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七講▪P4

  ..續本文上一頁伏意亦有自心智雲何知境不如實?外人複逐。第四句頌,不知二字,論主複答。不知者,無知也,由無知故,不能自知;總言不知如佛境者,顯成二智,不如實知。然依梵本,頌不知字,應言無知不知,無知答逐,不知總顯二不如實。今此文略,合言不知,義亦含二,至下當知。

  

  “頌曰:他心智雲何,知境不如實”,外人就問,他心智爲什麼知境不如實呢?“如知自心智”,這是論主回答,就像知自己的心的智能一樣,不能如實知;這裏邊有伏難,爲什麼自心智不能如實知,“不知如佛境”,因爲他無知,不能像佛一樣地知道一切境界。這很含蓄,下邊廣講。

  

  “此頌文意,有征、有解、有逐、有答”,這個頌裏邊意思很多,“有征”,外人問,“他心智雲何知境不如實”?“有解”,論主回答:“如知自心智”,就如知道自心智那樣地,不能如實知道。“有逐”,還有一個伏難,外人追問:自心智爲什麼不能如實地知境呢?“有答”,論主再答:“不知如佛智”。

  

  “所以者何?”這裏邊的問題是怎樣的?““他心智雲何,知境不如實”,此外人征”,爲什麼原因,他心智不能如實地知道他心?這是外人的問。““如知自心智”,此論主解”,論主回答說,就像自心智不能自己如實地知道自心一樣。還有一個伏難,“伏意亦有“自心智雲何,知境不如實””,自心智爲什麼知自心的境也不如實?這個道理還要追下去。“外人複逐”,這是外宗的人再追問。你說跟自心智一樣,不能如實地知道,他就再追問:你自心智爲什麼不能如實地知道呢?下邊第四句頌,“不知”,就是論主的回答。“不知者,無知也”,不知什麼?無知;什麼叫無知?下面就講。“由無知故”,因爲有無知(無明所蓋),所以不能如實地知道,“不能自知”。自心智因爲有無知而不能自知,那麼他心智也是如此,也不能如實知。“總言“不知如佛境”者”,總的說“不知如佛智”(不能像佛的智能那樣地如實知道一切境界)這句頌的意思,“顯成二智,不如實知”,顯明菩薩以下的自心智也好、他心智也好,都不能如實知,不能像佛那樣知的踏實。

  

  “然依梵本,頌“不知”字,應言“無知不知””,這是說在翻譯的時候,有一些隱含的意思。第四句頌“不知如佛境”的“不知”二字,根據印度梵文的原本,還多兩個字,應該是“無知不知”,就是多“無知”二字。因爲梵本裏邊,“無知不知”,它的字數、節奏,可以湊成一個頌,而我們的漢文,要是把“無知”加進去,就成七個字,那這個頌,前面是五個字一句,後面一句是七個字,那就不成一個頌了,所以玄奘法師把它略掉,用“不知”二字,就把“無知”也含在裏頭。所以窺基法師說,這個“不知”,照規矩翻譯,直翻的話,應該翻作“無知不知”。

  

  ““無知”答逐,“不知”總顯二不如實”,“無知”是回答外人的追問,爲什麼不如實知?因爲無知;而“不知如佛境”,則是總的來告訴他們,菩薩已下的這兩個智(自心智、他心智),都不能像佛一樣如實地知道。

  

  “今此文略,合言“不知”,義亦含二”,現在因爲我們的文字的關系,“無知不知如佛境”,那這個字數就不稱了,就用“不知”兩個字代;雖然單說“不知”,它已經含有“無知不知”的意思了。這個我們在講的時候,應當要打開講,頌的文裏邊,“不知”兩個字有兩重含義,一個是無知,一個是不知。這個下邊會講,“至下當知”。

  

  論曰:諸他心智,雲何于境不如實知?

  述曰:此外人征,釋上半頌。汝前所說,若凡若聖,諸他心智,既緣他心,雲何于境不如實知?然此等文,勘舊論文,非有難解,極有少略,不能繁述,學者當知。

  

  “此外人征”,這是第五段,“征”,外宗又問。“釋上半頌”,解釋上半頌,就是前兩句“他心智雲何,知境不如實”,爲什麼他心智于境不如實知?外人這麼問。

  

  “汝前所說,若凡若聖,諸他心智,既緣他心,雲何于境不如實知”,根據你前面所說的,凡夫也好,聖者也好,他們的他心智是緣他心的,既然緣他心,又說不如實知,這是什麼原因呢?

