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三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无境得生者,即牒梦觉二识义同。”论主前面所说的道理,经常以世间的做梦作比喻,梦里没有实在境界,但是识可以生起,在醒觉的时候,我们识的生起,境界也是没有的,跟梦里一样。梦里没有境能生起的识,与醒着的时候没有境也同样能生起的识,“二识义同”,此识所观的境都是不实在的。这是唯识宗的主张。

  

  “自下申难”,下边问难:你们这个主张,里边有问题。

  

  论:如世自知梦境非有,觉时既尔,何不自知。

  述曰:梦觉二识,无境既同,世能自知梦境非有,其觉时识,自知应等。梦心无有境,觉时许知无,觉识境既无,何不知非有?量云:世觉时识应知境无,许无境故,如知梦识。

  

  “如世自知梦境非有”,世间上都知道梦境是没有的。梦醒之后,梦里的东西,山河大地、老虎、飞机、炸弹等等都是空、没有的,这个世间人都知道,那怕是愚夫愚妇也知道。

  

  “觉时既尔,何不自知”,但是,你说醒着的时候,外境也是没有,为什么世间上的人都不知道?梦境大家都知道是假的,醒着的境界你说也是假的,为什么大家都不知道?这就有问题。醒觉的境界是真的,大家都认为不是假的;如果是假的,跟梦一样,那应当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为什么大家不知道?

  

  “梦觉二识,无境既同”,做梦的时候与醒觉的时候,起的识都同样是没有境的,梦的识是无境,觉的识也是无境,“世能自知梦境非有”,世间人都能够知道梦境是没有的,“其觉时识,自知应等”,那么醒觉的时候,也应当知道我们的识所觉知的境界跟做梦的境一样,也是没有的。

  

  “梦心无有境,觉时许知无,觉识境既无,何不知非有”,梦里的境,我们醒过来时,知道是没有的;现在醒着的时候,这个境界,你说同样没有,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世间人都不知道?

  

  他立个量:“世觉时识,应知境无”,世间上的人,醒的时候,也应当知道外境是没有的;“许无境故”,因为你承认这个境界是虚,也是假的;“如知梦识”,犹如能够知道梦的境界是假的这个识一样。醒的境界也是假的,你应当知道了,你怎么不知道?

  

  论:既不自知觉境非有,宁如梦识实境皆无。

  述曰:前难觉识应知境无,此显不知实境非有。觉梦二境俱非有,即知梦识境成无,觉不自知无,异于梦故,知觉识境实有。

  校注:“宁如梦识”,江西校刊本作“宁知梦识”,大正藏(T43,p.1001,a23)作“宁[3]如梦识”[3]如=知【甲】。

  

  “既不自知觉境非有,宁知(如)梦识实境皆无。”“宁知梦识”的“知”,讲不通,我们大正藏里查过,应当是“如”,知、如二字字形差不多,可能是以前抄写的时候抄误的,大家自己在旁边注一个“如”字。

  

  “既不自知觉境非有”,我们醒着的时候看到的山河大地,都不知道它是没有,认为是有,“宁如梦识实境皆无”,怎么能说跟梦的识一样,所缘的境都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明明看到这些境界是有的,你说跟做梦一样,都是假的。这个等号划不得。醒的识所缘的境是有的,梦的识所缘的境大家知道是没有的,这个样子你怎么好把它用来做比喻?两者不一样。没有一个人知道、没有人能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是假的。除非证果证道。外道证不到这个高度。二乘也证不到这个高度,他们只知道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的境界不是他们的境界,所以他们也这样问。

  

  “前难觉识应知境无,此显不知实境非有”,这是一正一反来问。

  

  “前难觉识应知境无”,前一句“如世自知梦境非有,觉时既尔,何不自知”主要是问难说“觉识应知境无”,醒着的时候应当也知道现量看到的山河大地也是没有的;“此显不知实境非有”,这里“既不自知觉境非有,宁如梦识实境皆无”是反过来问,意显“不知实境非有”,不知道这个山河大地实在的境,不是实在的。

  

  “觉梦二境俱非有”,觉、梦两个境,都是没有的,“即知梦识境成无”,我们知道梦识的境是没有的,“觉不自知无”,而醒着的时候,我们看山河大地,大家都不知道它是没有的,“异于梦故”,它跟梦不一样。

  

  书上“觉不自知。无异于梦。故知觉境识实有”这个标点有点问题。“觉不自知无”,觉的时候,不知道它是没有的。不能说“无异于梦”,“无异于梦”就是跟梦一样,就知道它是没有了。“不自知无”意思是不知道现在的山河大地是没有的。它跟梦不一样,“异于梦故”,梦里的境界,大家知道那是没有的,世间人都知道,哪怕老太婆、没有知识的、农村里长大的、一个字也不识的,他也知道梦境是没有的,但是觉醒的时候,说山河大地境界没有,不单是老太婆不承认,就是知识分子,哪怕是科学家、博士等等,都说外境是有,跟梦境不一样。

  

