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三讲▪P4

  ..续本文上一页理。

  

  “或为喻显”,或者也可以打个比喻来解释,“如世未觉,不能自知梦心所见定非实有”,世间人做梦,没醒的时候,哪能知道梦里看到的是假的?有的人,他梦里看到老虎,吓得一身大汗;如果他知道梦里老虎是假的,那还怕什么呀?因为你还没醒,当然不知道了。就像我们以前讲的那个娑罗那比丘,他要求回去打仗,结果他的师父迦旃延尊者加持他做了一个梦,他梦里被恶生王五花大绑,鸡毛插在头上,要杀头了,他急得大叫,师父救命!如果你知道梦里是假的,你救什么命?不要救命了,都是假的,你醒过来就完了。所以说梦里没醒的时候,还是当真的。我们无明大梦没醒,当然还认为是真的了,你哪一天醒了,就知道是假的。

  

  [经典学习] 《杂宝藏经》卷二(T04,p.459, a21-c23):

  

  娑罗那比丘为恶生王所苦恼缘

  

  昔优填王子,名曰娑罗那,心乐佛法,出家学道,头陀苦行,山林树下,坐禅系念。时恶生王,将诸婇女,巡行游观,至于此林,顿驾憩息,即便睡眠。诸婇女等,以王眠故,即共游戏,于一树下,见有比丘坐禅念定,往至其所,礼敬问讯。尔时比丘为其说法。王后寻觉,求觅婇女,遥见树下,有一比丘,颜貌端正,其年壮美,诸婇女等,在前听法,即往问言:“汝得阿罗汉不?”答言:“不得。”“得阿那含不?”答言:“不得。”“得斯陀含不?”答言:“不得。”“得须陀洹不?”答言:“不得。”“得不净观不?”答言:“不得。”王便大瞋,作是言曰:“汝都无所得,云何以此生死凡夫,与诸婇女,共一处坐!”即捉挝打,遍身伤坏。诸婇女言:“此比丘无过。”王转增瞋恚,又见被打,皆啼哭懊恼,王倍瞋剧。

  是时比丘,心自念言:“过去诸佛,能忍辱故,获无上道;又复过去忍辱仙人,被他刖耳鼻手足,犹尚能忍;况我今日,身形固完而当不忍?”如此思惟,默然忍受。受打已竟,举体疼痛,转转增剧,不堪其苦,复作是念:“我若在俗,是国王子,当绍王位,兵众势力,不减彼王。今日以我出家单独,便见欺打。”深生懊恼,即欲罢道还归于家,即向和上迦旃延所,辞欲还俗。和上答言:“汝今身体新打疼痛,且待明日,小住止息,然后乃去。”时娑罗那,受教即宿。于其夜半,尊者迦旃延便为现梦,使娑罗那自见己身,罢道归家,父王已崩,即绍王位,大集四兵,伐恶生王。既至彼国,列阵共战,为彼所败,兵众破丧,身被囚执。时恶生王得娑罗那已,遣人持刀,将欲杀去。时娑罗那极大怖畏,即生心念:“愿见和上,虽为他杀,不以为恨。”其时和上,应念知心,执锡持钵,欲行乞食,于其前现,而语之言:“子我常种种为汝说法,鬪诤求胜,终不可得;不用我教,知可如何?”答和上言:“今若救济弟子之命,更不敢。”尔时迦旃延,为娑罗那语王人言:“愿小停住,听我启王救其生命。”作是语已,便向王所。其后王人,不肯待住,遂将杀去。临欲下刀,心中惊怖,失声而觉。觉即具以所梦见事,往白和上。

  和上答言:“生死鬪战,都无有胜。所以者何?夫鬪战法,以残他为胜,残害之道,现在愚情,用快其意,将来之世,堕于三涂,受苦无量。若其不如为他所害,丧失己身,殃延众庶,增他重罪,令陷地狱,更相残杀,冤家不息,轮转五道,无有终竟,反复寻之,何补身疮拷楚之痛?汝今欲离生死怖惧鞭打痛者,当自观身以息怨谤。所以者何?是身者众苦之本,饥渴寒热,生老病死,蚊虻毒兽之所侵害。如是诸怨,众多无量,汝不能报,何独欲报恶生王也?欲灭怨者,当灭烦恼。烦恼之怨,害无量身;世怨虽重,正害一身。烦恼之怨,害善法身;世怨虽酷,正害有漏臭秽之身。由是观之,怨害之起,烦恼为根。汝今不伐烦恼之贼,云何乃欲伐恶生王也?”如是种种为其说法。

  时娑罗那闻此语已,心开意解,获须陀洹;深乐大法,倍加精进,未久行道,得阿罗汉。

  

  做梦的时候,自己知道自己正在做梦,这样的人有没有?还是有的,但是极少;即使知道,这个力量很微弱。知道是假的,但是那个老虎来了,还是害怕。现在我们学了一点教,唯识教正在学,唯识无境,一切都是假的,但是苦痛来了,还是害怕,这个力量还胜不过它。因为你还没真的醒过来,只是依稀恍惚地知道、懂一点道理,那是起不了大作用的。

  

  “觉时亦尔”,醒着的时候也同样。你梦里没醒,看到的东西不能说它是没有,那么醒着的时候,无明大梦还没醒,你怎么知道山河大地是假的?当然不知道了。

  

