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叁講▪P4

  ..續本文上一頁理。

  

  “或爲喻顯”,或者也可以打個比喻來解釋,“如世未覺,不能自知夢心所見定非實有”,世間人做夢,沒醒的時候,哪能知道夢裏看到的是假的?有的人,他夢裏看到老虎,嚇得一身大汗;如果他知道夢裏老虎是假的,那還怕什麼呀?因爲你還沒醒,當然不知道了。就像我們以前講的那個娑羅那比丘,他要求回去打仗,結果他的師父迦旃延尊者加持他做了一個夢,他夢裏被惡生王五花大綁,雞毛插在頭上,要殺頭了,他急得大叫,師父救命!如果你知道夢裏是假的,你救什麼命?不要救命了,都是假的,你醒過來就完了。所以說夢裏沒醒的時候,還是當真的。我們無明大夢沒醒,當然還認爲是真的了,你哪一天醒了,就知道是假的。

  

  [經典學習] 《雜寶藏經》卷二(T04,p.459, a21-c23):

  

  娑羅那比丘爲惡生王所苦惱緣

  

  昔優填王子,名曰娑羅那,心樂佛法,出家學道,頭陀苦行,山林樹下,坐禅系念。時惡生王,將諸婇女,巡行遊觀,至于此林,頓駕憩息,即便睡眠。諸婇女等,以王眠故,即共遊戲,于一樹下,見有比丘坐禅念定,往至其所,禮敬問訊。爾時比丘爲其說法。王後尋覺,求覓婇女,遙見樹下,有一比丘,顔貌端正,其年壯美,諸婇女等,在前聽法,即往問言:“汝得阿羅漢不?”答言:“不得。”“得阿那含不?”答言:“不得。”“得斯陀含不?”答言:“不得。”“得須陀洹不?”答言:“不得。”“得不淨觀不?”答言:“不得。”王便大瞋,作是言曰:“汝都無所得,雲何以此生死凡夫,與諸婇女,共一處坐!”即捉撾打,遍身傷壞。諸婇女言:“此比丘無過。”王轉增瞋恚,又見被打,皆啼哭懊惱,王倍瞋劇。

  是時比丘,心自念言:“過去諸佛,能忍辱故,獲無上道;又複過去忍辱仙人,被他刖耳鼻手足,猶尚能忍;況我今日,身形固完而當不忍?”如此思惟,默然忍受。受打已竟,舉體疼痛,轉轉增劇,不堪其苦,複作是念:“我若在俗,是國王子,當紹王位,兵衆勢力,不減彼王。今日以我出家單獨,便見欺打。”深生懊惱,即欲罷道還歸于家,即向和上迦旃延所,辭欲還俗。和上答言:“汝今身體新打疼痛,且待明日,小住止息,然後乃去。”時娑羅那,受教即宿。于其夜半,尊者迦旃延便爲現夢,使娑羅那自見己身,罷道歸家,父王已崩,即紹王位,大集四兵,伐惡生王。既至彼國,列陣共戰,爲彼所敗,兵衆破喪,身被囚執。時惡生王得娑羅那已,遣人持刀,將欲殺去。時娑羅那極大怖畏,即生心念:“願見和上,雖爲他殺,不以爲恨。”其時和上,應念知心,執錫持缽,欲行乞食,于其前現,而語之言:“子我常種種爲汝說法,鬪诤求勝,終不可得;不用我教,知可如何?”答和上言:“今若救濟弟子之命,更不敢。”爾時迦旃延,爲娑羅那語王人言:“願小停住,聽我啓王救其生命。”作是語已,便向王所。其後王人,不肯待住,遂將殺去。臨欲下刀,心中驚怖,失聲而覺。覺即具以所夢見事,往白和上。