  

  “然此等文,勘舊論文,非有難解,極有少略”,這一段文,以前的翻譯講得很略,裏邊很繁,“不能繁述,學者當知”,這個話很多,那就不說了,你們自己看就知道。這還是比較新舊二譯,總是說新譯的好,舊的譯本有問題,這個我們就不管了。

  

  論:如自心智。

  述曰:此論主解,釋第叁句頌。以他心爲質,而心變緣,名他心智;非能親取他心等故名他心智。如緣自心諸所有智,亦不親取,但變而緣,與本質異,名不如實。此自心智,說見分者,前後許自變相緣故。非自證分等,名爲自心智;彼如實知,無異解故。

  

  “此論主解”,這是第六段,“解”。“釋第叁句頌”,頌裏第叁句(如知自心智)就是論主解答外人的那個“征”,“如自心智”,你問他心智爲什麼于境不如實知?那我們就告訴你,就像自心智一樣,觀自己心,也不能如實知的。

  

  “以他心爲質”,我們的唯識道理,他心是一個本質,我們的心緣他心的時候,不是直接親緣他心,“而心變緣”,而是心裏變一個跟他心一樣的、差不多的相分,然後,緣自心的這個相分,“名他心智”,這就叫他心智。“非能親取他心等故名他心智”,不是非要能夠親自去緣知他心等等心王心所,才叫他心智。

  

  “如緣自心諸所有智,亦不親取,但變而緣”,即使是緣自心的那些智,也不是親取自心,也是要變一個相來緣。這自心緣自心,前面說過的,是前後緣,不是同一刹那,那麼你前後緣的時候,當然要變個相分,過去的已經過去、不在了,以這個相分回憶起來、憶念它,所以變個相分去緣它。自心智也是變相而緣,“與本質異,名不如實”,既然是變的相分,跟本質是不一樣的,不是那個本質了,是兩個東西,這個就叫不如實。

  

  “此自心智,說見分者,前後許自變相緣故”,這個自心智,是以見分來緣的,自己前後的見分互相變相來緣。

  

  “非自證分等,名爲自心智”,自證分、證自證分,不屬于自心智。自心智還是見分,跟他心智一樣,都是見分。“彼如實知,無異解故”,自證分跟證自證分,它們是如實知的,它們不變相分的,所以說它們不在此例。

  

  論:此自心智,雲何于境不如實知?

  述曰:此外人逐。既言他心智如知自心智者,此知自心智,雲何于自心所取之境,不如實知?

  

  “此外人逐”,這是第七段,“逐”,外人又追問。

  

  “此自心智,雲何于境不如實知”,你說他心智不如實知,跟自心智一樣,那麼自心智爲什麼不如實知呢?你還沒有講透,這個自心智爲什麼于境不如實知呢?他再追問一下。

  

  “既言他心智如知自心智者,此知自心智,雲何于自心所取之境,不如實知?”自心所取之境就是自心,那你怎麼還是不如實知?這個是什麼原因?問了半天,你還沒有把原因說出來;問你他心智爲什麼不如實知,你說跟自心智一樣,那麼自心智爲什麼不如實知?還得要回答了。

  

  論:由無知故。

  述曰:此論主答,釋頌末句不知二字。此一頌翻釋,由菩薩等,無始已來,法執所蔽,有此無知覆其心境,令知自心亦不如實,故他心智,由法執力,如知自心,亦不如實。

  

  “此論主答”, 這是第八段,“答”,論主回答。“釋頌末句“不知”二字”,頌的最後一句就是“不知如佛境”,先解答“不知”二字。

  

  “由無知故”, 因爲無知的緣故。頌裏的“不知”,蘊含有“無知”,梵本是“不知無知”,因爲在頌裏邊不好寫進去,反正長行可以補,所以他長行裏說“由“無知”故”。

  

  “此一頌翻釋,由菩薩等,無始已來,法執所蔽”,爲什麼自心智不如實知?因爲有無知;這個無知是哪裏來的?由菩薩等,就是菩薩以下的,等那些二乘、凡夫,他們從無始以來,爲法執所蔽,法執沒有破掉,法執還在,被它蓋住了;既然被蓋住了,就不能徹底了知。“有此無知覆其心境”,由于有這個無知(法執)把他們的心境覆蔽住,心裏邊就知道得不透徹,“令知自心亦不如實”,這樣,不但是心迷掉了,境也蓋住了,自心也就不能如實了知。

  

  “故他心智,由法執力,如知自心,亦不如實”,那麼他心智同樣,也是由于法執的緣故,如自心智那樣,也不能如實了知。這是把原因說出來了,就是因爲法執的緣故。菩薩以下,無始以來,法執還沒有斷掉,而佛是斷完了的,當然不在此例,下邊要廣講。

  

  論:二智于境,各由無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淨智所行不可言境。

  述曰:下顯總成他自心智,不如實知。一無知言,通答上問,及釋下因。若菩薩等,能知他心及知自心二種諸智,名爲二智。或現行法執俱無明所覆,或法執種子俱無明所蔽,故言無知所覆蔽也。覆謂覆障,蔽謂隱蔽,覆障所知離言法性,隱蔽自心不稱實故。如來淨智斷法執故,所行真俗依他圓成二種諸境,體性離言,超思議道,名有爲等,皆假強名,故佛他心智緣他心時,既稱彼境,如實離言,名如實知。諸菩薩等他心智等,不知彼境性離言等,不稱彼緣,雖緣他心及緣自心,名不如實。故此說言,諸菩薩等,二智于境,無知所覆,不能了知如佛所行有爲無爲性離言境,故說彼智,名不如實。

  

  “下顯總成他自心智,不如實知”,下邊總的來成立自心智也好、他心智也好,都不能如實知。原因就是有無知,“一“無知”言,通答上問,及釋下因”,這“無知”一句話,通上、釋下,自心智、他心智都是有無知的關系。

  

   “二智于境,各由無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淨智所行不可言境”,這二個智,自心智也…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七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