  “以喻释难”,就以做梦的这个喻来解释他们的难。所以,这个“梦”,纠缠不休,就是要“纠缠”啊!很多隐密道理都可以在梦里边显出来。在经上讲空性道理的时候,用的喻很多,梦幻泡影、干达婆城等等,一共有八个喻,都是表示一切法如幻如化、无实在体。这个学到《摄大乘论》等等的时候,这些喻都会见面;《金刚经》也有,如梦幻泡影。

  

  “即此半颂,通以法喻二义解之”,这半个颂,以“法”来解,就是据“正理”(大乘唯识宗的道理)来解,无明大梦没醒之前,不能知道山河大地是假的;或者以“喻”来讲,世间上做梦的比喻,梦没醒之前,也不能知道梦的境界是假的,这两个解释都可以用。“亦无违也”,以法来讲,以喻来讲,都没有违背,道理是一样的。

  

  “旧论下句,今在上说”,旧译的下句,我们放在上边说。这是比较新旧译本的不同。“今此上句,旧论下说”,反过来,我们的上句旧译摆在下边说。“旧依梵本,今从唐言”,旧译是依照印度的原文,是倒装句,我们现在顺汉地(“唐”就是当时的唐朝)的习惯,把它反过来。这是语言习惯的问题,意思并没有冲突。“诸上下颂,应如是知”,前面后面的颂,这样的情况还很多,应当要知道一下。

  

  这是说,玄奘法师的译本是顺了汉地的语言,而旧的译本,因为是印度人翻译,当然就顺着印度的语法。我们从现在的翻译也可以看出来。很多人翻译,假使是欧洲人翻的汉语,决定是带着浓厚的欧洲味道,它的句子都是倒装的,看来看去很吃力;如果是汉人写的英语,同样地,写出来的东西,欧洲人看了会很不自然,都是汉人的口味,两个不一样。因为各个民族的语言,各自的语法不一样,一个说在前,一个说在后,你照这一方的习惯说,那一方就感到别扭;若按那一方的说,这一方也感到不舒服。玄奘法师精通两边,他可以把译文的意思,顺着汉人的口味。这也是说新的译本好,还是这个意思。

  

  论:如未觉位,不知梦境非外实有,觉时乃知。

  述曰:此举世喻,以释颂文,要觉方知梦境非有,彼此共许,故以为喻。下以理解。

  

  “如未觉位,不知梦境非外实有,觉时乃知”,这是解释前两句颂。梦没醒的时候,不能知道梦境“非外实有”,不是外在客观实有;要“觉时乃知”, 梦醒的时候,你才知道你做的梦,里边的境界都是虚妄、不实在的,是识所变现,并没有客观实在的外境。

  

  “此举世喻,以释颂文”,这是以世间做梦的比喻来解释那两句颂。要醒的时候,才知道梦境非有;你还没醒,哪能知道梦境是假的?

  

  “彼此共许,故以为喻”,这个喻,不管是外道、二乘还是大乘,都同样承认。哪个人,没有醒过来,就说梦境是假的?这个不敢说。这是外道也这样说、二乘这么说、大乘也这么说,大家共许的。

  

  “下以理解”,下边再根据这个比喻,引申这个喻,以道理来说明现实的世间也是如此。

  

  论:如是世间,虚妄分别,串习惛热,如在梦中。

  述曰:此释下句颂中梦字。生死之识,不称实理,说为虚妄;无始已来,数数熏发,名为串习;盖缠覆蔽,称之为惛;毒火所煎,号之为热。或复串习无明称惛,圣智不生名之为热。犹如世间数习暗昧惛睡之识名之为梦,生死亦尔。睡者,惛热义;梦,睡心之异名。即说生死名世间尔,如经所说生死长夜。

  

  “如是世间,虚妄分别,串习惛热,如在梦中。”世间的人虽在醒着的状态,但是处于虚妄分别遍计所执之中。虚妄分别串习,无始地熏习,很浓厚,又惛又热。什么叫惛?什么叫热?下面就说。

  

  (30B)“此释下句颂中“梦”字”,“下句颂”即“梦所见非有”。这个“梦”讲了很多。

  

  “生死之识,不称实理,说为“虚妄””,我们在生死里边,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这个“识”,跟真理是不合的;是虚妄分别,即遍计执,不符合真理,所以叫虚妄。什么叫虚妄?“生死之识,不称实理”就叫虚妄。

  

  “无始以来,数数熏发,名为“串习””,无始以来不断地在熏习,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熏种子,这叫串习。

  

  “盖缠覆蔽,称之为“惛””,盖、缠、覆、蔽,把你裹得紧紧的,把你盖起来,把你缠起来,把你覆起来(覆也是盖住的意思),把你遮蔽住,反正这个无明大梦把你盖得严严的、惛懵懵的,这个样子。犹如禅宗里的“黑漆桶”,把你弄得一团黑,一点光明也不能看到,无明把你弄得一点智能也没有,这个叫惛。“毒火所煎,号之为“热””,这个毒火就是烦恼,贪瞋痴,都是毒。这个毒火所煎熬的时候,很热。又是无明的惛,又是烦恼的热,这样子煎熬与在梦里边一样。

  

  “或复串习无明称惛,圣智不生名之为热”,不断的无明,就是惛;圣智不生就叫热。这两个解释都可以。

  

  “犹如世间数习暗昧惛睡之识名之为梦”,世间上心里边暗昧,疲劳,就做梦,“生死亦尔”,生死里边同样,我们的虚妄分别也是做梦一样。

  

  “睡者,惛热义”,什么叫睡?就是惛、热的意思。前面讲过的,什么叫惛?无明盖覆;什么叫热?毒火所煎。“梦,睡心之异名”,梦是心所…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