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七講▪P5

  ..續本文上一頁好,他心智也好,對于它所觀的境——自心、他心,都因爲被法執這個無知所覆蓋住,而不能知道像佛那樣清淨智能所行的不可言的境界。這個境界,是佛的境界,因爲菩薩以下的人有無知,被法執所遮蔽,就不能跟佛一樣看得那麼清楚,所以說不能如實知。真能如實知的,就是佛了。

  

  “若菩薩等,能知他心及知自心二種諸智,名爲“二智””,這是解釋什麼叫二智。若菩薩等,就是菩薩以下的人,菩薩、聲聞、凡夫(等即等聲聞、凡夫),能夠了知他心的智,以及能夠了知自心的智,這二種智能,叫做二智。二智就是指知他心、知自心的智。

  

  那麼,所謂的“各由無知所覆蔽故”,這個“無知所覆蔽”是怎麼樣子的一個情況呢?“或現行法執俱無明所覆”,或者是現行法執俱的無明所覆蓋。這是凡夫、二乘,二乘雖破我執,法執根本沒有損壞到,都有現行的法執,被與現行法執同時生起的無明障蓋住,就不能如實了知。而菩薩,雖已破掉法執,但是種子沒斷,“或法執種子俱無明所蔽”,由于他的法執種子還沒有破掉,這個跟法執種子同時生起的無明,就把他遮蔽住,他也不能如實了知;雖然比二乘、凡夫好得多了,但總還是有法執種子與無明一起蓋住,因此也不能如實了知。“故言“無知所覆蔽”也”,所以說,菩薩以下的,這兩種,都是無知所覆蔽;不管是現行法執俱的無明也好,或者是法執種子俱的無明也好,總是把他蓋住了。

  

  什麼叫覆蔽?“覆謂覆障,蔽謂隱蔽,覆障所知離言法性,隱蔽自心不稱實故”,覆是蓋境,蔽是遮智。覆就是覆障,把我們所要知道的離言法性這個境界覆蓋住了。離言法性的境,佛是如實了知的,而菩薩以下的人,因爲還有法執或者法執種子,與無明一起,把這個離言境蓋住,所以不能如實知。這是對境來說,有覆障。若對自己的心,就智能來說,那是有蔽,“隱蔽自心不稱實故”,自己的心,因爲現行法執或者法執種子與無明一起把它蔽住,也就不能如實地了知。所以說,境也蓋了,心也蔽了,當然不能如實知了。

  

  佛就不一樣了。“如來淨智斷法執故,所行真俗依他圓成二種諸境,體性離言,超思議道,名有爲等,皆假強名”,佛的清淨的智能,法執是斷完了的,不但把現行斷了,種子也斷掉了,他的這個智能所緣的真俗二谛的依他、圓成這兩種境界(真谛是圓成實的境界,俗谛是緣依他起的緣起法),體性都是離言的,超思議道的,離言說、絕思慮,它裏邊說的有爲無爲、常與無常等等,都是強加安立的,都是假名,不是真正有那些有爲無爲、常與無常。在佛的清淨智能裏邊,一切都是離言說的,有爲、無爲這些名言,都是離開了的。“故佛他心智緣他心時,既稱彼境,如實離言”,所以,佛的他心智緣他心的時候,他既已經稱(符合)他所緣的境,如實地離言,“名如實知”,這個就叫如實知。菩薩以下的,都不能知道離言境,都不能如實知,所以這個“如實知”是對佛來說的。

  

  這個他心智,有的人就很害怕,對方有神通,你的心思他都知道,但是,你要明白,他不能如實知,只是依稀恍惚地知道一點,不一定是很踏實,最踏實的要佛才行。尤其是氣功師所知道的,有的時候是假的;有的是冒充,他給你亂說一通,根本就沒那個事;也有的是有一點點鬼通,但是他能力有限,說的是錯的。

  

  我記得我們在五臺山的時候,有一個老戒兄,他就講了一個故事給我聽。以前有一個人,他說他有神通,那時候正是軍閥打仗的時候,閻錫山在山西跟那些軍閥打仗,他的弟子就問他,你看這兩個軍閥打仗,哪個會勝?他的那個弟子是做生意的,他就說,哦,什麼什麼人會勝。那個弟子聽了之後,馬上去買股票。哪一邊勝的,當然他的股票要漲價,而敗的那邊,股票要跌價。他就拼命去買勝的那一邊的股票。結果搞了半天,那個軍閥敗掉了,當然這個弟子就破産了,買錯了嘛。

  

  這個就是說,凡夫或者鬼神通之類的,會出錯,他不一定說得那麼對。他心通也一樣,它不能如實知,有的時候會搞錯。品位越高,正確的成分越大。那些菩薩、大菩薩,那基本上是正確的;外道五通仙人、凡夫,尤其是氣功師,借鬼神力量的,他經常會搞錯。以前,在解放前,有賭場,賭博的人經常要跑到墳地裏去睡覺、去托夢,叫鬼神給托個夢,明天賭博,根據夢的預兆去賭,會勝;結果他托了很多夢,不一定就勝的。有的時候,輸掉了,有的時候也碰巧,也贏了,這個都不可靠。

  

  “諸菩薩等他心智等,不知彼境性離言等,不稱彼緣”,菩薩以下的他心智,不能知道他心境是離言說、絕思慮的,也不能稱(符合)所緣的心,“雖緣他心及緣自心,名不如實”,雖然他可以緣他心,也可以緣自心,但都不能跟佛一樣地如實知道,所以叫不如實知。我們說的“不如實” 指的是這個。

