根本智)。知道这个,就是知道一切法空道理。

  

  “释此名义,如余处辨”,这个无分别智的名相的意义,“余处”就是其它的法相书里讲得很多,他就不广讲了。

  

  不虚妄,故名真;如实了,故称觉;此离诸缚,超诸粗重,得此名入诸圣朋流,故名真觉。简异生死少出梦时,亦言知梦境皆非有假名之觉,立真觉名。此翻颂中未觉之说。

  

  什么叫真觉?“不虚妄,故名真;如实了,故名觉;此离诸缚,超诸粗重”,不虚妄、不假,叫真;如实地了知,叫觉。这个智能,离开一切烦恼的系缚,超出一切粗重(粗重就是烦恼的种子),“得此名入诸圣朋流”,“得此”,得到这个智能,“名入诸圣朋流”,这个智能一得到,就是预入圣流,证圣、成圣者,与那些圣者同类,跟那些圣者做朋友,“故名真觉”,所以叫真觉。

  

  “简异生死少出梦时,亦言知梦境皆非有假名之觉,立真觉名”,为什么要说真觉?世间人在生死当中,少出梦时,稍稍地出一点梦境的时候,也能知道一切梦都是虚幻的,都说做梦的境界是假的,但这个觉不是真觉,是假名之觉。为了要简别这个假名的觉,与之区别,所以要立一个真觉。

  

  “此翻颂中“未觉”之说”,第一句颂“未觉不能知”有“未觉”两个字,这个“真觉”就是它的对立面,已经觉、得真觉之后,自然会知道一切法是虚妄的。“未觉”是没有得到真觉,那就反过来了,没有得到真觉,当然不知道一切法是虚妄的。

  

  这是解释根本智,下面讲后得智。

  

  论:此后所得世间净智现在前位,如实了知彼境非实,其义平等。

  述曰:于见道中,得此所说无分别智,后有缘世间无漏之智现在前位,方能称理、如实了知彼生死识境非实有,即后得智。缘世间故,名为世间,非体有漏名世间也。体非是漏,立以净名;称境而知,名如实知。

  

  “此后所得世间净智现在前位,如实了知彼境非实…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