  和上答言:“生死鬪戰,都無有勝。所以者何?夫鬪戰法,以殘他爲勝,殘害之道,現在愚情,用快其意,將來之世,墮于叁塗,受苦無量。若其不如爲他所害,喪失己身,殃延衆庶,增他重罪,令陷地獄,更相殘殺,冤家不息,輪轉五道,無有終竟,反複尋之,何補身瘡拷楚之痛?汝今欲離生死怖懼鞭打痛者,當自觀身以息怨謗。所以者何?是身者衆苦之本,饑渴寒熱,生老病死,蚊虻毒獸之所侵害。如是諸怨,衆多無量,汝不能報,何獨欲報惡生王也?欲滅怨者,當滅煩惱。煩惱之怨,害無量身;世怨雖重,正害一身。煩惱之怨,害善法身;世怨雖酷,正害有漏臭穢之身。由是觀之,怨害之起,煩惱爲根。汝今不伐煩惱之賊,雲何乃欲伐惡生王也?”如是種種爲其說法。

  時娑羅那聞此語已,心開意解,獲須陀洹;深樂大法,倍加精進,未久行道,得阿羅漢。

  

  做夢的時候,自己知道自己正在做夢,這樣的人有沒有?還是有的,但是極少;即使知道,這個力量很微弱。知道是假的,但是那個老虎來了,還是害怕。現在我們學了一點教,唯識教正在學,唯識無境,一切都是假的,但是苦痛來了,還是害怕,這個力量還勝不過它。因爲你還沒真的醒過來,只是依稀恍惚地知道、懂一點道理,那是起不了大作用的。

  

  “覺時亦爾”,醒著的時候也同樣。你夢裏沒醒,看到的東西不能說它是沒有,那麼醒著的時候,無明大夢還沒醒,你怎麼知道山河大地是假的?當然不知道了。

  

  “以喻釋難”,就以做夢的這個喻來解釋他們的難。所以,這個“夢”,糾纏不休,就是要“糾纏”啊!很多隱密道理都可以在夢裏邊顯出來。在經上講空性道理的時候,用的喻很多,夢幻泡影、幹達婆城等等,一共有八個喻,都是表示一切法如幻如化、無實在體。這個學到《攝大乘論》等等的時候,這些喻都會見面;《金剛經》也有,如夢幻泡影。

  

  “即此半頌,通以法喻二義解之”,這半個頌,以“法”來解,就是據“正理”(大乘唯識宗的道理)來解,無明大夢沒醒之前,不能知道山河大地是假的;或者以“喻”來講,世間上做夢的比喻,夢沒醒之前,也不能知道夢的境界是假的,這兩個解釋都可以用。“亦無違也”,以法來講,以喻來講,都沒有違背,道理是一樣的。

  

  “舊論下句,今在上說”,舊譯的下句,我們放在上邊說。這是比較新舊譯本的不同。“今此上句,舊論下說”,反過來,我們的上句舊譯擺在下邊說。“舊依梵本,今從唐言”,舊譯是依照印度的原文,是倒裝句,我們現在順漢地(“唐”就是當時的唐朝)的習慣,把它反過來。這是語言習慣的問題,意思並沒有沖突。“諸上下頌,應如是知”,前面後面的頌,這樣的情況還很多,應當要知道一下。

  

  這是說,玄奘法師的譯本是順了漢地的語言,而舊的譯本,因爲是印度人翻譯,當然就順著印度的語法。我們從現在的翻譯也可以看出來。很多人翻譯,假使是歐洲人翻的漢語,決定是帶著濃厚的歐洲味道,它的句子都是倒裝的,看來看去很吃力;如果是漢人寫的英語,同樣地,寫出來的東西,歐洲人看了會很不自然,都是漢人的口味,兩個不一樣。因爲各個民族的語言,各自的語法不一樣,一個說在前,一個說在後,你照這一方的習慣說,那一方就感到別扭;若按那一方的說,這一方也感到不舒服。玄奘法師精通兩邊,他可以把譯文的意思,順著漢人的口味。這也是說新的譯本好,還是這個意思。