  

  “故此說言,諸菩薩等,二智于境,無知所覆”,所以這裏論主說,菩薩以下的人,由于他們的二智被無知所覆蔽,在對境時,“不能了知如佛所行有爲無爲性離言境”,佛所緣的境,是遠離一切名言的,有爲無爲、常與無常等等,都離開了的,才叫如實,菩薩以下的人不能像佛那樣如實地了知,“故說彼智,名不如實”,所以說他們的他心智自心智叫不如實。這個不如實,是相對于佛而說的。

  

  論:此二于境不如實知,由似外境虛妄顯現故。

  述曰:此重釋前不如實義。除佛智外,余他心智及自心智,由有法執,似外境相虛妄現故,虛者不實,妄者顛倒,是故于境,不如實知此第一義,故不如實。

  

  “此二于境不如實知,由似外境虛妄顯現故”,這是再補充解釋一下前面所說爲什麼不如實的原因,“此重釋前不如實義”。

  

  “除佛智外,余他心智及自心智”,佛的他心智、自心智是沒有話說的,決定是如實知,除了佛的智能之外,其它的他心智也好,自心智也好,“由有法執,似外境相虛妄現故”,因爲有法執,他就非外似外,本來是識內的,他就看到像是外境一樣,虛妄顯現。什麼叫虛、如何是妄?“虛者不實,妄者顛倒”,虛就是不實在的,妄就是顛倒的。既不實在,又是顛倒的,這樣顯現出來的東西,當然是不如實了。“是故于境,不如實知此第一義,故不如實”,這是從第一義,就是勝義谛上說的,所以說不如實。

  

  論:所取能取,分別未斷故。

  述曰:此第二釋不如實義。由自身中法執能取所取分別種子猶未斷故,此二于境,不如實知。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此他心智,通有無漏;若有漏者,略有二說。

  

  “所取能取,分別未斷故”,這又是“不如實”的一個原因,“此第二釋“不如實”義”,爲什麼不如實?能取所取,還沒有斷掉。

  

  第一個原因,說不如實,是因爲有法執,似外境相虛妄顯現。第二個原因,“由自身中法執能取所取分別種子猶未斷故”,因爲自己身上法執,能取所取分別種子還沒有斷,凡夫是現行都沒有斷,菩薩是種子還沒有斷,總的來說,都是還有法執的緣故;“此二于境,不如實知”,自心智也好,他心智也好,因爲有法執,能取所取,分別未斷,那麼于境就不能如實了知。

  

  “此則總說”,這個是總的這麼說。“若別說者”,假使分別地詳細說,“此他心智,通有無漏;若有漏者,略有二說”,這下邊就廣講了。

  

  總的來說,因爲有能取所取的法執,這個種子沒有斷,或者現行沒有斷,所以不能如實。如果具體分別地說,那就多了,他心智裏邊有有漏無漏,有漏裏邊有兩種說法,無漏裏邊有叁種說法,他下邊一個一個都介紹。我們先說有漏的,“若有漏者,略有二說”。

  

  安慧等雲:諸有漏心,唯有自體,無相見分。如此卷初唯識中說。所說見相,皆是所執。謂此識體,轉似他心相貌生起,他本質心,實不緣著,亦自心內,不變相分,似于他心;由善等心,有法執故,自證分上,似他相生;此似彼相,遍計所執,體性非有;其自體分,依他起攝,即說此爲他心智也。

  

  “安慧等雲”,第一個是安慧,等,等他這一派,就是古唯識學,他說,“諸有漏心,唯有自體,無相見分”。安慧的這個說法,我們早在唯識簡介裏就已經給大家揭示開了,他的主張是,只有自證分,沒有見相二分,所以他說,有漏心裏邊,只有自體(自證分),而見分、相分是沒有的。“如此卷初唯識中說”,這在《唯識二十論》第一卷裏講唯識的時候也介紹過的。

  

  “所說見相,皆是所執”,他所說的見分相分,都是遍計所執,就是沒有體的(無相唯識)。

  

  “謂此識體,轉似他心相貌生起,他本質心,實不緣著,亦自心內,不變相分,似于他心;由善等心,有法執故,自證分上,似他相生;此似彼相,遍計所執,體性非有;其自體分,依他起攝,即說此爲他心智也”,這第一種有漏他心智就是這樣子的。念是念完了,說得很拗,我們只好慢慢地把它打開來講。

  

  安慧一派所說的有漏他心智,“謂此識體”,這個有漏的識,它的體(自證分),“轉似他心相貌生起”,轉就是生變化,緣他心的時候,變一個相似他心的相貌生起。就是說,在這個自證分(識體)上生起這個相分,這個相分跟他心是相貌相近的,“他本質心,實不緣著”,而他本質的那個心,就是識外的那個心,並沒有緣到,只緣自己變的那個相,“亦自心內,不變相分”,這個相並不是依他起的相分,這個相變起來,跟他的心是相似的,“似于他心”,不是等于他心,是相似。“由善等心有法執故”,善等心,他心智的心是善心,不管你善心也好,其它的心也好,因爲凡夫、二乘法執沒有斷,這些心裏邊有法執的,“自證分上,似他相生”,自證分上就轉變一個相,跟他心相像的心,這個相生出來;這個相是不是相分?“此似彼相,…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七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