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已广如前”,这个道理,前面说了很多,所以论文说“如前所说”。
前面说过,我们所缘的境是“似外境现”,就是识内的相分,并不是真的外境;后来生忆念的时候,还是缘以前的“似外境”的境界,并非一定识外有那个境,所以你们这个逻辑还是不合理的。
论:从此后位与念相应,分别意识似前境现。
述曰:释颂下句,夺彼忆持。谓从过去似境五识,今此后位,与别境念相应之时,有缘过去分别意识,变似前五识所缘境现,无曾现在受离心境眼等五识,从此今时与念相应,有一意识缘前五识离心之境。
“从此后位与念相应,分别意识似前境现”,以前缘这个境之后,后来跟念相应的分别意识,它可以把以前的境,相似地现出来,比如说以前、昨天看到什么。
“释颂下句”,这是解释颂第二句“从此生忆念”,“夺彼忆持”,把他们的忆念驳掉。
“谓从过去似境五识”,过去缘似外境(相分)的五识,“今此后位”,到后来,“与别境念相应之时”,与别境的念心所相应的时候。“别境”,即心王、心所的五个别境心所,“念”,一个念心所,念心所能够把以前经过的事情忆持不忘,意识跟念相应的时候,就把以前的事情回忆起来,所回忆的还是缘似境,并不是外境。这个时候,有这么一种情形出现:“有缘过去分别意识,变似前五识所缘境现”,缘过去的分别意识,就变现一个跟前面五识缘的境相像的相分,它可以回忆以前的事情;“无曾现在受离心境眼等五识,从此今时与念相应,有一意识缘前五识离心之境”,这种情况是没有的。前五识(眼等五识)是现量,过去曾经现量受的境界是离开心识的客观外境,这个境缘过之后(录音断缺)……。
(30A)现在回忆的还是识内的。那么你怎么说是识内的?我分别出来是心以外的。分别的意思就是你自己虚妄分别,实际上是识内的。现量的时候,并不做识外的想。所以说虽然后来能够跟念相应,能够回忆以前的事情,那还是在以前识内的境现,并不在识以外。
论:即说此为忆曾所受。
述曰:即说于此分别意识,缘曾现在,不离识境,名为忆持曾所受识。所以者何?由曾五识,及同时意,缘即识境,熏成种子,今时相续,意于此位,能忆前境,名为忆持;非曾五识境实离于心,今时犹有意识缘之,名曾受识。
“即说此为忆曾所受”,这就叫作“现在回忆过去受过的事情”。回忆的还是以前的识内的境界,并不是说能够回忆就证明这个境界决定在心以外,这个不合逻辑。
“即说于此分别意识,缘曾现在,不离识境”,“曾现在”就是过去的现量境,这个分别意识缘过去的现量境,并没有离开识境,这个叫“忆持曾所受识”。过去缘的现量境,不离识;现在回忆那个境,并不是说那个境就是离开识。
“所以者何”,为什么原因?
“由曾五识,及同时意,缘即识境”,过去的五识跟它同时的意识,缘的境都是相分,就是那个识的境,没有离开识的境;“熏成种子”,缘好之后,现行熏种子,这个种子(功能)还在;“今时相续,意于此位,能忆前境,名为忆持”,这个种子的能力,它跟念心所相应,现在的意识生起来,可以把以前的事情反映出来,能够“忆前境”,回忆到以前的事情,这个叫忆持。
“非曾五识境实离于心,今时犹有意识缘之,名曾受识。”五识曾经缘心外境,现在的意识去回忆那个时候的事情也是心以外的境,这个叫忆持,这是你们的说法。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五识缘的是心识内的境,意识缘的、反映出来的,也是过去识内的那个境,这个才是“忆持”,并不是说五识当时缘的是识外的境。
这是他们转个弯,混淆是非,结果还是被论主很简单地指出来。不能说过去现量的境就是识外的,那还是识内的。既然是识内的境,也可以回忆,所以说不一定回忆的境就是心以外。
论:故以后忆证先所见实有外境,其理不成。
述曰:此结非也。道理既尔,故汝所说,以忆持故,证曾五识所见实有,其义不成。直以自宗,释外所难,夺他所说,更无异理。如说汝细心,即我第八识。然旧论本,上来所说一颂半文,异常难解,披者当知。
“故以后忆证先所见实有外境,其理不成”,所以你们以后来能够忆念先前的事情,来证明以前所看到的是实在客观的外境,这个道理是不成立的。因为这个忆念只能证明过去缘的还是识内的境,并不能以有忆念为理由来证明过去缘的境是心以外的实境。
“此结非也”,这个就是结论,否定外人的救。
“道理既尔”,以我们的道理来驳你们的说法,你们的说法不能成立。过去所经历的经验是识内的,现在的第六意识就可以回忆到那个经验;并不一定要识外的经验,第六意识才回忆到识外的境。所以你们这个说法我们不承认,我们有我们的解释。
“故汝所说,以忆持故,证曾五识所见实有,其义不成”,我们的道理就是这样子,所以你们说的因为后边有忆念,证明前五识所经过的境界是实在有,这个道理是不成立的。照我们的说法,在识内的境,也能忆念。
