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決定;若近惡友,聽聞邪法,自相續中邪識決定”,這是很緊要的事情。
“或近善惡友,及由展轉爲增上緣,能說法者正邪悲愛,能聽法者正邪智能,二識決定”,這是就兩方面來說。由近善惡友,及由展轉爲增上緣力,能說法的人(能說法者),他若是善知識,那是“正悲愛”,他說的是正法,起的是悲心;若是惡知識,那是“邪悲愛”,他說的是邪法,起的是貪心。那麼相應地,聽他說法的人(能聽法者),他産生的智能(識),一是正的智能(正識),一是邪的智能(邪識),這兩個識也成決定。這是事實共許的嘛,在我們唯識宗講起來是講得通的。
“言隨所應二識決定,此猶未顯”,這個話還沒有把唯識的意思說清楚,下文還有解釋。
論:謂余相續識差別故,令余相續差別識生,各成決定,不由外境。
述曰:此即廣前增上緣義,答外所征。謂能教者余相續中見相分識,正邪差別增上緣故,令能聽者余相續中,差別見相諸識得生,能所教者,二識各各得成決定;或能聽者正邪二識,各成決定,不由外境識決定成。即由自他增上緣力,識得決定,非由自他親相緣見,成決定識。故知識生,不是親緣,由于外境增上緣,由我亦許有故,雖無外境,而友教亦成。
“謂余相續識差別故,令余相續差別識生,各成決定,不由外境”,這就把唯識道理講透了。“此即廣前增上緣義,答外所征”,這句話即是把“增上緣”的道理,再開廣地講一下,來回答外人的問難。
“謂能教者余相續中見相分識,正邪差別增上緣故”,“能教者”就是他有情,他心身上見分、相分的識(見分是他內心的思想,由這個思想表達出來的語言、行動,就是相分),有正、邪的差別,以這個正邪差別爲增上緣的緣故,“令能聽者余相續中,差別見相諸識得生”,使得能聽的人,他的心身上也産生或正或邪的差別的見分、相分的識。他這個相分,是變現出的一個與外邊那個(能教者)一模一樣的有情。若那個有情是善知識,由增上緣的緣故,在他(能聽者)的阿賴耶識裏邊,就變一個相分,也顯那個善知識的樣子;善知識說法時候,他的阿賴耶識裏邊也變現這個相分的聲音,耳識聽的時候,耳識裏又起個相分,于是耳識就聽到了,耳識聽到之後,意識緊接著就體會到,這樣慢慢地轉變心境,就成正識決定。就是說,以他人的識爲增上緣,能夠促進自己生出見相二分的差別來。這樣,“能所教者,二識各各得成決定”,能教的人與所教(聽)的人,二者之識各各得決定:能教者的識,若正識決定、若邪識決定,所教(聽)者的識決定也是:聽的是正識,就成正識決定,聽的是邪識,就成邪識決定。這是解釋“二識成決定”,兩邊都說,能教的一方面,與所教的一方面,兩個識都能夠得到決定。
(32B)或者,“能聽者正邪二識,各成決定”,這是就單方面說。單從能聽的人一方來說,他聽到的是善知識講說正法,能成正識決定;聽到的是惡知識講說邪法,就成邪識決定。總之,兩邊說也好,一邊說也好,都是識變的關系,“不由外境識決定成”,不是由于外境的緣故才産生識的決定。識的決定是由識與識之間互相增上緣的緣故,不是要在識以外還有客觀的境才産生識的決定。
這是外人硬要論主承認有外境,而論主用內識的展轉增上緣的緣故,把他們駁斥掉了,不需要什麼外境。
“即由自他增上緣力,識得決定”,即是由自相續、他相續的識,互相爲增上緣的力量,識就能得到決定,“非由自他親相緣見,成決定識”,不是要自相續的識去親自緣到自識之外的那個他相續才能決定。緣識內的變的相分,互相爲增上緣,自己識內變的那個境(相分),見分就能得到決定。
“故知識生,不是親緣”,所以,識的生起,不是要親自去緣外境。你們說,這個外境,要去親緣它,那是不對的。“由于外境增上緣,由我亦許有故”,而以外境——我們自識以外的那個他識,作增上緣,這是我們也允許有的。所以說,“雖無外境,而友教亦成”,雖然沒有外境,而善知識、惡知識對我們的教導,改變我們的思想,這個道理也能成立。
這一段,先是外人提出,善知識、惡知識對我們所産生的作用,這是大家公認(共許)的,然後問難論主,說:你說唯識無境,都是自己識的變現,而他這個有情,明明是客觀存在于你的識以外,你說一切唯識所變,那就不對了,因爲他的作用是不能否定的。親近善知識、聽正法,決定能成正性決定,親近惡知識、聽邪法,決定是成邪識決定,這是大家都承認的,唯識宗承認,外人也承認,一般世間也承認。外人就說,既然有這個作用,決定要緣外境,那麼識外有境。論主解釋說,這個共許,並不是說識外有這個客觀的境,要親自緣到那個境來改變我們的心識;那還是我們自己的識外之識,不是識外的境。
這一點要特別注意,我們並不遮止自己的識以外還有其它有情的識。由他人的識跟自己的識,互相做增上緣,起自己識內的相分、見分,由這個相分、見分來改變我們的心:聽了正法,成正性決定;聽了邪法,成邪識決定,這個作用是成立的。所以,你們舉這個事情來問難,並不能夠推倒我們唯識的識外無境的觀點。我們不排斥在自識以外的還有其它相續的八識,因爲那還是識,所以還是唯識。其它有情的這八個識,在我們的識以外,雖說只緣自己的識變的東西,但是我們的識可以以他的識做增上緣,促進我們的識起決定的變化:他說的是正法,我們的識就能夠以此爲增上緣,産生這正法的相分,我們聽了這個正法,就可以使自己慢慢的成正性決定。這個作用是可以起的,以唯識的道理來講,是講得通的,所以你們想以這個問難,來推翻唯識,還是徒然,並不能推翻。
這個問難也不太難。這是牽涉到自識以外的其它的識了。所謂識外無境,並不排斥自識之外其它有情的識,因爲那還是識,不是境。這個是可以有的。以他有情的這個識做增上緣,可以對我們的識起一定的作用,即“二識成決定”,這並沒有講不通的地方。我們在開始講的時候,就曾提起過“二識成決定”這句話,那個時候當然不能把它仔細講,只能根據大概的意思講一下,現在大家已經學到這裏,就可以再回過去看一看第一卷裏的“二識成決定”這個話,那意思就要深刻得多,那就能比較完整地理解這句話。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四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