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的一个名字。梦也好,心也好,这是一个心所法的两个名字。就是睡眠心所。你在做梦、睡眠,都是一个事情。
“即说生死名世间亦尔”,所以同样,生死就是世间,世间就是生死。“如经所说生死长夜”,犹如经里边也说有的“生死长夜”,“长夜”就是做梦,“生死”就是正在做这个无明大梦。这个梦没有醒,当然你认为看到山河大地是真的;如果无明大梦醒过来,你就会知道山河大地是虚妄的。
这个我们学过三性,都知道了。我们现在所分别的(虚妄分别)都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看到的东西是实在的,外境有;当你把遍计所执去掉,所见到的圆成实性,就是一切法自性空,法是没有自性的;出定之后,后得智起来,观这些缘起,不是像先前看到的踏踏实实的东西了,都是如幻如化。
论:诸有所见,皆非实有。
述曰:释后句颂下之四字。生死妄梦,异真智生,故此所缘,皆非实有。颠倒虚妄,所显现故。量云:生死梦识所缘之境皆非实有,许梦境摄故,如极成梦境。
“诸有所见,皆非实有”,因为跟在梦里一样,我们所见的东西都不是实在有。
“释后句颂下之四字”,解释第二句颂“梦所见非有”的后四字,“所见非有”。前面那句“如是世间,虚妄分别,串习惛热,如在梦中”是解释 “梦”,现在这句“诸有所见,皆非实有”,解释其余四字(所见非有)。你正在做生死大梦,还在梦中,那所看的东西都是假的,当然不是实有。
“生死妄梦,异真智生”,生死虚妄的梦中,与真智生起后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故此所缘,皆非实有”,我们还在生死无明的梦里边,我们心所缘的境,梦的境,当然是假的了。
真智生的时候,知道那是虚妄的、没有的;梦里的时候,跟真智不一样,你就以为梦境是有的,所以把这个道理讲一下,使你知道醒着的时候,所缘的境同样也非实有。因为我们还在做梦,这个梦不是晚上做的梦,是生死的无明大梦。无始以来,这个梦还没有醒过一次;什么时候醒?见道,那时稍微醒一点;真正彻底地醒,那就要成大觉(成佛)。
“量云”,这是论主立的量,“生死梦识所缘之境皆非实有”,生死大梦里心识所缘的境是没有的。为什么?“许梦境摄故”,因为我们承许生死也是梦(这是对方不承认的,所以加“许”)。“如极成梦境”,“极成梦境”就是大家都承认做梦的时候境界不实在,现在我们认为醒着的时候,是生死大梦,还在梦中,所以所见的东西也是不实在的。
论:未得真觉,不能自知。
述曰:释颂初句。无始已来,串习虚妄,未植善种,真智不生,如何得知生死梦境不实显现如梦境无?此答前难。
“未得真觉,不能自知。”梦境,醒过来就能知道它是虚妄,而我们无明大梦,为什么不能知道?因为你还没醒过来。怎么还没醒?“未得真觉”,你得到真觉就能醒,就能知道;见到圆成实性,就能知道一切法都是虚妄的。
“释颂初句”,第一句颂(未觉不能知),在这里解释。
“无始以来,串习虚妄”,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都是虚妄,从来没有真实过。
有的人总是要穷追:无始以来到底哪个是头?在什么时候?无始以来到底这个无明是怎么生出来的?问这些问题。如果你知道无明怎么生出来,你不要它生就对了,你就不会流转生死,问题就是因为你不知道啊。这个无明到底什么时候来的?那又弄到世界有边无边、有始无始……,就是十四无记,又兜到这个牛角尖去了。世界是无始无终的,这是从世俗谛说;从胜义谛说,世界根本就没有,没有的东西,是什么时候开始?这怎么说?不能说;什么时候结束?也不能说。“有”的东西,可以说它有始、有终;“没有”的东西,怎么说始?怎么说终?