  

  論:如未覺位,不知夢境非外實有,覺時乃知。

  述曰:此舉世喻,以釋頌文,要覺方知夢境非有,彼此共許,故以爲喻。下以理解。

  

  “如未覺位,不知夢境非外實有,覺時乃知”,這是解釋前兩句頌。夢沒醒的時候,不能知道夢境“非外實有”,不是外在客觀實有;要“覺時乃知”, 夢醒的時候,你才知道你做的夢,裏邊的境界都是虛妄、不實在的,是識所變現,並沒有客觀實在的外境。

  

  “此舉世喻,以釋頌文”,這是以世間做夢的比喻來解釋那兩句頌。要醒的時候,才知道夢境非有;你還沒醒,哪能知道夢境是假的?

  

  “彼此共許,故以爲喻”,這個喻,不管是外道、二乘還是大乘,都同樣承認。哪個人,沒有醒過來,就說夢境是假的?這個不敢說。這是外道也這樣說、二乘這麼說、大乘也這麼說,大家共許的。

  

  “下以理解”,下邊再根據這個比喻,引申這個喻,以道理來說明現實的世間也是如此。

  

  論:如是世間,虛妄分別,串習惛熱,如在夢中。

  述曰:此釋下句頌中夢字。生死之識,不稱實理,說爲虛妄;無始已來,數數熏發,名爲串習;蓋纏覆蔽,稱之爲惛;毒火所煎,號之爲熱。或複串習無明稱惛,聖智不生名之爲熱。猶如世間數習暗昧惛睡之識名之爲夢,生死亦爾。睡者,惛熱義;夢,睡心之異名。即說生死名世間爾,如經所說生死長夜。

  

  “如是世間,虛妄分別,串習惛熱,如在夢中。”世間的人雖在醒著的狀態,但是處于虛妄分別遍計所執之中。虛妄分別串習,無始地熏習,很濃厚,又惛又熱。什麼叫惛?什麼叫熱?下面就說。

  

  (30B)“此釋下句頌中“夢”字”,“下句頌”即“夢所見非有”。這個“夢”講了很多。

  

  “生死之識,不稱實理,說爲“虛妄””,我們在生死裏邊,我們所看到的東西,這個“識”,跟真理是不合的;是虛妄分別,即遍計執,不符合真理,所以叫虛妄。什麼叫虛妄?“生死之識,不稱實理”就叫虛妄。

  

  “無始以來,數數熏發,名爲“串習””,無始以來不斷地在熏習,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熏種子,這叫串習。

  

  “蓋纏覆蔽,稱之爲“惛””,蓋、纏、覆、蔽,把你裹得緊緊的,把你蓋起來,把你纏起來,把你覆起來(覆也是蓋住的意思),把你遮蔽住,反正這個無明大夢把你蓋得嚴嚴的、惛懵懵的,這個樣子。猶如禅宗裏的“黑漆桶”,把你弄得一團黑,一點光明也不能看到,無明把你弄得一點智能也沒有,這個叫惛。“毒火所煎,號之爲“熱””,這個毒火就是煩惱,貪瞋癡,都是毒。這個毒火所煎熬的時候,很熱。又是無明的惛,又是煩惱的熱,這樣子煎熬與在夢裏邊一樣。

  

  “或複串習無明稱惛,聖智不生名之爲熱”,不斷的無明,就是惛;聖智不生就叫熱。這兩個解釋都可以。

  

  “猶如世間數習暗昧惛睡之識名之爲夢”,世間上心裏邊暗昧,疲勞,就做夢,“生死亦爾”,生死裏邊同樣,我們的虛妄分別也是做夢一樣。

  

  “睡者,惛熱義”,什麼叫睡?就是惛、熱的意思。前面講過的,什麼叫惛?無明蓋覆;什麼叫熱?毒火所煎。“夢,睡心之異名”,夢是心所…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