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智,这个量的喻里边如果不说“如我此智”这句话,就没有同喻,因为唯识家的他心智是不缘识外的心的。
然他心智,亦能了知他心所法,唯名他心者,从主胜说故。然此不能了知他心、能缘心等,亦不了知彼所缘境。若许知者,便有自心知自心过,自心有缘彼,彼有缘自心,故若许知,便有此失。若别时缘,即无此过,自心前后,许相缘故。既尔,大乘许一剎那自心返缘彼能缘,彼能缘等,何不许缘?此亦不尔,但许一念自心自缘,谓自证心,缘见分等。犹尚不许一念见分返缘自证①,岂许见分一念自缘?唯见分能缘他心故。若尔,他心缘自身自证,亦应得说,一念他心智,得缘彼境。此亦不尔,前已说故。谓前已说一念见分不许能缘自自证分②,证自证分,类此亦尔。故他心智,但知他身心心所法,不缘彼境及彼能缘自自证分③,不名他心智故。此说因位,非佛等心。
校注:①「返缘自证」,江西校刊本(卷四.二十三页前面第六行)作「还缘自证」,据大正藏(T43,p.1006,b29) 作「返缘自证」。②「不许能缘自自证分」,江西校刊本(卷四.二十三页前面第九行)作「不许能缘自证分」,大正藏(T43, p.1006, c3-4)作「不许能缘[4]自自证分」[4]〔自〕-【甲】*。 ③「及彼能缘自自证分」,江西校刊本(卷四.二十三页后面第一行)作「及彼能缘自证分」,大正藏(T43, p.1006, c5-6)作「及彼能缘[*]自自证分」[*4-1]〔自〕-【甲】*。
“然他心智,亦能了知他心所法”,但是这里所说的他心智,不但能了知他心,也能了知他心所法;“唯名他心者,从主胜说故”,那为什么不说他心所智呢?因为心王为主,心王殊胜,说了他心智,他心所智就已经包在里头,不必再提了。就是说,他心智不但能知心王,也能知心所;之所以不称他心所智,是因为心王殊胜,心王为主,从主胜说。说了主,随从的已经跟在里头;若说了随从的,不一定包含有主。所以,主要说他心智。
“然此不能了知他心能缘心等”,这个他心智,能了知他人的心王、心所,但是不能了知“他心能缘心等”,即能缘他心王、心所的那个心等(等指心所),它是不能了知的。就是说,只能了知他心,而缘他心的心,它是不能了知的。他心所缘的境,它也不能了知,“亦不了知彼所缘境”,只能知他心,而他心所缘的是什么境,却不能了知:能缘的不能知,所缘的也不能知。
“若许知者,便有自心知自心过”,假使你允许他心智能够了知他心能缘心等,或者能了知他心所缘境的话,那么就有过失,什么过失?“自心知自心过”,自己知自己。眼睛只能看外边,眼睛不能看自己;眼睛自己看自己是看不到的。自己的心也只能知外边的心,知其它的东西;自己的心知自己的心,这是说不来的,犹如说“刀不自割、指不自指”,灯只能去照他,不能照自己;手指可以指它,不能指自己。这些比喻很多,我们在法上也经常用到。所以自己的心只能知其它的东西,不能知自己。
为什么这样子就有自心知自心过?“自心有缘彼,彼有缘自心”,我们自己的心可以缘到他,他也可以缘到我们的心,这样,如果我们的心去缘他的时候,他也来缘我们的心,那么我们不就能缘自心吗?他所缘的境你缘到了,我们的自心缘自心了,那么自心知自心过就成立了;“故若许知,便有此失”,所以,假使你允许缘他心的时候,他心的能缘心或者所缘的境,都能够知道的话,就有这个过失。但这是不允许的,两方面都不允许,自心知自心是不允许的,因为有这个过失,所以不能缘所缘的境,也不能缘能缘的心。
“若别时缘,即无此过,自心前后,许相缘故”,假使不是同时,而是别时缘,间隔开了时间,前后相缘,那就没有这个过失了。自心前后可以相缘,现在的自心能缘过去的自心,或者将来的自心,那是可以的;而当下一刹那,自心缘自心,这是不允许的,同时是不能缘的。
“既尔,大乘许一刹那自心返缘彼能缘”,他又钻空子。既然这样子,你们大乘唯识宗,允许在一刹那里(同时)自心可以返缘彼能缘,就是可以返缘他能缘的境,那么,“彼能缘等,何不许缘”?他心智的能缘,为什么不允许?你们自己心可以返缘他的能缘,他心智里为什么不能返缘它的能缘呢?