假使种稻谷,说稻谷是有的,春天下种,秋天收获,这个好说。如果你是心里想象一种奇奇怪怪的植物,你说“它什么时候生长”,根本就没有长;种都没种,怎么长?你说“它从哪里来”,根本就没有的东西,它也不从美国来,不从意大利来,又不是中国生产,都没有。这些就不要问,问也白问。“未得真觉,不能自知”,你还没有得真觉,当然不能知道外境是虚妄的。
由于无始以来串习的虚妄,“未植善种,真智不生”,没有种下善的种子,真智就生不出来,“如何得知生死梦境不实显现如梦境无?”你哪会知道生死大梦的境界不实在地显出来犹如梦境一样都是没有的?这个你不会知道。
“此答前难”,这是回答前面的问难。
应立量言:生死之识不能称理知自境无,许梦识摄故,如极成梦识。然亦许有少能自知,如今闻教,知境非有,如极成梦,亦少自知,不名真觉。恐违世间及法差别随一过故,宗云称理;因有许言;世间眠梦,彼此共许,名为极成,简生死梦,他不许故。
“应立量言”,这是因明又来了,所以说我们学法相,因明还是少不了,它几句话之后就来一个因明。“生死之识不能称理知自境无”,“称理”,符合真正的道理,即知道一切法空的道理,因为这个生死的识不能符合正理,所以不能知道自境是无。“许梦识摄故”,这是我们自宗承认,我们认为这个生死也是梦,还是属于梦的识所摄,它当然不能知道了。“如极成梦识”,犹如我们现在大家都承认的做梦,做梦的时候不能知道自己梦里的境界是假的。生死大梦还没醒,当然不能知道现在的山河大地是假的。
“然亦许有少能自知”,当然,也有少部分的人稍稍能够知道山河大地是没有的,“如今闻教,知境非有”,这个知不是证到真智之后的知,而是听佛说法,就像我们现在学唯识,知道一切都是遍计所执,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是遍计所执,如果把遍计所执除掉,圆成实性里根本没有山河大地这个法,这个法是空的。这个道理你好象懂了,但是你说这座山是假的?还是不假,只是稍稍懂一点道理,还不是真智。所以说,也有稍稍懂一点的,就像我们现在听教,知道一切境都是不实在的。
“如极成梦,亦少自知”,“极成梦”就是大家都承认的睡梦,如这个睡梦一样,都是假的,这个道理也能知道一点点。就像我们学过唯识的,你不能说一点也不知道,总是学了那么几个月,也知道一切法都是遍计所执。
“不名真觉”,但是你这一点点觉,不叫真觉。真觉要证到,证知一切法都是虚妄,那就是阿罗汉等等真的证到空性的那些人,那个须弥山,他不要爬的;他碰到水,就直接冲过去。
我记得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个禅师,跟一个印度来的僧人,一起走路。两人走到河边,禅师就停下来,那个印度的和尚就踩着水走过去,说,你停下来干什么?跟我一起来啊。有这么一个公案。一切法空的道理知道之后,水上能踩过去,空中也能坐,这些都无所谓了。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中,你说是空,他能坐在那里,很舒服,躺在那里休息都可以,他跟坐在沙发椅子里一样;“色即是空”,须弥山他穿得过去,水他也可以踩过去,不沉下去。这就是证了空性的人,真正的不受外境的影响。虽然我们知道一点点,还成问题,因为这不叫真觉。
“恐违世间及法差别随一过故,宗云“称理””,称理即称大乘唯识宗圆成实的道理,这是世间上不知道的,为避免因明的过失,宗里要说“称理”。
“因有许言”,因里边有“许”字,这是大乘唯识宗承许,对方不一定承认。
“世间睡眠梦,彼此共许,名为极成”,喻里边有“极成”二字,是说明这个世间上的睡眠梦,你们也承认,我们也承认,彼此两方面都同意。“简生死梦,他不许故”,这个极成梦,简别生死大梦。平时,晚上的睡眠梦,大家两方面都承认的,叫极成梦;假使说生死梦,大乘说生死是梦,但是小乘外道不承认,他们认为生死不是梦。这就不能做比喻,这个比喻对方不承认,那就不行。极成梦就可以作比喻。这是说因明的一些方式。
外人伏难:既生死识不能称理如实自知,何名真觉而实得知今境非有?
“外人伏难:既生死识不能称理如实自知”,“生死识”就是我们现在流转生死的那个心识,既然这个生死的识不能称正理(真如的道理)如实地知道一切法空,“何名真觉而实得知今境非有?”那么能够知道现在的山河大地等等境界是没有的、你们大乘所说的这个“真觉”是什么东西?
论:若时得彼出世对治无分别智,即名真觉。
述曰:二乘见道,亦名真觉,然于后得,不知境无,加行不作唯识入故。菩萨见道,无漏正智超世间故,名为出世;能除生死,称为对治;离世分别及事分别,名无分别;此为无间道,对治世间,契真如理,名无分别智。释此名义,如余处辨。
论主回答说,“若时得彼出世对治无分别智,即名真觉”,你们问的这个真觉,“若时”,那个时候;什么时候?“得彼出世对治无分别智”,得到出世的对治的无分别智(即根本智),这个时候的觉就叫真觉。我们说的真觉就是这个东西。什么叫出世、什么叫对治、什么叫无分别智,下面有说。
得根本智之后,知道一切法空的道理,当然你就会知道一切世间都是做梦,各种境界都是假的。我们这个道场以黄文殊为主,也是这个道理。黄文殊是修根本智的。有的人拼命要什么白文殊,要什么红黄文殊,就是《真实名经》,拼命要追求那些,把根本智放在一边。根本智没有,你记忆力再好也不行;根本智没有,你辩才再好也不行,都堕在一边去。中心还是根本智。根本智拿到之后,你又有辩才,那么更好;你有记忆力,那又更好。如果记忆力差一点,辩才少一点,那也不坏,主要的一切法空道理知道了。如果一切法空道…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