“直以自宗,释外所难”,直接以我们唯识宗自己的主张,来解释他们的问难。不再从他们的角度去批驳,直接以我们自宗的主张来批驳。“夺他所说”,驳斥他们的所说(主张);“更无异理”,更没有其它的道理了。
这个也有例子,“如说汝细心,即我第八识”,在其它的论里有辩论说,“你们说的“细心”,就是我们说的“第八识””。以第七识、第八识来解释那些现象,其它的论里也有这个说法。不直接批驳对方,而用自己本宗的主张来否定对方的说法,这样也是可以的。这里就以这个“细心”跟“第八识”的问题来作比喻。
“然旧论本,上来所说一颂半文,异常难解”,过去的翻译,对前面所说的一个半颂(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他的解释极难懂,“披者当知”,你自己去看之后,就会知道。这么说一下干什么呢?也就是前面说的,旧的翻译不好,新的翻译好,到处碰到新旧翻译有不同的地方,就来一个比较。现在我们单是有新的译本,旧的译本也没看到,那这些就不管它了。
到这里为止,第三卷就完了。第二个问难,以现量境和忆持的问题来证明有外境,已经被论主驳掉。
总的来说,驳斥的过程,外人以能够现量起我看到、我听到等等感觉,来证明说一定实有客观外境。论主首先举个喻,“现觉如梦等”,驳斥他们这个话是不对的。做梦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听到,但是梦的境,大家都知道,没有外境,都是虚妄的。梦里既然也可以看到、听到,怎么好说你听到、看到的一定是有客观外境?不一定。梦里边,根本就没有。
再进一层说,“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你说的外境——客观的现量,在你说话的时候早就过了,“宁许有现量”,怎么还是现量?你说这个话时是第六意识分别,根本不是现量。第六意识是虚妄分别。现量的时候,境不在外,境就在识里边,这个我们也承认,有现量。前五识缘相分的时候,是现量缘,此时不带名言,不作它是外境想;到你第六意识生起来之后,虚妄分别,是遍计执,认为那是在识以外的,这就错了。所以,你们以这样子错误的意思来证明有现量境,当然不能成立。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四
丙三释小乘外道难以梦例觉时应知境无失(半颂)………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第三个问难,“小乘外道难,以梦例觉时,应知境无失”,外人以梦来难唯识。这个梦,在唯识里,经常纠缠不休地讲梦,前面的辩论也用它。梦幻泡影,在《金刚经》里也用,讲一切法空,用梦的比喻是很多的。他们就举这个问题,你说梦里没有实境,可以看到山河大地、人物等等,我们醒过来后,知道它是假的,而我们现实看到的山河大地、人物等等却不是假的,永远是真的,今天是真的,明天还是真的。若是梦境,几个小时后醒过来就知道是假的。这是有差别的,你以梦来比喻现实的境,这是不能划等号的。
论:若如梦中虽无实境,而识得起,觉时亦然。
述曰:自下大段第三有半颂,释小乘外道难,以梦例觉时,应知境无失。先叙彼难,后方释破。于叙难中,初牒论主所明唯识,后正申难。此即初也。论主前来所说理趣,如世梦中,无境既识起,其觉时识,无境得生者,即牒梦觉二识义同。自下申难。
“自下大段第三”,这是第三个问难,“有半颂,释小乘外道难,以梦例觉时,应知境无失”。小乘也好,外道也好,都不承认唯识,他们就以梦作例子来问难,若在梦境里,醒过来后,我们知道这梦境是假的,而现在我们在醒觉的境界里,你怎么说它是假的?你是醒着的人,感觉是真的嘛,你怎么说跟梦一样?
“先叙彼难,后方释破”,先讲他们的问难,然后解释、破斥。
“于叙难中,初牒论主所明唯识,后正申难”,凡是要辩论,总是先要把对方的主张说一下,根据对方这样子的主张,然后进行辩论。这些外人(二乘、外道)也是,他要驳唯识的道理,也先把唯识宗的主张说一下,然后来问难,说你们这个主张里边有什么什么的毛病。
“初牒论主所明唯识”,先说唯识宗的主张:“若如梦中虽无实境,而识得起,觉时亦然。”你们唯识宗的说,跟做梦一样,虽然没有实境,而梦里可以看到、听到;同样,在醒着的时候,我们所缘的境也不是实在的,所以我们看到听到、所看到所听到的,都不是实在境。
“论主前来所说理趣,如世梦中,无境既识起,其觉时识,…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