论主说,“此亦不尔”,这个道理不相等的,“但许一念自心自缘,谓自证心,缘见分等”,我们大乘里边,一刹那自心返缘,只有一个情况,不是泛泛地都可以自心返缘,那是什么?“谓自证心,缘见分等”,所谓的自心自缘,就是自证分缘见分,那是自心里的。自证分缘见分,这是我们安立的,见分的量果就是自证分,所以说自证分能够缘见分,这是我们允许的。
“犹尚不许一念见分返缘自证,岂许见分一念自缘?”在这里边,我们允许自证分缘见分,但是并不允许见分返过来缘自证分,何况见分缘自己呢?所以你们所说的是不能成立的,你这空子钻得也不恰当,因为我们的规律性你没掌握好。我们说的自心缘自心,只有自证分缘见分这一个情况,并不允许见分返过来缘自证分,也不允许见分自己缘自己。现在说的他心智,就是见分的事情,怎么允许它能返缘呢?这是不允许的。“唯见分能缘他心故”,这就说明,他心智是见分,只有见分能缘他心,既然见分能缘他心,见分就不能缘自证分,它的自证分也不能缘了。
“若尔,他心缘自身自证,亦应得说,一念他心智,得缘彼境”,前面是指能缘,现在说所缘的境。照你这么说,他心能缘自身自证分,假使他的心,缘我的自证分,那么也应该说,他的心可以缘彼境。因为自证分的境是心王心所,既然他心能缘心王心所的,那么你缘自证分的时候,心王、心所是他的境,你应该说可以缘他的境了。我缘的是自证分,但我们他心智知道的是这个心王、心所,心王、心所是自证分所缘的境,那就可以说能够缘它的境了。
“此亦不尔”,这又是钻空子,又搞错了,这也是不行的,“前已说故,谓前已说一念见分不许能缘自自证分”,前面我们讲过,见分不能返缘自证分,你这个他心的见分怎么缘这个自证分呢?不能缘的。既然不能缘,他的境心王、心所,就不能说缘他的所缘境了。自证分是不能缘的,只能缘心王心所。所以说自证分不能缘,“证自证分,类此亦尔”,也不能缘证自证分。所以说你这个空子,钻不进去的。
“故他心智,但知他身心心所法”,他心智只能知道他身的心王心所,“不缘彼境及彼能缘自自证分”,不能缘自证分,更不能缘证自证分。既然有心王心所,你说的得缘彼境,这个空子也钻不进。既不能缘他的境,也不能缘他能缘的自证分,为什么?“不名他心智故”,因为这些都不叫他心智,他心智只能缘他的心王心所。
“此说因位,非佛等心”,但是我们这么说,是在因地上说,佛的果地上却是超出这个范围。佛果,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不能以一般的规律性来限制。这里说的是因地上的、一般性的他心智,它是这么样子的。这是要留一个余地,否则外人又可以钻空子,以佛的智来问难。所以就预先说好,佛的智是不可思议,不在此例;其它一般性的他心智都如此,只能知他心,不能知他心的能缘,也不能知他心的所缘。
论:虽知他心,然不如实。
述曰:此论主释。由知他心,名他心智,不如实故,可说唯识。论主且约菩萨已下他心智答。所以者何?此等他心智,虽缘他心,①不能如实称知彼心,以他心为质,大分虽同,不亲缘着,与彼少异,名不如实。至下当知。
校注:①「不能如实称知彼心,以他心为质,大分虽同」,大正藏 (T43,p. 1006, c11-12)作「不能如实称似彼心,以他心为质,大分虽同」,江西校刊本(卷四.二十三页后面第七行)作「不能如实称知彼心,以他心为质,大分是同」。
“此论主释”,这是第四段,“释”,论主解释外人的那两个难:若不能知,何谓他心智(既然不能亲缘他心,怎么叫他心智);若能知者,唯识应不成。
“虽知他心,然不如实”,我们说的他心智,虽然是缘他心的,能够知道他心,但是“不如实”,并不如实地知道,就是隔了一层。
“由知他心,名他心智”,什么叫他心智?能够知道他心,他心里起什么心王,心所的一些动态,都能够知道,这个就叫他心智;“不如实故,可说唯识”,虽然知道,但并不是如实地知道,就是有一点歪曲了的,正因为如此,这个唯识道理可以成立了。
“论主且约菩萨已下他心智答”,这只是就菩萨以下的他心智来说,佛的他心智就不在此例。就是菩萨的他心智,以及二乘、凡夫,他们的他心智。凡夫也有他心智,外道仙人有五通,五通就是凡夫的他心智。
“所以者何?此等他心智,虽缘他心,不能如实称知彼心”,菩萨以下的他心智,虽然能知他心,但是“不能如实”地“称知彼心”,“称”就是一模一样的,不能如实地知道他的心。
(36A)“以他心为质,大分虽同”,以他心为本质,这个大部分是同的,“不亲缘着,与彼少异”,但是因为缘的不是真的他心,而是缘我们识上变的相分,这个变的相分与他心本质,有一点点不一样,不是一模一样的。不能如实称知,就是有些变异了的,“名不如实”,所以叫“不如实”。这个“不如实”,下边就要广讲了,“至下当知”,以一个颂,解释他心智。
论:颂曰: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述曰:此颂文意,有征,有解,有逐,有答。所以者何?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此外人征。如知自心智,此论主解。…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七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