  “知觉识境实有”,既然跟梦不一样,所以现在觉着时看到的山河大地等境是实在有的。

  

  量云:世觉时识外实境有,许异梦故,如自真智。

  不言世觉,相符极成,乱真觉故。因不言许,随一不成。生死大乘说为梦故,或简五识不行梦故,或显异于眠时梦故。喻不言自,其体便阙,大乘真智,无外境故,若说大乘真智为喻,所立不成。为此等过,宗等各简。此总难已,自下非之。

  

  “量云”,立一个比量。“世觉时识外实境有(宗)”,世间上人醒着的时候,他认为识以外客观的外境是有的。“许异梦故(因)”,因为跟梦不一样。这个“许”,是二乘外道许,简别大乘与二乘外道不同。大乘说,我们现在是无明大梦,还是梦,与梦识境是不异的;而二乘外道许异于梦境,现在看到的外境不是梦,梦的境界跟觉的境界不一样。“如自真智(喻)”,“自真智”是二乘的智能,他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认为是实在有的。这是他们立的量,证明识外实境是实在有的。

  

  下面使用了很多因明术语。

  

  “不言世觉”,不用“世觉”两个字,“相符极成”,那么这个话就不要辩论了,大家都承认的,“乱真觉故”,因为跟真觉淆乱。

  

  “因不言许”,因里边不说这个“许”,那么“随一不成”。不是两方面都承认的,二乘、外道说异于梦,大乘说不异于梦,所以要用“许”,简明是他们自己许,二乘、外道许现实世间的觉境跟梦境不一样。

  

  “生死大乘说为梦故”,大乘唯识宗认为,生死就是梦,并不异于睡梦,一样的都是梦,而二乘就不承认,他们认为异于梦;“或简五识不行梦故”,或者简别五识,梦里没有五识,梦里边都是意识,梦里看到的东西,并不是眼识看到,而是意识看到;“或显异于眠时梦故”,或者表示跟睡梦不一样,即醒时的境界与睡梦时的境界不一样。这个“许”,含这个意思,是立量的人自己这么承认,对方承不承认他就不管,加个“许”就可以避免这个错误。这是简别自宗。

  

  “喻不言自,其体便阙。”这个我们不讲也可以,都是因明的事情,因为有这个话,就念一道。假使喻里边不加“自”字,那么又有毛病。

  

  “大乘真智,无外境故”,因为大乘的真智是没有外境的。二乘、外道一致认为外境是有的,如果不说是“自真智”,那与大乘的真智一起说,就不行。大乘认为,根本智现的时候,看到一切法都是空,根本就没有外境;而后得智生起的时候,虽带名言,但是如幻如化,并不是真的外境,跟他们说的不一样。所以要加“自”字,自己简别一下,“如自真智”,这是我们自己承认的真智,不跟你们大乘的真智混淆。

  

  “若说大乘真智为喻,所立不成”,假使把大乘真智作比喻,这个比喻就不能成立。大乘的真智去看,一切法就是梦一样的,没有外境,怎么能用作比喻?那就反过来了,这个喻是要证明外境实有,而大乘的真智是没有外境,所以要简别。

  

  “为此等过,宗等各简”,为了去掉那些过失,宗、因、喻等都有简别。宗,用“世觉”来简别;因,用“许”来简别;喻,用“自”来简别。这个我们不去管它。这是因明里避免过失的一个方式。

  

  这是说外人立的量,证明外境实有,跟梦境不一样,就是这么回事。

  

  “此总难已,自下非之”, 下边论主就要破斥了。

  

  论:此亦非证。

  述曰:此总非之,自下别释。

  论主说:“此亦非证。”你们以这样子的方式证明外境实有,这个证明不对,为什么?下边解释。

  

  论:颂曰: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述曰:未得真智觉,不能自知生死梦所见定非实有,即正理解于此颂文;或为喻显,如世未觉,不能自知梦心所见定非实有,觉时亦尔,以喻释难。即此半颂,通以法喻二义解之,亦无违也。

  旧论下句,今在上说;今此上句,旧论下说。旧依梵本,今从唐言,亦无乖返。诸上下颂,应如是知。

  

  “颂曰: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未觉醒之前,不能知道梦里所看到的东西不存在。你正在梦中,你说我梦里看到的山河大地是假的,这时候你怎么知道?你必要在梦醒之后才能知道。现在我们正在无明大梦当中,还没有醒,你怎能知道是假的?当然不知道。正在做梦,不会知道那是假的;等到醒过来之后,自然就知道现在的这个山河大地是假的了。所以你说了半天还是没有用,并不能成立识外有实境。很简单地,半个颂把你击破。

  

  “未得真智觉,不能自知生死梦所见定非实有”,我们还没有得到无分别的根本智,这个智能还没有生起来之前,自己在生死大梦里还没醒,不能知道自己所看到的东西是假的;等到醒过来之后,就会知道都是如幻如化、不是实在有。“即正理解于此颂文”,这是以我们唯识宗的道理来解释“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这句颂。“正理”即唯识宗的道…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